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湾评论】激励更多优秀教师到乡村任教
□ 楚 翎
在初秋的暖阳里,我们迎来第39个教师节,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人们再次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教师这个职业。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师资力量对一个地方教育事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缺乏优良师资的乡村地区,更是求贤若渴、求师若渴。近日,教育部通过新闻发布会对进一步加强乡村教师待遇保障作了介绍,提出要建立“越是基层,越是艰苦,待遇越高”的激励机制,这无疑是给有意投身乡村教育事业的教师们注入一剂强心剂。
都说老师是人生路上的领路人。一个人能遇到一个好老师,那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能拥有一批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乃至国家能不断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那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近年来,我市教师队伍也涌现出多位优秀代表,用行动践行“一生做好一件事”的信条,诠释了对教育的忠诚、对学生的大爱。比如坚守讲台38年的刘德胜老师,跟学生做朋友,用理解和支持让学生爱上学习;比如扎根大山26年的李安红老师,年复一年将大瑶山的孩子送出大山,送他们去探索更广阔的世界……他们用无悔的坚守哺育了桃李芬芳,展现了当代人民教师的责任担当。
越是基层,越需要好老师。坦率而言,相对城市来说,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教育力量仍比较欠缺,师资队伍仍比较薄弱,招不来、留不住老师的情况仍较为普遍。坚守边远山区,尤其是农村里,对教师意味着奉献和付出,要让他们保持教育初心,仅靠一腔热情是不够的。唯有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解困纾难,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在基层教育中成就自我、实现人生价值。从这个角度来说,“越是基层,越是艰苦,待遇越高”的激励机制,正是对症下药的良方。
要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首要解决物质困难。比如一间宽敞明亮的教室、一套基础设施完备的宿舍,这些吃穿用度的日常保障,能给老师们有效解决许多生活烦恼,让他们能潜心工作,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在执教上。当然,绩效工资、编制保障、职称评审等现实“痛点”也不容忽略。加大职称评聘向乡村教师倾斜的力度,有效提高工资薪酬等待遇,是教师在基层和乡村实现安居乐业的必要条件。
事实上,引导教师到基层去、到乡村去的导向早已存在,但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如今,激励机制既已出台,接下来的重点就是落实,要以强效执行力统筹落实,确保一揽子政策落地见效。物质条件的保障是满足精神追求的基础和前提,尊师重教的导向唯有体现在现实待遇的提高上,才能让人真切感受到对教师的尊重和爱护,才能有效激励更多的优秀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积极投身乡村教育中。
提高边远落后地区的教育水平,离不开许许多多奔赴乡村、坚守一线的教师。要多措并举,不断加大对基层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切实加强乡村教师待遇保障,吸引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加入乡村教师队伍,让基层的三尺讲台成为他们发光发热的人生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