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赵建:凛冬深处,什么样的银行才能活下去?

赵建 教授 西京研究院 2023-10-14
本文根据赵建博士在某论坛内部闭门会发言整理,有较大的删改。本文为西京研究院发表的第665篇原创文章,赵建博士的第623篇原创文章。
时代的变化目不暇接,财务审美观也在快速变化。过去我们说手上有几套房,别人都很羡慕,现在可能相反,因为房子很多已经成为累赘银行也是一样,过去首先问的是你的规模,未来很可能不是,而是问你的ROE(净资产收益率),问你的客群数量与结构。规模很可能就是累赘,是毒药。跟人体健康一样,过度肥胖是百病之源。
现在经济下行期,加上过去三年银行承担了很多社会责任,大部分处于最艰难的时间。但也有银行能奇迹般从规模和不良的历史包袱里走出来,规模不大,但是ROE非常高,不良率很低,拨备充足,小而精、小而美的风格已经形成。这是财务表现,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还是要看内功,包括:
公司治理,周总理说过,最大的政治是一把手和二把手的关系;管理层的年龄分布,是不是按资排辈;外来人员占比,非近亲繁殖率,是不是来自五湖四海;科技人员占比,可以看出有多少关系户等。这些表现的都是这家银行的现代化程度。还要看银行关注什么,是不是聚焦于资产端、科技端、人才池
在这种环境下,为什么小而精的银行能脱颖而出,到底发生了什么?我干了近十年银行,说实话我对传统银行是失望的。不平则鸣,我第一篇爆款文章是凛冬已至,有多少人在假装干银行点击题目进入。今天凛冬已深,在这片萧索的土地上,只有踏踏实实真干银行才能活下去。我心目中的“真银行”就是这个样子:敬畏风险、尊重人才、膜拜专业、聚焦主业
本质上,这不仅仅是科技的力量,而是底层思维的改变。一念之差,判若云泥。
为什么我说土地萧瑟呢?因为万物都有定数,都有周期,资产负债表也一样。我们必须以辩证动态的眼光看问题。经济上行和通胀周期下,跑马圈地和提高市场占有率,加杠杆与资产价格上涨的相互强化正反馈机制下,必然是抢占先机、规模为王。躺赚的时代,高速度发展的时代,有了规模必然就有效益。此时对一家银行来说要做的事情,就是闭着眼睛做大资产负债表
资产负债扩张周期,就类似盛唐时代,以胖为美。可是谁能想到一千多年过去后,人们的审美进入以瘦为美,脂肪可耻的时代。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审美观也是一样,很快就会迎来变化——小而精、小而美,将很快成为监管部门和市场共同的审美观
当气候变差,环境恶劣,增量时代结束,资源匮乏的时候,你就会知道什么叫“规模是毒药”,是累赘的警告了。恐龙灭绝就是这个道理。我们现在还有“大而不能倒”的情结,是因为现在这个环境还能维持这些大恐龙的存在。或者,银行的资产端问题还没真正爆发,还没变得有毒,变成垃圾付出水面。一切都不过是账面的掩盖。你我都知道,一切都是时间问题。
太阳底下,并无新事。我们现在经历的资产负债表周期前夜,在日本“大衰退”以前,美国次贷危机以前,都已经经历了。那是竞相加杠杆做大表的时代,是谁不负债谁吃亏的时代。用MMT的思想来说,每个人都能发行货币,只要你从银行借钱,你就相当于发行货币(贷款创造存款,银行存款就是M2)。资产负债表大扩张周期,就是每个人竞相争夺货币发行权的周期。
但是资源都是有限的,负债端可以简单的创造(会计行为),但是你决定不了的是资产端。资产来自实体经济,来自市场需求,来自科技进步和生产率。对于资产负债表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左端,左端要有ROA,右端才能有ROE。但是问题是,股东最关心的是ROE。ROE=ROA*杠杆率,如果ROA上不去,那么要提高ROE唯一的办法就是:做大杠杆率
然而,这里面有个悖论,杠杆率做大的过程中,如果技术进步和生产率跟不上,那么ROA是要下降的。在ROE要求一定的情况下,ROA的下降,只能要求更高的杠杆率,而更高的杠杆率则引发ROA进一步下降。这是一个令人悲伤甚至绝望的正反馈过程(很多人不懂正反馈负反馈的概念,建议百度百科),也是一个资产负债表崛起周期“最后的晚宴”。
当最后的晚宴结束,就得经历一场残酷的资产负债表衰退周期,一场痛苦的去杠杆过程。一切从负债端转向资产端,此时关键看你资产的质量,你的表里装的都是些什么货色。假装干银行还是真干银行,在涨潮的时候看不来,而当退潮的时候,一切将会昭然若揭。所谓退潮,就是负债端的去杠杆。而此时,你资产端有没有穿内裤——风控、收益率、合规性等等资产质量问题就会暴露出来。
在一场去杠杆的寒冬里面,最终考验的是你的心正意诚。杠杆是生产力,还是鸦片毒药,取决于你的一念之间。
今天,所谓的规模,不过是一场虚幻的资产负债表扩张周期。当房地产价格下降,土地财政落幕,过去抢手的香饽饽资产如今已变得有毒。即使没毒也是一种脂肪:收益率不到3%,久期超过10。这样的资产收益率已经无法覆盖你的负债成本,资产的市场价值与负债的市场价值不再平衡,中间产生的坏账计提、风险准备、不良核销等等资产负债表缺口,需要你那利润和积蓄去补。这就是资产负债表衰退。
所以,人生不仅是一场康波,还是一场起伏跌宕的债务周期。从加杠杆时的一片繁华,到去杠杆的一地鸡毛。人生无常,莫过于此。
根本上还是资产端的问题,而对于银行来说,资产端的背后又是客户群体和质量问题。同样是100亿的资产,你是几个大客户还是几万个小客户,这里面的风险、定价、产品和服务的体系都会很不一样。你过去只知道偷懒做大客户,一年搞定一两个大国企和地方平台就行了,现在来看这种模式不太好持续了。要回归到真干银行的姿态:躬身入局,真正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好好服务实体经济
这里面需要的不止是热情,更多的是管理智慧,技术理性,工具理性。你得尊重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这样方可长久。一个利率不到4%的小微企业贷款,然后必须贷够一年,要按照政治任务来完成,这不是荒谬吗?这不是违背自然规律的金融产能大跃进吗?最终的结果,不是造假就是腐败,便宜的资金全跑到关系户那里了。真正需要钱的老百姓依然贷不到款。我想如果中央了解这个情况,肯定在这些方面做出调整。金融说到底还是一个市场化和专业化的领域,你要做普惠可以用财政工具嘛。
所以,最重要的是看客户真正的需求和痛点是什么,而不是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站在道德的高地去解决一个专业的问题。银行需要有一套深度洞察客户需求的大数据,KYC(了解你的客户)系统。对于小微企业来说,大部分不是价格问题,而是能及时、便利、恰到好处的放款。定价10%以上的流贷,很可能只需要用一周,资金周转过来人家就不用了,资金占用成本很低,年化起来可能都不到4%。而如果你为了完成政治任务,强制人家贷一年,不仅对方资金浪费,自己的久期错配也平白无故的增加了难度。
数字科技是解决这一系列难题的关键。因为小微金融归根结底是风险和成本的问题。首先是风控,这是银行的核心竞争力。银行最近十年有四波数字化浪潮,第一波是移动智能终端,让客户从电脑操作迁移到了智能手机上,大大增加了便利性,称之为手机银行;第二波是在智能终端的基础上进行丰富和优化,通过各种触点和渠道争夺客户,称之为流量银行;第三波是提高银行系统的开放性,拓展与其它系统的接口,称之为开放银行。开放银行形成了“银行+”模式,帮着地方政府做智慧政务系统并在后台接入银行交易和结算系统,帮着大型企业建ERP和链接上下游中小企业企业的供应链金融系统,自己做主办银行。这些本质上都是开放银行。
第四波银行数字化浪潮,我觉得是补欠账,那就是风控数字化。银行通过风控决定资产端的形成,决定着资产的RAROC(风险调整后收益率)。上面三波数字化,主要是在负债端、营销端,归根到底还是存款立行的理念。殊不知现在的主要矛盾是资产端,资产为王。而资产端主要是看风险偏好。大家都说现在信贷需求低迷,缺信贷资产,是资产荒。其实不是资产荒,也不是负债荒,而是你的能力荒。你能力不行了,什么都是荒
我十年前想做的事,就是把宏观和行业研究引入到信贷市场,打破被资本市场卖方研究垄断的局面。现在谁做到这一点,谁就能创造高质量的信贷资产。宏观-政策-行业-产品这条线如果可以通过数字技术,大数据、爬虫、AI的技术打通,就可以突破风险壁垒,拓展风险资产组合的前沿,进而提高资产收益率。就可以在资产荒芜的今天,在险滩上找到一片桃花源。
其实,技术层面并不是根本,最根本的还是制度和人有没有现代性。所谓现代商业银行,首先是公司治理,三会一层的制衡关系,最终还是董事长与行长的关系,行长与各位老总的关系。董事长越超然,行长越敢放权,这个银行的韧性和创新活力越大。其次要看核心人才,是市场化招聘的,是“为了同一个目标来自五湖四海”,还是近亲繁殖,关系小圈子,这也是现代银行和传统银行的区别。有的银行的现代性比较强,很大程度上是倒逼的,因为你原来的传统模式走不通了,倒逼着你必须走向现代,必须管理层一条心,虚心接纳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才。
所以做一家好银行也不难,就是坚持做正确的事,全力提高自己的能力。你能力不荒了,资产和负债也就不荒了,机会俯仰皆是,就真的可以踏踏实实的践行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初心。中国的高质量发展,千万家中小微企业的生存发展,需要更多脱离规模情结,“小而精”,韧性高、心智强的高质量银行涌现。

延申阅读

存款立行,谁来立存款——后利率市场化时代银行生存秘笈之一

赵建:存款立行是个伪命题,做零售银行需要重塑集体心智和组织气质

利率市场化——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银行人

赵建:打造一张具有免疫力的银行资产负债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