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偶像”越热,我们越不懂他?
从五四运动至今,有一群传奇人物总会以不同的形式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
有些人关注他们,是因为他们的离去:
2016年,杨绛先生去世,许多人感叹“我们仨”的故事剧终了。
2018年,李敖先生离开,人们开始回顾他的一生,说他是几十年不遇的一代狂人。
同一年,金庸先生带着几代人的江湖梦离我们而去,大家伤感地说:“一代大侠就此谢幕。”
电影《东邪西毒》(1994)剧照
有些人了解他们,是因为课本中需要死记硬背的知识点:
比如提到巴金、老舍,很多人会想到他们的知名代表作;
说到鲁迅,因为“阅读并背诵全文”,他总是被戏称为“中学生最害怕的男人”;
余光中,因为课本上的一首诗,从此被贴上了“乡愁诗人”的标签。
余光中先生生前照
还有些人知道他们,是因为他们早已被人熟知的身份:
比如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国学大师陈寅恪;
中国艺术的集大成者齐白石;
关照人间情味的画家丰子恺;
一代京剧大师梅兰芳……
名家热的背后,我们到底在怀念他们的思想,还是在追逐大众话题的潮流?
在热烈的讨论之后,为何我们依旧只能描绘出他们的大致轮廓?
这些热度似乎让一些更深层次的思想止步;也让现代人怀抱着某些固有的印象,停止了对他们更加深刻的解读。看起来,这些大师虽有热度,但这个时代似乎已经不需要他们的精神了。
但真的是这样吗?
如果你再度回望那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依然能够从他们的思想中找到一些当今社会的重要议题。
鲁迅与上海,汪刃锋 ,1956
当现代人在讨论人心在谣言和灾难面前的动摇时,鲁迅早已经表达过他的愿景:
“最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当一些人在金钱的欲望中迷失时,老舍却说:
“穷,使我好骂世;刚强,使我容易以个人的感情与主张去判断别人;义气,使我对别人有点同情心”。
这是他“独立不倚”的精神。
看到他们对于现实中亟待解决问题的思考,你我都无法抱着一个“局外人”的态度,冷眼旁观。
但我们也不应止步于依赖他们的思想去找到答案,而是要让他们的著作和思想,引领我们自己去找到人生问题的出路。
当你穷困潦倒、历经苦难、准备向现实妥协时,可以去了解那段历史,感受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在何等的意志和精神下提出的。
陈寅格文集《柳如是别传》封面
当你感到碌碌无为时,可以去看看丰子恺。
那时他30岁,觉得自己人到中年,失去了青春时的热情,只能被动地接受这个世界,并陷入了自我认同的悲观中。
但如今再看,丰子恺的成就如此引人惊叹,除了绘画之外,他还是一个作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装帧设计师、书法家和翻译家。
在深深的自我怀疑中,他又是如何实现蜕变的?
丰子恺漫画
再回到那个问题,我们是否不再需要这些大师了?
不,我们需要他们,不是作为热度背后的谈资,而是作为上下求索的楷模。
这些传奇人物,很多人都是早年贫穷,中晚年动荡。他们经历了战争、灾难、被质疑。那么他们在面对机会时如何选择,在遭遇困境时又怎样应对?又是如何在痛苦和自我怀疑中找到人生的方向?
如果我们了解他们的思想,认真地看待那段历史,那么在面对现实问题时,我们就能够想得更深,站得更远。
如何踏着这些大师的足迹,去深切感受历史与思想之光呢?
继中读音频专栏《中国群星闪耀时》第一季后,《三联生活周刊》先后派出多名记者,深入调研上百万字史料,独家采访多位民国大师后人,最终制作出了第二季《中国群星闪耀时:时代沉浮中的12种人生 》
选取了鲁迅、巴金、老舍、丰子恺、齐白石、余光中、杨绛、金庸等12位大师。12位明星领读人也会带着我们一起,揭开这些大师身上鲜为人知的动人细节,还原出一幅丰富立体的人物群像。
课程亮点
1
多重领域,涵盖一整个时代精神
2
12节明星亲声领读
3
15万字独家采访资料
4
三联资深主笔亲自打磨
5
彩蛋:三联记者采访原声
课程大纲
订阅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