查看原文
其他

一门四代六人,走近广大的“教育世家”

广州大学 广州大学 2024-06-27


近日

广州市教育局公布了

首批广州市教育世家名单

我校教育学院林潇潇老师家庭

荣获“教育世家”称号


林潇潇老师(左二)获奖照片




林潇潇,广州大学教育学院特殊教育系讲师,主要从事特殊教育基本原理,融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特殊儿童转衔,超常儿童的心理与教育等领域的研究。2017年,主持广东省“十三五”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共建项目《广东省中重度智障生就业转衔运行机制的实证研究》。2019年,参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手语产生中语义编码的认知机制研究》,同年获得广州大学“最受学生欢迎教师”荣誉称号。2023年6月获得广州大学“优秀班主任”荣誉称号。





秉持教育情怀

播撒理想信念


早晨八点,悠扬的歌声从一间教室飘了出来。是谁在课前唱歌?同学们看着台上唱得十分投入的老师,都忍不住跟着哼唱,气氛渐渐活跃起来。


“林老师非常喜欢音乐,”学生黄海恩说,“他会在课前用唱歌的方式让我们放松。”除了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覆盖面广泛的授课内容,紧跟时事、接轨社会的交流讨论,也都让她受益匪浅。在黄海恩的印象里,林老师是一个博学多识、幽默有趣、为人亲和的好老师,他总是耐心地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正是因为对教育事业的热忱和投入,林潇潇老师在2019年9月获得了广州大学“最受学生欢迎教师”称号,在2023年6月获广州大学“优秀班主任”称号。“这是学校和学生对我教学工作的肯定,也更坚定了我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信念,激励着我不断思考如何更好地为学校服务,为学生服务。”


融合教育,这个听上去少有人问津的研究方向,林老师却对它始终保持热忱。林老师进入广州大学教育学院任教后,一直致力于该领域的研究。


“融合教育指的就是倡导适合学生的、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方式。”在林老师的理念中,融合教育不仅能帮助残障儿童融入普通学校,同时也有益于普通儿童的身心发展。融合教育最终的目标就是通过差异化教学,挖掘儿童的不同特点和潜能、弥补儿童的不足,让所有儿童均能获得适宜的发展。面对工作中的困难,林老师也很坦然:因为真心热爱这份事业,所以一切困难和挑战都能找出解决的方案。科研工作好比一座座大山,翻越大山是一个需要持续付出时间和精力的过程,越是面临重重考验,越需要不断反思,找出问题才能更好地进步。




滋养初心使命

赓续优良传统



林潇潇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离不开父辈们对他深切的影响,他们的故事悠长动人。


教育救国



林潇潇老师的外曾祖父孙特夫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毕业后心存“教育救国”的宏愿,毅然决然地放弃上海的优厚待遇,回乡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何长工在洞庭湖西畔携手创建了一所平民中学——新华中校。那时正是新中国百废待兴之际,即便困难重重,外祖父也奉献自己的一生投身教育事业,实现让劳苦大众接受教育的夙愿。谈及这段历史,林老师感慨道:“正是因为有和外曾祖父一样兼具救国情怀和韧性的教育工作者们,中国的教育才逐渐有了起色。”教育救国的精神深深触动了林潇潇老师,让他感悟到身为人民教师的使命与担当。


教育兴国


上世纪中期以后,人才培养和国家建设的问题成为重中之重。林潇潇老师的外祖父孙贤军,外祖母黄瑞玲承担起“教育兴国”的责任,在湖南省华容县第四中学担任语文教师。他们勤勤恳恳地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1956年,外祖母黄瑞玲荣获湖南省省级优秀教师称号。从他们身上,林潇潇老师看到了教育的本质。“教育就是一片云触碰另一片云,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教育是一种非常自然的传递。”为了当地教育的发展,两位老师默默付出无数心血和五十年的光阴岁月,为国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人才。他们培养的学生毕业后扎根在基层的各个岗位,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出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黄瑞玲和孙贤军


林潇潇老师的父亲林水洲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化学系,毕业后进入武汉市洪山区华中师大附属第二中学开始了自己的教育生涯。他在教师工作中负责专注的工作态度也深深影响着林潇潇老师。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批国家推荐上大学的工农兵学员,林水洲培养了一大批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1986年和1988年,林水洲分别获得武汉市优秀教师称号和武汉市洪山区优秀班主任称号。1992年,因教研业绩突出,林水洲被调任至湖北省教育厅教育技术装备处任杂志主编,并在2009年、2011年和2015年分别获得湖北省教育厅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在林潇潇老师的记忆里,白天总有学生来家里与父亲讨论课业,晚上父亲常常一个人伏案工作至深夜,仿佛一支不会熄灭的蜡烛,默默地燃烧和付出。而那一点点微弱却恒久的烛光,也在林潇潇老师的心中点亮了教育的火种。


▲林水洲(左二)在进行教研工作


教育强国


进入新时代,林潇潇老师和他的妻子朱德珍延续父辈们的教育理念和家族教书育人传统,接力奋斗在教育建设一线。林老师表示,“教育强国”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和倡导的国家战略,这相较于先前的“教育救国”和“教育兴国”对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在教育强国理念的指引下,林老师常常思考:应该如何通过教育,为促进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国家科技实力和创新动力做出贡献呢?在他看来,不只需要在教学能力方面下功夫,教育方式的创新也同样重要,只有两者兼容才能培养出更多高水平、具有活力和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林潇潇老师家族两代教师合照


教育救国、教育兴国、教育强国,这不仅体现了林家四代教师跨越世纪的坚守与热爱,也是一代代教育工作者扎根基层,投身于国家建设伟大事业的缩影。




回望悠长来路

笃行漫漫征程


言传身教是优良家风的关键。生长在“教育世家”,林潇潇老师从小就目睹了教育工作者的艰辛和不易,祖辈们的教育情怀和教育实践深深影响着他的职业选择。“感谢国家给予这次机会传播家族教育的理想信念,这个称号是我们家族共同的荣誉。”林潇潇老师说道,“正如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我正是学着祖辈父辈们的样子,投身党的教育事业,继续传承代代忠于‘教书育人’的优良家风。”


“我对于教育的理解是‘教育’重在‘育’。从古象形文字角度来看,‘育’是母亲怀胎十月,孕育生命的过程。这可以解释为,一方面,教师和学生教学相长,相互促进。教师为学生传授知识,而学生则给予老师积极的反馈。另一方面,孕育的时间是相当长的,而教育是陪伴和影响学生一生的,是为学生未来的生涯发展做好准备的。”林潇潇老师认为教学不止于课堂上的施教,更是对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为人处世、接人待物的个人综合素质和理想信念的指导。“身为教师,我们应该不忘初,不忘来时路,不忘热爱、选择并投身党的教育事业的决心和信念,接过教育的接力棒,更好地为国家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不懈奋斗、砥砺前行!”


对党忠诚育桃李,

四代共载教育情。

祖辈创业思救国,

后辈接旗砥砺行。

春风化雨细无声,

勤勉育人香烛凝。

教育强国征程路,

吾辈当赴志不停!

 

——林潇潇


林潇潇老师家族三代合照




传承育人理念

秉持奋斗初心

扎实推进教育事业

共启教育强国时代

广大人 永远在路上




推荐阅读







广州大学新媒体中心

图片来自受访者

封面制作 | 向文捷

文案编辑 | 洪晨 印欣

微信编辑 | 邱娈淳 向文捷

图文校对 | 林彤 付佳玥 罗迎曦

责任编辑 | 张芳 江美惠 刘姗姗 冯韵璇


若需转载 欢迎联络

GZHU1927@163.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