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英雄先遣连》第四集《牺牲》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6集纪录片《英雄先遣连》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和阿里地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摄制。本片真实再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进藏部队——进藏先遣连的英雄故事。进藏先遣连以惊人的革命毅力千里跋涉,跨越昆仑山、冈底斯山,胜利解放了藏北,为西藏的和平解放作出了巨大贡献。
1950年10月,为践行刚刚成立的新中国“进军西藏 解放西藏”的战略决策,奉命进军藏北阿里的先遣连,接到了“停止推进”、等待中央与西藏地方政府和谈结果的命令,自此,他们开始驻守在阿里地区的扎麻芒堡,直到1951年五月底。
1951年独骑师电报《扎麻忙保一连方面的情形》:
俞江
进藏先遣连纪念馆总设计 阿里博物馆(图书馆)副馆长
刚开始暴饮暴食,然后皮肤出现水肿,等到皮肤破裂流黄水,人什么也吃不下喝不下,三两天以后迅速瘪塌,人就死亡了这样的一种“怪病”,可能更重要的还和饮用水有直接关系。
洛桑扎西
改则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当时解放军,在这个地方需要生活,生活必须需要有个水源,往下面走一点就有个水源。这个水里面,汞的含量比较高。战士的话,水土不服的主要原因就是这个水。
公丕才
国家一级编剧 《进藏先遣连》报告文学作者
当时都不知道什么病,都以为是烈性传染病。包括发给军部的会诊电报发过来也说是烈性传染病。
雪地上的文字,李狄三讲话:越艰苦,越光荣,困难面前出英雄;越团结,越坚强,群众赛过诸葛亮。李会田
进藏先遣连 原总指挥李狄三之孙
我爷爷就召开了一次会议,会上说,当年国民党军事上包围延安,经济上也封锁延安的时候,毛主席说,怎么办?饿死啊?解散呢?还是自己动手?大封锁逼出来一个大生产运动,握枪的手拿起了锄头。我们现在的困难虽然也很大,我们可以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公丕才
国家一级编剧 《进藏先遣连》报告文学作者
李狄三因为是三五九旅的生产模范,在延安的时候。王震都给他发过奖,劳动模范,所以会自力更生,这套搞得很好。
李狄三如同一颗火种,点燃了战士们的斗志,冰冷的高原一下有了红火而热闹的气氛。
越冬备战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解决住的问题。
洛桑扎西
改则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在冬天基本上气温可能达到零下二三十度,风沙特别大,基本上这个地方冬天住不了人。当时战士们没办法,这里地势比较高,起一个易守难攻的作用。
自10月开始,扎麻芒堡每天刮的都是十级以上的大风,战士们开始也试过用棉帐篷宿营,但因为驻地地势开阔隆起,他们的帐篷屡屡被风刮走。
根据维吾尔族战士的建议,大家决定挖地窝子。但寒冬腊月,在永冻土层上挖地筑穴,谈何容易?
俞江
进藏先遣连纪念馆总设计 阿里博物馆(图书馆)副馆长
我们在修建阿里博物馆的时候,冻土层是在1米8。你要想挖到那种不冻的土层的话,必须要挖1米8深才可以。
曾自修
进藏先遣连原某排团支部书记
冻得都不行,洋镐就这么点点长,都磨得只剩个尖尖了,挖得虎口都疼了。你不打也不行啊,人没处住。
彭青云
进藏先遣连副连长
这里打个洞,找一些牛粪点着烤,烤软,再从地下掏出来,我们挖了一个地窝子,就挖了一个多月。
十字镐磨秃了,就用牛角,蚂蚁啃骨头般的挖掘,让万古荒原上,第一次出现了一座包括工事、掩体在内的军营。
孔春林
新疆军区政治工作部 原编研室研究员
因为当时他们此前就已经听说阿里有一部分藏兵,那万一敌人来袭击我们怎么办?所以李狄三同志就说我们必须要挖工事,上面用雨衣、帐篷把它蒙上,作为屋顶,使全体同志住宿地下化。
公丕才
国家一级编剧 《进藏先遣连》报告文学作者
在高原上挖出了几十间地窝子,然后再挖那个关马的马厩,那么多的马、骡子,你得要地方保暖,要不冻死了。
数十年来高原上的狂风,已经让先遣连战士们的工事难觅痕迹,今天我们看到的碉堡和掩体,来自当地部门的恢复和修筑。洛桑扎西
改则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记录里面说的是当时挖了41个地窝子,现在我们能恢复的,能看到的目前是有3个,我们就按照修旧如旧的一个原则,这个的话可能有一米多,一米多一点,但当时是、只能是一两个人,弯着腰能进去,里面的活动空间也很有限。
凝固的高原出现了41间地窝子、8座马棚、49个掩体、249米的交通壕,2座碉堡……数据背后,是先遣连战士们战天斗地的精神写照。
冷如冰窖的高原上,取暖材料更为重要。旷野里寥寥的野牛粪,已经无法满足部队百余人的过冬需要,驻地随处可见的扎麻,就成为重要燃料。
洛桑扎西
改则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这个扎麻的话不好打,但是干的话它容易拆,就直接可以折断。但是可能刺比较多,得小心点。
刺手的扎麻让人难以手握,而在清晨的时候,它却比较脆,轻轻一折就断,因此战士们每天都早早起床去砍柴。
每天几十人外出打柴,让先遣连在1950年的冬天打到了二十多万公斤的扎麻。它们不仅能当燃料,更能筑成防风的“围墙”。
李庆雪
河北省无极县李狄三精神挖掘宣传工作专班办公室副主任
李狄三烈士创编了很多的歌曲,他还有一首歌《打柴小调》,是用我们河北家乡的民歌《回娘家》来演唱的。我觉得每一首歌曲都在他当时的那个时代都在鼓舞着当时的先遣连的战士。
先遣连战士捡柴:
背起那个毛绳去打柴,众位那个战友跟我来,心中好愉快,心中好愉快。
粮食所剩无几,先遣连征得当地头人的同意,开始猎取黄羊、野马充饥。于是,以巴利祥为组长的打猎小组成立了。
矿岱
进藏先遣连 原某排班长巴利祥之子
6个人的打猎组,用打猎来维持全连的给养。父亲10月份以后,基本上不在连队,他带领这个打猎组在山沟里面打猎。
打猎小组不仅解决了先遣连的食物储备,更是为他们提供了必要的衣料补充。
矿岱
进藏先遣连 原某排班长巴利祥之子
打猎以后回来,肉可充饥饿,皮子做皮窝子(鞋),皮裤子,皮帽。
孔春林
新疆军区政治工作部 原编研室研究员
打这个野兽,必须打完之后要现地把皮要剥开,如果你这个皮要不剥的话,很快它里边内脏就容易发臭,后面肉都吃不成。因为野兽很有灵性,越打野兽离我们的宿营地越来越远。
为了给后续部队储备食物,本就病体缠身的打猎小组甚至去了更远的地方。那个冬天,他们共猎取了6500公斤肉类,包括210只野羊,123头野驴和122头野牛。其中,单巴利祥一个人,就猎取了三分之一的猎物。
而曾经“力断强弓震昆仑”的巴利祥,却成为先遣连在扎麻芒堡倒下的第一位战士。
公丕才
国家一级编剧 《进藏先遣连》报告文学作者
他就是靠打猎这个过程当中,每天打了野牦牛自己再背回来,那时候战马基本上死光了,就剥了皮把那个牛肉再扛回来,几十公里去进山,就这样累死了。
1951年元月后,打猎小组的几个人先后病倒了。巴利祥和鄂鲁斯追踪着一头野牛,又一次从改则进入了革吉境内。
矿岱
进藏先遣连 原某排班长巴利祥之子
把那个野牦牛皮子剥掉,他已经走不动了。
李彦清
进藏先遣连 原副连长彭青云之妻
巴利祥子已经没气了,他盖着羊皮,铺着羊皮,都冻到他身上了,冻死了。这时候我们老头子就急得就跳蹦子,这么一个战士,他怎么就牺牲了,这第一个。
1951年1月7日,最强壮的蒙古族战士巴利祥,永远地离开了他深爱的战友们。葬礼上,有人拄着拐棍,有人被放在担架上,被高原病所折磨的队伍,已经伤病累累。
公丕才
国家一级编剧 《进藏先遣连》报告文学作者
李狄三那个时候,巴利祥子举行追悼会的时候,就摔倒了,彭青云就发现他也得上这个病了,但是李狄三就让彭青云一直不能往外说,就害怕对士气影响太大。
巴利祥去世后,死亡开始频频光顾这支连队。
1951年1月20日 独骑师电报 《藏北一连情况转报》
现在这里作战现象是不存在的,就是病号多、病马多、死马多,我们没办法制止这个问题发生。
曾自修
进藏先遣连原某排团支部书记
那说句不好听的,见了我们那些人,就跟野人一样,就不像个人。
你说人是咋死的,饿的呀,连饿带冻。营养也跟不上,哪能不死人呢。生肉,放在嘴里就吃了。我觉得还脆得很,肚子烧,但饿得很,你不吃也不行呀。掰不下来。
公丕才
国家一级编剧 《进藏先遣连》报告文学作者
打了那么多猎,有肉,但是本身野生动物腥膻味就极其严重,没有盐根本没法吃。有盐的话,就是可以洗洗伤口,可以消消炎,全部都没有了。
为了提高战士们的食欲,李狄三想尽办法变换花样,他用兽油烙小饼,用方糖泡水,鼓励战士们进食。有战士劝他也吃一点,但他始终没有开口,只是笑呵呵地把它们端给病号。孔春林
新疆军区政治工作部 原编研室研究员
他说饼子和糖水,要先让给病号吃,先让给病号喝,我们做干部的不能开这第一口,所以他始终保持了严格的自律。我想就在那种危及生命情况下,他始终做到这一点,我觉得确确实实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榜样。
高原病的肆虐之下,39名战士将自己的青春献给了扎麻芒堡。驻地的周围开始隆起了坟墓。先遣连指导员李子祥的手指,也是这时被冻掉的。
李子祥
时任进藏先遣连指导员
埋葬了同志,敬个礼,脱帽鞠躬,和同志们告别,还没回到家里,第二个,死了不过(一会儿),那个排长说,报告指导员,我们排又牺牲了一个。
曾自修
进藏先遣连原某排团支部书记
在扎麻芒堡死得最多,不到一个月,三十来天,死了三十四、三十六个人,都是我伺候着死掉的。
彭青云
进藏先遣连副连长
有一天就是11个,眼泪都流完了,都流干了。
连里每牺牲一名战士,副连长彭青云就在自己随身携带的马鞭上刻一道刀痕,刀痕越刻越多,终于有一天,他忍不住同连长曹海林抱头痛哭。
李会田
进藏先遣连 原总指挥李狄三之孙
我爷爷就给他们开会说,现在尤其我们所有干部绝对不能哭,更不能让战士看见,影响士气。首先作为干部,我们要树立起同这个疾病斗争的决心。咱们作为干部,笑就是一种任务,才能够带战士们鼓起勇气,解放阿里。
孔春林
新疆军区政治工作部 原编研室研究员
李狄三就是面对死亡,他说经历过战争的考验,我是不害怕死亡的,包括他都讲当时他也是几次负伤,也被手榴弹炸伤过,他就说我们共产党人是不怕死的,而且党的任务交给我,我任务我还没有完成,我怎么好意思就这样白白地死掉了。
带着“笑”的任务,一次为期二十天的“以苦为荣,苦中求乐”的整军动员活动开始了,“雪地秧歌舞”、“瞎子击鼓”等娱乐活动开展起来。为了应对可能遭到的袭击,全连甚至还坚持冬季练兵。29名没有患病的战士,每天以羊皮当靶,用野牛蹄子练习投掷,患病的同志站不起来,就卧在雪地里练习射击。
每当情绪低落,战士们就会看向连部的火塘,他们坚信,只要火光不灭,那就一切都有希望。
李狄三对战士们说,一定要活下去。因为,多保存一个同志,就多了一份革命的力量。
虽然寒风仍在呼啸,但1951年的春节还是来到了。
傍晚,李狄三拿出了一直未动的一点白面,擀了薄薄的一层,为战士们包了野马肉的饺子,他说,“你们还没吃过苦,红军吃皮带,我们吃野马肉,况且我们吃几个月了。我们的生活不是苦,而是好。”
傍晚,扎麻芒堡的春节晚会开始了。
晚会的第一项活动是祭奠死去的烈士,请他们一起回来过年。大家开始扭起秧歌,唱起革命歌曲,一首接一首的歌,让战士们的心情由悲戚到悲壮,再由悲壮转为高昂。
一夜守岁,战士们在歌声中迎来了日出。
清晨,大家也用终于修好的电台,向远在昆仑山的另一头,久别的首长和战友们发去了新春的贺电。
公丕才
国家一级编剧 《进藏先遣连》报告文学作者
能爬起来的,能扶出来的,全部列队面向北京。当时那些老战士回忆非常感人,就是给毛主席、给朱总司令给拜年。当天晚上王震接到这个电报之后,王震感动得哭了一夜。
俞江
进藏先遣连纪念馆总设计 阿里博物馆(图书馆)副馆长
我在先遣连的纪念馆,我用一个版块来呈现了这一段。很多人,还有一些记者去了后问我说,老师,这是不是就是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我说不是,我说这才是真正的革命大无畏主义精神。我连死都不怕了,我还怕什么呢?
而被隔绝在雪域之巅的先遣连一直没有被忘记。包括左齐将军在内的一野二军的领导们,都在期待冰雪早日消融,运输线尽早接通。
左齐《李狄三》:
说实话,我从来没有像这年冬天这样关心过大自然的变化。我甚至学着老百姓的办法画了一张“九九步寒图”,从冬至进九,每天写一笔,每九成一字。
袁国祥
阿里军分区原政治部主任 南疆军区原纪委专职副书记 少将
王震司令员让南疆军区,二军要不惜一切代价接通运输线。
在和田地区的支援下,由1700头大牲口组成的运输队,在半个月内,分三批先后进藏。第一批500头毛驴,还未到界山,就全部倒毙;第二批500头牲畜中的16头翻越了界山,在失当古宿营时却被全部埋在了雪里,同时牺牲的还有两名维吾尔族驮工。
彭巍
进藏先遣连 原副连长彭青云之子
他们有的人就航拍过,从克里雅古道到改则,有一条“白道”,其实他们说“白道”就是所有的牲畜的尸骨组成的,就尸骨是白的,就成为一个白的道。
1951年春节前26天,第三批运送物资的运输队,再度从和田地区于田县出发,左齐将军亲自到现场为他们送行。经过35天的艰难跋涉,在牺牲了705头牲畜和一位驮工后,驮工肉孜·阿吾提赶着仅剩的两头牦牛,在正月初七那天抵达了两水泉,给先遣连送来了1.5公斤咸盐和7个馕饼,以及半麻袋来自家乡的信件。
当得知运输队的牺牲后,先遣连的战士们含泪对上级说,不要再送物资了。
当漫长的寒冬过去,春日总会来临。高原上的先遣连,也终于等到了后续部队会师的消息,然而,战士们所爱戴的先遣连总指挥李狄三,却在此时病倒了。孤身驻守在扎麻芒堡的先遣连,迎来了黎明前最艰难的时光……
更多精彩
请关注“天上阿里+”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