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中非交流,影视为桥丨《当代电影》
2015年12月11—12日,本刊与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四达时代集团联合创意、策划、筹办的首届“中非影视合作论坛”在浙江师范大学举行。本届论坛以“中非交流、影视为桥”为主题, 来自电影界、非洲研究界、人类学界的专家齐聚一堂,旨在梳理中非电影交流的历史与现状,探讨中非影视合作的路径与方向,为中国人了解非洲、走进非洲、亲近非洲提供视觉窗口。中非同属于第三世界,都面临着国家复兴、发展民族影视的任务,中非双方的影视艺术家为复兴民族影视所做出的努力具有互相借鉴和参考的意义。中非影视合作不仅是中非艺术家之间的合作或是未来中非影视业的合作,更是思想和文明的交流与合作。影视艺术作为文化使者,在中非友好交往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刊特选取其中四篇有关中非影视合作与交流的论文,以飨读者。
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超过六成的被采访者喜欢中国功夫片,而喜欢美国战争片和法国爱情片的被采访者分别不超过三成和二成,远远小于喜欢中国功夫片的比例。这说明被采访者对中国功夫片具有明显偏好,中国功夫片在喀麦隆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由点及面地推广,我们可以大胆地推测,在喀麦隆乃至整个非洲,中国功夫片深受广大年轻影迷的欢迎。
表2.喀麦隆影迷对不同类型影片的兴趣
由于西式政治经济文明高度发达,“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香港几乎已被嵌入西方文明中。然而由于缺乏坚固的文化根基和本源主体,香港在文化上出现了如台湾般的“弃儿”意识,但香港的“弃儿” 意识却努力通过西化文明的加持,表现出浓重的中华意识。这正是霍米·巴巴在后殖民语境中提出“殖民拟仿”(Colonial Mimicry)的概念——被殖民者通过阳奉阴违的“仿拟”和学舌,使西方的知识权力成为自己的筹码。“利用交混和翻译的机会,受殖者将殖民者的行为风尚和价值观念加以挪用复制,把自己嵌入殖民权威的内部造成殖民话语秩序的混乱,从而颠覆殖民者的话语霸权。”含混的殖民拟仿使得影片《非洲和尚》在对非洲进行建构时借鉴了传统东方形象和港式无厘头的方式,呈现第三世界的对话倾向。
在会议开幕式上,浙江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张先亮教授在致辞中指出,随着中非关系日益紧密,合作市场不断扩大,中非影视交流和互动日显频繁,学校将以此为契机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非洲影视研究中心的成立,旨在对打造集非洲影视研究、中非学术交流、非洲影视人才培养等功能于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当代电影》杂志社皇甫宜川主编在致辞中谈到,同样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非洲民族影像复兴对中国影视发展有重要借鉴意义。当前有关非洲的影像多数来自好莱坞,这些影片可能并不能反映真正的非洲及非洲人真实的内心情感,更未站在非洲角度进行艺术表达,属于非洲的民族作品寥寥无几,这是中国当下和未来有关非洲影像应该思考的学术兴趣所在,也是本届中非影视合作论坛的重要议题之一。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非洲影视研究中心主任刘鸿武教授在发言中强调,中非合作经过十五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外交最具特色的一个领域,但是中非合作也存在短板,即两个世界之间存在文化差异。人文交流可以开辟两个世界之间的广阔空间,这就是本届论坛主题“中非交流、影视为桥”的意义所在。开幕式上,国内首家专门性的非洲影视研究中心宣告成立。
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中非电影交流与合作”“非洲电影的理论视角”“非洲与影视人类学”“非洲电影个案分析”“非洲国别电影研究”“对非电视译制与传播”六个议题进行了讨论。
更多精彩内容等您共享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请点击图中二维码dddyzz公众号投稿信箱:dddyzztg@163.com发行部电话:010-82296104/82296101编辑部电话:010-82296106/6102/6103官方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686032783官方微博:http://weibo.com/contemporarycinema/home?topnav=1&wvr=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