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爱一个人是出于情绪还是出于理性?

曾瑞明 思庐哲学 2021-02-09

哲学家似乎要将爱分析至次原子(subatomic particles)的水平,或者宇宙精神的层次才心息。然而,普罗大众或更愿认定爱是一种情绪,一种强烈的情绪(emotion)。特别是浪漫之爱,更是文人墨客的歌咏对象。爱可以令我们开心到发狂,也可以令我们愁眉苦脸。若不去爱,我们的情绪定必稳定,心如止水,是令人向往的。然而人生却不免如陈奕迅所唱︰「为天降的稀客 泛过一点浪花」。


真的是这样吗?哲学家 Arina Pismenny 和 Jesse Prinz 却在《牛津爱的哲学手册》(The Oxford Handbook of Philosophy of Love)写了一篇〈爱是情绪吗?〉(Is Love an Emotion?),去论证就算浪漫之爱也不是情绪。


作者首先问爱是怎样的,她们并提供了一些解说︰即使你在爱中,但你不一定感觉得到爱。老夫老妻不会24小时都谈情说爱,但彼此应该会有一倾向(disposition)去爱对方。第二,爱可以令你感到愉悦,也可感到不愉悦。第三,爱是有意向性(intentionality)的活动,爱一定有一个对象。你不能爱在中而不爱任何东西。另外,我们往往会美化爱的对象;我们对于爱也感到不能自控。你就算每天24小时上社交网站,都不代表你能堕入爱河。你也不可以说不爱就不爱。你爱的人不爱你,你也只能慢慢回复,不能立即抽身——失恋真的很痛苦。


那么,情绪又是什么?情绪是反应的态度(reactive attitudes),我们看到人虐待小猫会感到愤怒,这不是你可以控制的,也即是你不可以要求自己感到快乐。情绪也是我们能感觉到的。不明我说什么,你下次吃饭时在猪扒饭的碗底看到四只蟑螂就明白什么是「to be felt」了。


 你下次吃猪扒饭时在碗底看到四只蟑螂,就会「to be felt」了


情绪也是意向性的状态(intentional states)。我们的情绪总是向着一个对象,我们会「怕」蟑螂,「爱」甜品。作者也认为情绪是我们对身边事物和情景的一个评价(evaluation)。所以,情绪也有恰当(apt)和不恰当(inapt)之分。你看到一只血盘大口的恶狗,你半点的畏惧也没有,还感到安全,那就不恰当。你看到一个温柔的美女,感到无比的愤怒,也是不恰当。情绪不只是拿来控制,还要对应情景。

 


  为什么爱不是情绪?  


两位作者论证无论怎样理解情绪,也得出爱不等于情绪的结论。首先,如果情绪是一种认知状态(emotions as Cognitive States),我们会着重把情绪视为一种牵涉信念的判断,当然还牵涉欲望(desire)。比如我有脱离危险的欲望,而我又相信前路是危险的,我的恐惧就包含了这欲望和信念。


如果我们将爱视为作为认知状态的情绪,我们就要问爱的人持什么信念︰是因为相信 X 有什么特征因而可爱?因为 X 又勤力,又英俊、又讨厌政治?又是那老问题︰如果 X 关心政治了,不那么英俊了,还懒了,是否就不再爱 X,而改为爱有相同特质的另一个人?如果我还爱 X,我就是爱错了吗?


另一种看法是情绪作为身体感知(emotions as Bodily Perceptions)。当我们身体准备打斗,就会有恐惧的情绪。爱一个人当然可能会心跳加速,手心冒汗,但不一定有。我见到仇人也会心跳加速的。


最后,是将情感看成是对价值的感知(emotions as Perceptions of Value)。情绪是对不同情况引起的情感,当我们看到不公义,我们会感到愤怒。当我们爱,就是能感知到被爱的可爱。然而正如法国作家司汤达(Stendhal) 在《论爱情》( On Love)指出,爱并不是这种单纯的感知,爱还会结晶(crystallization)!司汤达说,在萨尔斯堡有一根秃树枝掉到废弃的盐矿里。几个月后,树枝被拉出来,上面都被盐的结晶所覆盖。很小的一支树枝,突然间像是镶满钻石的一条银河,再不是寻常的一根树枝了!盐都会「变成」钻石,就像我们会美化、理想化自己爱的人。结论就是,你不可以说爱有适当不适当,但情绪却是可以的,故爱不是情感。

 


  那爱是什么?


作者说,浪漫的爱是一种综合症状(syndrome)。这用来形容精神失常者的字眼,会比用情绪来形容爱更加贴切。综合症状,是思想、行为和情感共冶一炉的东西,并不仅仅像情绪(sentiment)一样,只有情感的倾向,也不规限于刺激。你爱一个人不只情感上爱她/他,还想跟她/他共居、去旅行;没有爱人在身边,你仍可以日思夜想。它没什么适当不适当,也没有特定的身体反应,可以昏昏欲睡,也可失眠。综合症像爱一样,并不受特定信念规范。


爱不是病,但像病(留意「像」字)。爱不是用来帮助我们感知的,但它是我们一种在世存在的方式。健康的人和生病的人,他们的世界是不同的。当我们这样看,就打破爱是理性(rational) 还是不理性(irrational)的对立——爱其实是非理性(arational)。


 威廉・巴瑞特(William Barrett)《非理性的人》(Irrational Man: A Study in Existential Philosophy)

 

在世存在令我们想起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存在主义不是说人不理性,而是非理性。(见威廉・巴瑞特(William Barrett)的《非理性的人》(Irrational Man: A Study in Existential Philosophy),中文书名似乎比英文更准确!)因为关键不在评价,而在真诚,而在选择,而在信仰。我们在这个没有神的世界里,爱的方式就是存在的方式。再没有客观标准,世界和自我连成一气。没有所谓对的爱,只有如何爱。

 

存在主义:沙特、波娃、卡缪


Skye Cleary 在《存在主义与浪漫的爱》(Existentialism and Romantic Love)一书,就列出了一群存在主义者爱的方式:施蒂纳(Max Stirner)是自利地(egoistically)爱,齐克果是美学地(aesthetically)爱,尼采是有力量地(powerfully)爱,沙特是虐恋地(sadomasochistically)爱,西蒙・波娃是真诚地(authentically)爱。行动重要,但修饰动作的副词更重要。


 来源:《01哲学》


———— / END / ————


思庐哲学公众号


往期精选 Editors' Choice


哲学家迷惑行为大赏

如果哲学家是程序员

中西方不同的人格结构

冯友兰 | 我八十年的四个读书经验

热影哲评|魔童的进化危机,《哪吒》究竟是叛逃,还是回归?



独家【哲学帆布袋】上新中


极简黑白&牛油果绿


这个夏天买它!回头率爆棚!



福利活动


满减满 70-5满100-8满120-10满140-12满200-20

满减仅限于哲学T恤和哲学帆布袋

截止日期

8月9日23:59




最潮 哲学帆布袋 入口在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