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斯宾诺莎·纪念日 | 一个被世界抛弃的孤独者

思庐哲学 2021-02-09


巴鲁赫·德·斯宾诺莎
Baruch de Spinoza
1632年11月24日—1677年2月21日


斯宾诺莎本为犹太人,24岁时被犹太教会以其背叛教义驱逐出境,从西班牙逃往荷兰后卜居于海牙,以磨镜片为生,同时进行哲学思考。他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不承认神是自然的创造主,认为自然本身就是神化身。他与笛卡尔和莱布尼茨被称为是近代西方哲学公认的三大理性主义者。


谨以此文纪念斯宾诺莎





一个被世界抛弃的孤独者


1677年2月21日,是个礼拜日。在荷兰海牙城一间普通民宅中,长期被肺病折磨且又在狭小空间和灰尘弥漫的工作环境中生存的斯宾诺莎终于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当好心的房东做完礼拜急匆匆回到家时,发现他已经躺在医生的怀里离开了人世。那一天,离他四十五岁的生日还差九个月零三天。正如他生前所说的那样:“自由的人绝少想到死亡;他的智慧,不是死的默念,而是生的沉思。”


他的思想并没有因为躯体的死亡而沉寂,反而在他死后的几个世纪里翻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浪潮,伴随它的是质疑、辱骂、批判、肯定、崇拜,直至最后,所有人都不得不承认他是近代犹太民族“最伟大的哲学家”,(思庐哲学编辑)海牙人用他的名字来命名他最后居住的街道,荷兰政府则把他的肖像印在了1000元面值的荷兰盾上。与死后的盛名相比,人们似乎忘记了斯宾诺莎短暂的生命中一直都是被世界抛弃的孤独者。


1632年11月24日,斯宾诺莎出生在阿姆斯特丹的一个富裕的犹太商人家庭,父亲希望他能继承家业做一个成功的商人。可斯宾诺莎并不喜欢这种营生,他宁愿在犹太教堂内用学习本民族的宗教和历史度过时光。


六岁时,母亲去世,从此,他再也享受不到母爱的温暖和安全;八岁时,教堂的长老们都认定了他是个才华横溢的人,并被他视作为团体和信仰的希望。可随着后来读的书越多,思考也越来越多,他单纯的信仰也变成了日益增长的怀疑和迷惘。《旧约》中的那些矛盾和疑问在他的头脑中挥之不去,对于一种信仰来说,一个最聪明的虔诚者也许就是最大的敌人,后来的事实佐证了这一推论。


二十岁时,他跟随荷兰学者凡·丹·恩德学习拉丁文,老师美丽的女儿克莱拉·玛丽夺走了他的感情。可当一个年轻潇洒、风流倜傥的男人带着昂贵的礼物向玛丽求婚时,一心向学而充满憔悴和古板的斯宾诺莎在爱情的争夺中失败了。我们无法指责玛丽的选择,毕竟献身哲学只是斯宾诺莎自己的理想和使命,不是玛丽的,她有追求自己幸福人生的权利。


但是,我们无法否认,失恋对于斯宾诺莎的打击是巨大的,这是他第一次恋爱,也是最后一次恋爱。对于失恋的痛苦,他曾愤愤不平的说道:“当一个人想象着他所爱的女人失身于他人,他不仅会感到痛苦,而且还要讨厌她,因为他不能不将所爱的对象的形象和另一个人的生殖器及排泄物的形象联系在一起。也许从那一刻起,斯宾诺莎就成为了一个哲学家。


二十二岁时,斯宾诺莎父亲去世,他的姐姐为了夺取可怜的继承权将斯宾诺莎告上了法庭。斯宾诺莎虽然赢得了官司,却还是将父亲的大部分遗产馈赠给姐姐,他选择性地忘记了亚里士多德的那句名言:“哲学是有钱人闲暇的学问。”从此,他坚定地走上了哲学苦修的不归路。


二十四岁时,他被指控发表异端邪说而被召到犹太教会的长老们面前。当教会提出以向他支付年金的条件换取他至少在表面上忠于教会和宗教,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等待他的只有被永远开除出教籍和驱逐的处分。这里,我们似乎也不能指责教会的决定,对于背乡离井、四处漂泊、被人歧视和迫害了上千年的犹太民族来说,《圣经》就是他们可以“带在身边的祖国”,此种情况下,异端对他们来说就是叛国,容忍异端邪说无异于是自杀。


虽然斯宾诺莎平静的接受了被驱逐的命运,并且说:“这件事不能迫使我做任何不愿意做的事。”那一刻,他的身边没有了亲人,也没有了朋友,我们完全能体会到他的孤独和悲哀,对于一个犹太人来说,没有哪种孤独比自己被排斥在民族之外更难以忍受。在开除教籍的不久,一个想用杀人方式来证明自己的虔诚的暴徒用匕首刺向了斯宾诺莎,幸好他跑得快,只是让脖子受了点轻伤。(思庐哲学编辑)此刻,他不得已改了自己的名字搬到阿姆斯特丹一个僻静的阁楼上隐居起来,靠打磨光学镜片来维持生计。


从那时起,简朴、困顿、迁移、思考,伴随了他的后半生,从阿姆斯特丹的阁楼到莱顿附近的莱茵斯堡,从莱茵斯堡到海牙郊外的沃尔堡,从沃尔堡到海牙城内,不管生活多么清苦,也不管多少人劝他放弃理性、信仰神谕,但他始终自得其乐,并且说:“尽管我有时会发现靠我天生的理解力所获得的成果并不实惠,但我感到十分满意,因为我喜欢这样做,它给我带来了安宁和愉悦,使我不用生活在悲叹和忧虑中。”


斯宾诺莎在世时,发表的作品只有《笛卡尔哲学原理》和《神学政治论》,后者还是匿名发表的,可即便如此,它一问世就把当局打入了禁书之列。一些神学家还要到地方法院去控告他,他的一名学生来信指责他,说他的那些观点是草率、疯狂、可悲、可怜、人人诅咒的。


在此期间,他拒绝了一位显赫官员送给他的华丽睡袍,他说:“一个人不会因为穿了一件好睡袍就变得更有价值,用昂贵的包装来包裹低劣的东西是不合理的”;他拒绝了富商西蒙·弗里斯的馈赠,他说:“大自然并无过多要求,我也是如此”;他谢绝了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一笔丰厚的年金,因为他拒绝了把自己下一部著作题献给这位君主的暗示;他拒绝了海德堡大学欲聘请他为哲学教授的聘请,因为他无法答应巴拉丁亲王殿下让他不再评判宗教的要求。


1672年,他接受了入侵荷兰的法军统帅孔戴亲王的邀请去了下法国军营,因为他认为这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自己是一个“真正的欧洲人”,而不是一个国家主义者。没想到,这一行为让他轻易地获得了“卖国者”的称号,众多的“爱国者”想用杀死他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爱国行为。幸好,当人们知道他只是个哲学家,不会有什么敌意时,风波才平息下来。


在他生前不敢出版的著作在他死后终于出版了,《神学政治论》、《伦理学》、《知性改进论》、《政治论》(因早逝而没完稿),那些著作的发表和出版,就像瘟疫一样在欧洲的宗教界、学术界及社会各阶层蔓延开来。在他死后的整整一代人中都憎恨斯宾诺莎的名字。休谟说他的理论是“可憎的假说”,莱辛说他:“人们提起斯宾诺莎好像是在提一条死狗”,而就是莱辛,他还曾断言:“在斯宾诺莎的哲学以外不存在其他任何哲学。”


在憎恨的同时,歌德却在斯宾诺莎的作品中找到了“心灵渴望已久”的哲学,并把这哲学思想渗透到他的诗歌和散文中;(思庐哲学编辑)斯宾诺莎的理性和认识论,使得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提出了各不相同的泛神论;斯宾诺莎的神学和伦理观点成为了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尼采的“权力意志”以及柏格森“生命冲动”的重要理论基础;斯宾诺莎的情感观点成为了佛洛依德心理分析的一个关键思想;斯宾诺莎的知性改进论、政治学论深深地影响了后来的谢林、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爱因斯坦、华兹华斯、雪莱等一大批的哲学家、科学家和诗人。


美国哲学家维尔·杜兰特用《旧约·传道书》中的一段来评价斯宾诺莎是最合适不过了——第一个人不能完全读懂他,最后一个人也不能完全理解他,因为他的思想比海洋还宽广,他的智慧比海洋还深邃。


斯宾诺莎经典语录

今日将在【思庐哲学】微博发布


本文来源于网络,作者:大爱无疆。


往期精选



宅家看文章,是你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