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城港】用爱温暖“特别的你”
5月29日下午,在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四楼多功能影视厅,一群特殊的孩子通过舞蹈、情景剧、合唱等表演,迎接即将到来的“六一”国际儿童节。
舞台上,每一个在普通人眼里看似简单的动作,对于这群特殊的孩子来说,却要经过上百次甚至上千次的练习才能勉强掌握。
这是一群来自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他们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程度的缺陷,或听力障碍,或言语障碍,或智力障碍、脑瘫、孤独症等。他们当中,很多人在入学时不能自理、不会沟通,有的孩子固执或伴有行为和情绪问题,生活和学习中的每个环节都要有人照看。
“特殊教育不仅是教会特殊孩子认知学习的过程,更需要情与感的交流,爱与责任的奉献,除了要有爱心,更要有耐心和恒心,用爱去温暖这些特殊的孩子们。”从事特殊教育事业26年的该校校长张光华说。
“三心一意”的关爱
两年前,刚来到市特殊教育学校工作的刘萍,面对着这群特殊的孩子一时不知所措。
“我不是特殊教育专业毕业,虽然来之前也做了很多心理建设,但还是感到很震惊很心疼。”刘萍说。她上的第一堂课,按照曾经在普通学校的教学模式在讲台上讲了一遍,发现孩子们完全不听,也不看,似乎处在两个不同的世界里。
老师在教孩子发音。
“比如说,在课堂上放动画片,孩子们集中不了精神,眼神飘忽不定,有的还在自言自语,过后一点动画片的情节都没记住。”刘萍说。
为了能走进孩子们的世界,刘萍在没有课的时候就跑去听老教师的课,观察他们怎样和孩子们互动,怎样处理突发情况,怎样干预孩子们的情绪。
患有孤独症的小叶刚上一年级时,经常一上课就坐在地上自言自语。“教写字不写,教画画不画,也不会跟读,完全没有了边界感和规则感。”刘萍说,但这不能着急,需要了解孩子的成长点,走进他的内心,借助肢体辅助,握住他的手一笔一画地教。
小叶在劳动方面表现相对积极,刘萍就通过这方面经常鼓励和表扬他,让他接受到来自外界的肯定。渐渐地,小叶的行为和情绪有了明显的积极改变。
“现在读二年级的他,对绘画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可以自己独立完成了,上课或者做操时不会坐在地上了,对许多指令也能听懂并完成。”刘萍说,这个过程是艰辛的,但当看到孩子们哪怕有那么一点进步时,成就感真的会很大。
孩子们在历史文化流动展上聆听历史文化故事。
“大部分的孩子在一二年级时比较棘手,情绪不稳定,没有纪律和规则意识,可能入学前没有做过这方面的训练。”从事特殊教育工作6年的易魏丽老师说。这就需要带着孩子活动、观察孩子、走访家长,准确掌握每个孩子的能力和习性,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和康复,可以说,在特教老师心里,每个孩子都会有一套个性化的“教案”。
据易魏丽介绍,孩子在特殊教育学校学习时,会有不少家长进校陪读,特别是患有癫痫等重大疾病的孩子。老师和家长在课堂上共同辅助,有时需要肢体辅助,有时需要情绪辅助。
“这些孩子虽然特殊,但是只要走近他们,你会觉得他们同样可爱。”从事特殊教育工作7年的冯海燕老师说,他们有自己的表达方式,情绪和行为都是表达的载体,不同的情绪和行为会有不一样的表达,每个孩子的差异会很大,需要老师对每个孩子的情绪和行为了如指掌。
此前,东兴市有位家长来到学校表达感谢之情:“小孩以前不会分享,脾气不好,学了一个学期后,回家时,会分享了,很感谢老师!”
“与普通教育的目标有所不同,对于这些特殊的孩子来说,首先是让他们成长,成为能自理的人。哪怕孩子只学会了自己吃饭,会做出简单的选择,能与这个社会简单交流,都可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减轻家长的负担。”张光华说,特殊教育需要的是大爱,需要爱心、耐心、恒心“三心一意”的关爱,才能让这些特殊的孩子以后的人生不那么“特殊”。
“送教上门”的关怀
5月31日,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务处负责人袁亚萍和同事一起,前往防城区为3个患有智力障碍和孤独症的孩子开展送教上门服务,以康复教育和教学的方式为孩子们上3个课时,每个课时35分钟。
送教上门,老师在教孩子读数。
像这样的送教上门服务,袁亚萍每个月至少会开展两次。近年来,该校针对具有接受一定教育的能力、因各种原因确实不能到校接受教育的义务教育阶段6—16周岁的重度残疾儿童和少年,每月开展不少于两次的送教上门服务,送教内容以“康复课程、生活课程、文化课程、技能课程”为主。
“送教上门康复教育教学充满挑战性,我们通过多元化评估,深入了解学生的特殊需求,量身定制适用于学生的个别化教育计划。”袁亚萍说,在实施康复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常人一个简单的动作,可能那些特殊的孩子需要做上千次,甚至上万次才能做好。送教上门的过程中,我们还要耐心指导家长深度参与到家庭康复教育中。
袁亚萍记得,第一次去小莹家送教,她躲在房间不愿出来,因长期不与外界交流,见到陌生人就会有攻击性行为。那时天气很热,小莹还穿着毛茸茸的厚外套。经过与家长交谈、评估以及动态观察,袁亚萍细心引导她换上了适宜的衣服,通过游戏等教学法引导她安坐并与老师互动。“这个过程需要足够耐心才能完成。”袁亚萍说。
据了解,该校老师基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了“一人一案”,逐个确定不同的教育策略,逐一解决不同的问题,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促进其在原有基础上的个性化发展。
“每位学生现有能力千差万别,需要老师花更多时间、精力为学生服务,通过多元性评估,家长访谈,结合各科任老师动态观察,家长、老师共同为他们制定个性化教学方案,因材施教,以小步子多循环模式,为他们设计分层教学,尽可能照顾到每一位孩子。”袁亚萍说,特殊孩子更需要老师的关爱关注与尊重,有些学生自卑、脆弱、容易受外界影响,需要老师正确引导,积极鼓励,消除学生自卑心理,增强信心,让他们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用一颗恒心助推他们的成长,为他们以后能更好适应社会生活打好基础。
张光华说:“送教上门,不仅仅是送课程、送技能,更重要的是送一份温暖、一种关心,让不能到校上学的特殊孩子也能享受到学校教育,远离‘被遗忘的角落’。”
特殊教育教学条件大变样
今年4月,市特殊教育学校被评为2023年度自治区示范性特殊教育学校。
为了提高特殊教育办学质量,让更多适龄残疾儿童和少年有更好的康复和学习条件,近年来,我市特殊教育工作被列入了市委、市政府议事日程,纳入教育事业发展总体规划,推动特殊教育与各项教育事业协同发展。
据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相关负责人介绍,从2015年开办市特殊教育学校,到持续扩建、不断发展并成功创建自治区示范性特殊教育学校,全市残疾儿童少年的就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义务教育普及水平明显提高。
目前,市特殊教育学校新建了康复楼及教师周转房和教学综合楼,建设了学校风雨文化连廊,全校有各类适龄残疾儿童206名,分为启智和启聪两部,共16个教学班;有专任教师56人,本科以上学历占89.6%(其中4人为硕士研究生学历),特殊教育专业毕业35人,占专任教师总量的60%。
回想起2015年办学伊始,张光华颇有感慨:“那时我们只有3名专任教师,如今的师资规模和办学条件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孩子们受到的教育也更细更好了。”
近年来,我市积极派遣特殊教育骨干教师参加“国培计划”和“区培计划”等项目培训,通过加强校际交流、参观访问等,不断提高教师理论和业务水平。三年来,共组织特殊教育教师到北京、南京、广州、厦门、南宁、北海等地参加特殊教育专业学习共20多人次,组织教师进行线上学习交流300多人次,组织校本培训60多次,教师队伍综合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本文配图均由市特殊教育学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