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力量横贯古今而穿透未来,逻格思哲学系列讲座今日上线!
今天是个浪漫的日子,七月初七,中国传统的七夕节。七夕可追溯至上古,其脱胎于观星文化和自然天象崇拜,这些古老的传统仍以某种方式影响着我们。
今天也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244年和120年前的今天,伟大的哲学家休谟和尼采逝世。休谟对因果关系和归纳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并且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后来所有的重要哲学家;尼采则敲碎了传统的价值观,但又从更为古老的思想处(赫拉克利特)汲取养分开创了新的超人哲学。
我们总是批判传统,创立新学,而又无不关注传统经典。
黑格尔临终之际曾感叹柏拉图七改《理想国》:
这是伟大之作者的本分,也正是我们要重回经典的缘由。经典写就之时,都曾是面向“现代的”,等它完成之后,亦可启示我们未来人的“现代”。因为,经典除了凝结着时代之思和作者的心血外,还传递着贯穿古今的永恒命题。吾辈今人,泛舟于历史的长河之上,擐甲执兵,迎风斩浪,正需要凝结历史之厚重的典籍来持帆镇舵。然而,未来之视域始终向我们敞开,恰若河水之川流不息,我们又必须有关涉未来的高瞻远瞩,这就要求我们关注前沿、继往开来。
因此,既有“孔子学琴”的专注精神又有“我劝天公重抖擞”的创新意识是对当代学人的基本要求,我们既要思“前”又要想“后”。也正是这个原因,思庐哲学为诸位思庐客奉上这样一场精神盛宴——逻格思哲学人文系列公开讲座,讲座围绕技术与科学之思、认知科学与人工智能、经典哲学难题、正义与人类福祉等主题展开探讨,既呼吁哲学工作者们回应时代问题,又向大众介绍哲学家的工作从而对社会有所助益。概言之,我们要聚焦于当下和未来的问题,聚焦于哲学如何回应当下和未来的问题,聚焦于哲学的经典如何回应当下和未来的问题。若我们学人不如此,况大众乎?
那么,何谓“逻格思”?逻格思是logos音译,其原意为“话语”,古希腊先哲赫拉克里特将其引入哲学表示“说出的道理”,logos代表了西方说理的理性精神,这个时代我们仍然要发扬这种精神,“逻格思”系列讲座便是对这一精神的传承。逻辑(形式)+格物(经验)+思想(真理)=逻格思,在今天,我们赋予了“逻格思”更丰富的内涵,我们既要追求逻辑上的确定性又不忘从实践中穷理。
在实践中穷理,是思庐本有的理念。常有人问,“思庐在哪?”这是一个未解决的开放式问题,但却是个好问题。“思庐在哪?”这个问题不指向目的地,而指向寻找过程。这也就如哲学一样,不在于理论,而在于澄清理论。哲学是个动词,我们希望思庐也能成为个动词,即,“在庐中思”并且“建构思想之庐”。动词的真正含义是实践,这种实践精神无论在古希腊还是中国古代都能寻得踪迹,在20世纪这个“实践的世纪”(The Pragmatic Century)中,实践与哲学便浑然不分,在今天,更是如此。不仅哲学本身具有实践性,我们作为“做哲学”的主体,更需要这种实践精神。思庐是泥瓦匠们一砖一瓦搭建起来的,思庐泥瓦匠的职责是继续扩建思庐,也是带领思庐客们一起寻找思庐,本次“逻格思”系列讲座活动正是思庐秉承这一实践精神的尝试。
接下来,思庐会陆续邀请国内外哲学学者们做客逻格思,分享他们的时代之思。
第一期逻格思哲学人文系列讲座,思庐邀请到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的徐英瑾教授,为大家分享“儒家如何看待大数据?”这一跨学科跨视域的有趣问题。
让好文与你的好友不期而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