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物质时代下的共同焦虑

郁喆隽 思庐哲学 2022-01-17

12月18日,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郁喆隽携新书《50堂经典哲学思维课》做客上戏艺术书店,与同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余明锋以及上戏艺术书店创办人张松对谈,向读者们揭示了对生活进行哲学反思的必要性。
来源:中信出版·大方
作者:郁喆隽

当哲学工作者走出舒适圈


张松:很感谢今天下午来现场、在网上观看的朋友,今天网上都在传播明星八卦,而你们还愿意来这里听听哲学。今天和大家分享的这本《50堂经典哲学思维课》,是郁喆隽老师的新书。


在这本书里,郁老师不但涉及了哲学,还有社会科学、广义的思想史的内容,所以非常丰富。过往几千年来的哲学家们,深刻地影响了我们今天的思考,学习哲学,能让我们更好地反思当下,也许会引领更美好的生活。


郁喆隽:其实关于这本书,有一个心路历程的转变。一开始是“己所欲而施于人”,就是我觉得哲学是个好东西,但是国内的人了解较少,所以稍微做一点学科普及;后来慢慢发现的潜在问题是,当代人会用教条化的哲学来代替自己的思考。


所以现在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是说马上用哲学把大家带到一个很高的思想高度,而是至少让我们不要陷入自欺欺人的处境。


现在网络上很多发言,有非常多的谬论和误判,中间没有一个完整的推理过程,不能提出一个连贯有效的论证。而且年底八卦事件也很多,发酵起来之后,大家往往是“用肾上腺来思考”,诉诸情绪性的简单表达。


哲学至少有一个好处,就是让大家能够稍微整理一下自己的思维。


余明锋:郁老师是在做哲学普及工作,也就是用日常语言来讲哲学。


我心里想的一个问题是,我们大约忽视了用日常语言说哲学这件事情的意义和难度。关于难度我放到后面来谈,先说意义。可能大家首先想到的意义在于:哲学之外的大众需要哲学。但其实另一点,在我个人来看更加重要:对哲学本身的意义。



郁老师这本书的序言里,有一个关于苏格拉底的故事。苏格拉底的哲学思考和我们今天的哲学思考相比,有一个重大的不同:它是由日常语言进行的。


我们说这个人勇敢,苏格拉底就问:什么叫勇敢?发现这是个问题。


而现在的哲学研究者是不会说日常语言的,甚至“日常语言”这个表述就已经不够日常了,我们应该“说人话”,对吧?


在今天,哲学教我们反思,但是哲学首先要有一种自我反思,就是往往陷入术语的圈套,一个学术共同体的小圈子里。哲学因而失去了和生活本身对话的能力,所以我觉得,作为哲学研究者,需要走出舒适圈。在这个意义上,说人话是件很重要的事情。


另一方面,像康德,黑格尔的哲学也是非常术语化的,但是那个年代的哲学家有一种自我认知,就是——我是正确世界观的提供者,我告诉你关于世界的真理。但是这一点今天也不存在了,这是哲学面临的更大的困境。


哲学需要重新自我定位。郁老师在这本书里给今天的哲学做了一个非常精准的重新定位:哲学是一个“自助”的学科。


张松:这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你不必从第一页读到最后一页,你可以根据目录来看你对哪一部分感兴趣,去跳着读。这一点特别有意思。



郁喆隽:我跟张老师的想法不谋而合。这不是一种向碎片化的屈服,而是说不能用科班教育的标准去规定大众化的阅读。大部分人也不太可能从头读到底,其实是看缘分的,我相信“条条大路通哲学”。随缘翻到哪里,三到五页一个章节,你可能最多花个二十分钟就读完了。一个理想的哲学市场应该有很多条路,不同学科之间也应该有很多的通路。


当然,如果把这五十个章节串起来,就是一个哲学史。其实我会稍微刻意回避“哲学史”的概念,但是如果面对大众的话,它是不是哲学史不是很重要。


我们每个人,不管有没有学过哲学,内心中都有一个最基础的“问题”。就是在你歇息的时候,或者不这么忙的时候,总有一两个纯粹非功利的问题你曾经问过自己,想要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但是百思不得其解。


这是每个人都有的童心,或者像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哲学始于惊奇——这是人的一种天然的好奇心。


尼采说,人生的第三阶段是婴儿,它指的是开放、好奇、对世界的敏感度。我们一直说“不忘初心”,现在可以换种说法,叫“不忘初问”。


有没有一个问题是你小时候想问的,但是周围的家人、同事、朋友,乃至同时代的其他人,都没有问这个问题——但是或许历史上的哲学家和你一样问过,而且他已经给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答案。看看他有没有帮助到你?


我觉得这是每个人心中非常敏感、纯真的部分,可能会被哲学给唤醒。这是另一个写哲学的读物的目的——它会有陪伴和治愈的功能。


物质时代的幸福问题


余明锋:哲学要直接面对我们这个物质时代的幸福问题。古典时代的思想家谈论“幸福”,有一个基本的道理——幸福不等于快乐。区别的标准在哪里?


幸福是有判断标准的,它不是纯主观的。只有当我们的生命有完成感的时候,你才有幸福可言。如果没有完成感,我们就不能说这个人是幸福的,只能说到目前为止他是成功的,或者还挺快乐的。


郁喆隽:我现在用的手机是一个用了几年的iPhone 10。等到我退休的时候是不是会用到iPhone 40?这是不是人生一辈子的追求?这种更新迭代,功能越来越强大,真的有意义吗?


回想起来,我用诺基亚的时候,跟现在好像也没有什么区别。这就是刚刚余老师提出的,没有完成感的问题,而是被不断的技术进步绑架。



德国思想家马克斯·韦伯在他著名的演讲稿《以学术为业》中提到,现代人有一种非常虚无的禁锢感。


他引用了一个亚伯拉罕的例子,虽然他活了很久,但是总有一天,当他个人的使命完成的时候,那一个瞬间,事情就成了。


实际上,这已经涉及两种世界观的冲突:一种是进步主义的世界观,认为未来是无限的,但是恰恰这种无限性把人的意义悬空、稀释掉了;


另一种是很古典的内在目的论,认为一个人来到世界上要有一个确定的目标,或至少要有一种亏欠感,给自己找一个目标。


但这个问题本身,对很多人来说就已经过于奢侈,变成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余明锋:宋明理学里有个说法:人的修行到什么程度,要看他临终一刻是不是慌张。

我们什么时候能够坦然地面对死亡?


其实一般是无法坦然面对的,我们把它看作一种绝对的失去。但是夫子之所以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就是因为生命有一种完成感。


不是说晚上真的要去死,而是说生命给我的礼物,我已经接受了,而生命有一种完成感之后,是可以把它拿掉的。在这个意义上,他可以坦然面对死亡。


在今天这个社会,人很可能不是活得太短,而是活得太长。


有一个很形象的说法,是尼采的原话。他说,女性为什么能够在冬天忍受寒冷,穿得很漂亮?因为她知道自己是为了美,为了自己的形象忍受痛苦,而且承受的限度超乎一般人的想象。


我讲这个是想说什么呢?就是痛苦的意义。


当我们觉得忍受痛苦是无意义的,这个时候生命会变得越来越小;因为只有能够忍受巨大的痛苦,那个生命才会创造出伟大的作品,才能大放异彩。


我们现代人的追求就是让痛苦不断的降低,因为我们对痛苦的意义不再有答案。


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哲学有足够的理由回到生活本身,去说人话,去真诚面对自己和这个时代的每个人所处的意义困境。


回到郁老师这本书,我想做一个简单的评价。


郁老师这本书里,每一章篇幅很短,也就三到五页,但其实知识点照顾得非常到位,把非常好的哲学史课程以结合的方式呈现给了大家。


市场上有一些哲学普及的书,更多地是在讲故事,没有真正进入思想的部分,而这本书在联系生活的基础上,依旧谈到了那些哲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这一点非常不容易。


生活需要“纵身一跃”的时刻


余明锋:刚才郁老师举了个例子,关于手机升级的问题。我告诉大家,我现在还在用iphone 6。其实我们用不到那么多功能,但为什么他一直在更新换代?


因为这个体系就是这么运转的。这是一种透支未来的方式,需要不断更新换代去促进系统的自我运转。而人类是被挤压着往这个方向去走的,所以我们会感到一种巨大的无力感,我们会觉得这个社会是不让我们休息的。


也许在未来,我们需要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我们需要去反思所谓的对“进步”的追求。虽然我们的物质很丰富,但我越来越觉得这是一个幻象。


虽然郁老师这本书没有直接讲出这些大问题,但他还是给出了一些方法,告诉我们怎么打开视角,怎么用一种理性的方式去思考。


这些问题并不是虚无缥缈的,其实跟每个人的自我认识真实相关。而我们的生命,如果需要一种完成感,是离不开这些大问题的。


郁喆隽:我们现代人受这种进步主义的影响,往往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于未来:等我实现财富自由就怎么怎么样,等我退休之后就怎么怎么样……但是忘了把握当下,关注当下。现代人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心不在焉,做事情要么想着过去为什么会这样,要么想到未来做完之后会怎样。



相对于古人而言,我们缺乏了一种心理学上说的“心流状态”,也就是凝心聚神、关注当下,无功利地做一件事情的状态——不管是做菜也好,跑步也好,写字也好,做手工也好。那是相当纯粹的一种状态。


余明锋:我们当下的生活形态、主流的社会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可以称之为一种效率主义、功能主义。我们把自己的每一个生命瞬间给工具化了,以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它带来的结果是,我们生命变得无比的狭窄。


我在大学里也做学生的班主任,有个感受就是,现在的孩子不太愿意冒险。比如说,我很惊讶地发现现在的大学生不太愿意谈恋爱。而我们上大学的时候,恋爱是大事。



大学生活中,学习当然很重要,但是学习不能跟生活分离,这是和高中的根本区别——就是要学会和人相处。


谈恋爱,这是人生的基本功课,但是在现在的大学里,这门功课大家都是免修的。因为爱情需要投入,投入之后可能没有回报,而且可能会带来巨大的伤害。


效率主义、功能主义的生命非常有目的性。读大学是为了什么?是未来职业的预备。未来职业是为了什么?为了上海买一套房子。买房又为了什么?为了有一个上海户口。户口又是为了什么?……问到最后,不知道,不用回答,但是这个目标的链条是非常明确的。这是一种“无目的的目的性”。


这个时候,读一点哲学确实能够帮我们反思,去想生命是不是有别的方式。


郁喆隽:我非常赞同刚刚余老师讲的。我们的人生整体上被窄化了,永远都是在一条风险最小的轨迹上匀速前进。爱情就是一个风险。能不能有那种纵身一跃,托付给命运的时刻?能不能在某个瞬间不去考虑风险,全情投入?


对于现代人,这种时候非常少,这其实是人生的一个很大的缺失。


采编:艾若
排版:莫一
审核:永方
美工/VI:小周




他们说,哲学不应该只是小圈子的游戏

什么是虚无主义?柏拉图主义者为什么这么好色?刘擎:平静接受一个伟人的污点
生命哲学:不要试图摆脱欲望,而要尝试理解欲望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哲学前沿philontier”!

读了好文,点个“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