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湾评论】强制报告平台织密儿童保护网
□ 楚 翎
日前,来自江苏淮安市人民检察院的一则消息引发公众关注。江苏淮安市检察院联合市卫健委在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电子病历系统中,增设强制报告“红橙黄”三色预警功能。当未满14周岁女孩登记入院后,如果有妊娠怀孕情况,系统就会自动跳出红色预警,提醒接诊医生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报告,同时通过强制报告平台向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报告,避免出现医生不知道向谁报告、如何报告、不敢报告等问题。
给江苏的做法点赞。江苏淮安市人民检察院的创新尝试,再次提醒我们,发现未成年人可能受侵害的情况后强制报告,不是一个道德上的选择,而是一个法定义务。早在2020年5月,最高检等9部门就联合推出强制报告制度,要求公职人员、密切接触未成年人的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比如教师、医生,在工作中发现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受到侵害、疑似受到侵害或面临其他危险情形的,应当立即向公安、民政、教育等有关部门报告,这是法定义务,如不报告导致严重后果的,将受到处罚。
近年来被曝光的儿童被侵害案件,无不让人揪心不已。儿童被侵害的案件,许多发生在隐蔽的角落,外人难以察觉,而被害人或其父母、监护人又可能出于种种顾虑选择不报警。强制报告制度,不以家长或其他监护人的意志为转移,也就是说,哪怕未成年人的父母或监护人拒绝报警,医生也必须履行法定义务,强制报警。而江苏淮安市的这个尝试,则是更进一步,将强制上报从“软制度”变成了“硬执行”,内嵌在医疗机构电子病历系统中的预警功能,让强制报告的制度刚性得以凸出,保护的初衷得以彰显。
杜绝侵害,首要就是提供线索,让儿童受侵害的情况浮出水面,才可能斩断魔爪,尽早实现对儿童的保护,避免出现下一个受害者。但是长期以来,在各地的实践中,强制报告制度难免遇到现实障碍。对很多人来说,作为上报人亮明身份报警或向有关机构上报线索,本身就是一件很有心理压力的事情。更不用说,还存在熟人社会的说情威胁、很可能随之而来的是打击报复,甚至来自受害人父母的顾虑阻碍。江苏淮安“一键报告”的做法好就好在,让强制报告通过技术的手段,实现了真正的“强制”,报告在静悄悄的强制程序中完成,既避免了上述的种种关隘,还保护和激励了医生等强制报告主体的勇气和责任心,更强化了法律对侵害者的威慑力。
可以相信,如果密切接触儿童的每一位工作者、每一个机构,都能及时地将发现的情况上报,及时给公安机关等提供线索,那么密密织就的保护之网就能把更多的孩子护卫其中,避免危险。也期待江苏淮安这一尝试,能收获更多可推广的宝贵经验,让强制报告的“强制性”在更多地方成为现实,让更多孩子免受魔爪侵害。
这也提示我们,制度再好,也不能在真空中运行,只有通过一个个细节增强其在现实中的可行性,让它成为可执行能落地的具体措施,才能起到应有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