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叔本华忌日 | 被母亲嘲笑的孤独,是一朵永不凋零的花

树本花 思庐哲学 2021-02-09



叔本华轶事



叔本华把人生比喻成一个钟摆,所谓生命就是日复一日,不停地在痛苦和倦怠之间转换。“忘掉痛苦就是幸福!”这句话包含了他最精髓的哲学思想。 


幸福一词,对人类而言似乎太奢侈了,伏尔泰一语中的:“人类悲剧的根本,就是人类有一个凡人的身体,却想过神的日子。”我不知道,很多时候我们感受到的那些东西,是不是真正的幸福,或许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不过如叔本华所说的“肤浅与虚妄的自我安慰罢了”。 


维吉尔言:心灵支配世界;它干预世界,让世界活跃。 


尼采在《萨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写道: 世界循环是以发明新智者为枢纽,无声无息地循这枢纽环行。但是,世人的荣华是以戏子为枢纽,这是世事循环的轨道。戏子有心灵,却没有心灵的是非。 


十八、十九世纪,伟人成群结队出现,将人类文明推向一个高峰。仅从叔本华年表显示,同在叔本华一生中诞生和陨落的伟人有拿破仑、康德、马克思、恩格斯、尼采、谢林;贝多芬、莫扎特、肖邦、舒伯特、海顿、舒曼、李斯特、柴可夫斯基;歌德、海涅、席勒、缪赛、巴尔扎克、雨果、大仲马、梅里美、波特莱尔、福楼拜、托尔斯泰、左拉、司汤达莫泊桑、果戈理、契科夫、佛洛依德等等。用法国哲学家丹纳的话说:是时代造就了巨人。 



1788年,叔本华出生于但泽(今波兰格坦斯克),他孑然一身,孤独生活了一辈子。他的父亲是一个富有的商人,从小带着小叔本华游历很多国家,与父亲的感情十分亲密,父亲曾经说过:“我儿子要读世界之书。”这句话到后来是真的应念了。可是在叔本华少年时父亲便去世了(自杀?),青年时代叔本华单独求学,与母亲基本不生活在一起,加上母亲是个极其爱好写作之人,即使在叔本华和她同在魏玛期间,也不住在一起,叔本华只是在假期作礼节性的拜访,所以母子关系冷淡,叔本华根本不能从母亲身上得到应有的爱护,这也给他的成长造成了性格偏执的不利影响。也许自幼母爱的缺乏,直接导致了他后来作品中对妇女根深蒂固的偏见。 


叔本华的母亲是一位通俗作家,是以歌德为核心的文学创作班子的一名活跃成员,经常参加歌德家中的聚会,自己也办了个文学沙龙,爱写一些风花雪月的时髦小说,实际上,她充其量不过是那个时代的一个二流作家罢了。她瞧不起儿子写的东西,对此嗤之以鼻。 


当叔本华25岁时出版了他的博士论文,即他的处女作《充足理由律之四重根》 一书后,叔本华的母亲不止一次地讥笑儿子:“可怜的孩子,你怎么会写出这样的东西呢,连这个题目怕也只有药剂师才会感兴趣。” 叔本华当即反唇相讥:“你所有的小说被人忘光了,我的这本书肯定还有人在读。”诚然,正如叔本华所说,《充足理由律之四重根》即使到今天,仍然是认识论的经典。 



有一次,在歌德家的酒会上,歌德很认真地对叔本华母亲说,她的儿子叔本华将来会名垂青史。她以为自己听错了,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她不相信一个家里会出两个天才;但是歌德的表情分明不是在开玩笑,一瞬间她的心跳加速,大脑一片空白,内心痛苦不堪,她多么希望歌德说出的那个人是自己啊!从此,在她心里便埋下了嫉妒、仇恨的种子。 


1814年的一天,母子再次发生激烈争吵,母亲毫不手软地将叔本华从楼梯推下,叔本华一路滚到了一楼地面,恼羞成怒的叔本华对她说了最后一句话:“将来,要是有人还会知道你,一定是因为我的缘故。”从此便断绝了母子关系,彼此再也没有相见。 


叔本华的生命哲学,美学、音乐、写作理论,影响过无数伟大的艺术家,满足了无数探索生命内核的人们的好奇心,他是第一位真正将形而上学注入生命本身的哲学家。 


他也是一位语言大师,他的文笔清新流畅,语言深刻、冷峻、凝练,所用比喻浑然天成,但均发自平常生活;他的每一个字词都准确讲究,但又不失自然,遣词造句无不打上叔本华鲜明的思想和人格个性的烙印,没有丝毫的牵强附会。叔本华在进行思想推论时,个中环节可谓丝丝入扣,入木三分,细腻之处无不显示出其作为哲学家的深思和慎密。现代文学大师弗兰茨.卡夫卡评价叔本华:叔本华是一位语言艺术家,仅仅因为他的语言,我们就应该读他的著作了。” 



和歌德一样,叔本华不喜欢黑格尔,蔑视他以纯逻辑辩论为手段、以空洞抽象、花哨虚假的词汇作为游戏手段,误导人的思维,视真理为儿戏。他说:“许多喜爱思考的年轻人在接被黑格尔的哲学戏弄后,大失所望,从此远离了哲学。”1820年,叔本华与黑格尔发生争执,在柏林大学开哲学课时,他存心要与黑格尔一决雌雄,孟浪地挑选黑格尔上课的同一时间开课,无奈,年长18岁的黑格尔当时正如日中天,“那些可叹的学生不过是令他失望的同代人”,到学期末,他的教室里学生已降为零。叔本华终于被黑格尔的威望结结实实地压倒了,他愤而辞职,再也没有踏进大学的讲堂。歌德也曾经当着黑格尔的面责问:“你难道不担心,会有人用你的辩证法,将黑的说成白的吗?”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一度被世人忽视,在长达近60年的漫长等待中,经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民众,深受战争之苦,最终从虚幻的盲目乐观中清醒过来,发现叔本华深刻的悲观主义哲学正是他们内心阵痛的良药;没有矫揉造作,没有形而上学那一贯令人费解和看不懂的术语,那样的贴近生活。人们终于发现了他们需要的哲学家。叔本华似乎是一夜成名,可是,叔本华最伟大的著作《世界作为意志与表象》却早在他28岁时就问世了,这位天才哲学家的书就像废纸一样,长期堆在仓库霉烂,无人问津。 


叔本华曾经对密友透露:“他们(指以黑格尔为首的哲学家小集团)故意要封杀我,因为他们害怕我的哲学。” 


正如他所说:“真理可以等待,因为真理是永恒的。”叔本华哲学终于在他快70岁时声誉鹊起。他晚年的一大乐趣,就是对着他唯一的伴侣,一只名叫“小叔本华”的小卷毛狗,阅读来自全世界赞美他的报道,他不无遗憾地说:“肯定还有许多没有读到。” 


他在一首诗里写道:“此刻的我站在路的尽头,老迈的头颅已经无力承受玉桂花环。” 


1858年,叔本华七十寿辰,他拒绝担任柏林皇家科学院院士。 


1860年9月20日上午,73岁的叔本华在工作中,无痛苦地与世长辞(脑溢血,因为前一天摔了一跤),他把一生都献给了哲学,献给了真理。他实现了自己的名言:“唯真理是务。” 


叔本华心甘情愿地放弃了本可以像平常人那样的许许多多的享乐,他没有配偶,没有后代,没有国家,没有财产;人们按照叔本华生前的愿望,仅在墓碑上刻上“阿尔图.叔本华”,此外没有一个多余的文字。 



欢迎各位思庐客关注

思庐哲学官方微博账号

↓ ↓ ↓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查看最新哲学考研免费公开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