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纪录片《祖脉天水》第三集:英雄时代(高清视频+解说词)

2016-09-12 天水发布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f0327vbtvy9&width=500&height=375&auto=0


        三国时期,为了争夺陇右之地,魏蜀两国反复交兵,留下了激昂而又悲壮的历史传奇。让我们重返陇右,剥去演义小说的加工痕迹,探索蜀汉政权“存于陇右,败于陇右”的千古之谜。

        公元228年正月,一支来自巴蜀之地的军队,翻越过茫茫的秦岭,出现在了陇右天水郡,他们的锋芒不可阻挡,华夏大地为此振动惊慌。这支北伐军队的指挥官,正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丞相——诸葛亮。

  在离开成都之前,诸葛亮上呈了《出师表》,为了完成对先帝刘备“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承诺,他决定踏上北定中原的征途。诸葛亮的北伐大计,足足酝酿了二十年之久,早在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 诸葛亮在《隆中对》里,就提出了“西和诸戎,南抚夷越”以及“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的战略构想。就在平定了西南的南中地区,完成了“南抚夷越”的任务以后,经过数年的生产恢复,蜀汉政权的实力到达了建国以来的最高峰,而刚刚失去了皇帝曹丕的魏国,境内的主力正在东南与吴军胶着,诸葛亮认为,现在正是完成北伐的最佳时机。


  但是在此时此刻,仍有一个问题让诸葛亮感到忧虑神伤。诸葛亮忧虑的,并不是魏国的军队,而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有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称的大秦岭,尽管让巴蜀成为便于自保的地区,但川中大军若是想要北上,就只能望而兴叹。究竟要从何处翻越苍茫无垠的秦岭?这是摆在诸葛亮面前的第一道难题。


      经过侦查,诸葛亮发现,想要穿越秦岭,最终抵达曹魏政权的腹地——关中,共有五条道路可走,分别是陇西大道、散关故道、斜谷道、骆谷道以及子午道。想要出兵北伐,诸葛亮就必须选择一条线路通过,而秦岭另一侧的魏军主力,也必然会等候在某条通道的出口。魏蜀两军之间的攻防战,事实上是一场猜心的博弈,而对于人口只有魏国五分之一的蜀汉而言,这也无疑是在以小搏大。诸葛亮派遣大将赵云从东方的斜谷道出发,占据箕谷,攻打关中的曹魏重镇——郿城。


  得知诸葛亮的动向,魏军十万主力开始集结郿城,他们想要以逸待劳,一举击溃蜀军。然而,就在魏国以为胜券在握的时候,蜀军主力已经穿越了陇西大道。从斜谷道出发的赵云,不过是诸葛亮派出的疑军,直取关中,也只不过是蜀军制造出来的假象,诸葛亮真正的战略目的又是什么呢?


  在西汉王朝攘夷拓土、控制了河西走廊以后,陇山以西的广袤大地,便不再是中原王朝的西北边陲,这片联通着东西方往来的战略要地,在两汉时期被称为“陇右”。对于关中平原而言,西北方位的陇右,可以说是居高临下,而陇右境内的关陇道,又是通向关中的军事要道,诸葛亮的目的,正是夺取陇右,控制这条至关重要的关陇道,从汉中和陇右,对曹魏控制的关中进行两面夹击。

  不仅如此,作为春秋时期秦国发源地,陇右天水郡既有举世闻名的军马产地,也是名将辈出的一方热土,号称“龙城飞将”的李广、平定河湟的赵充国,以及不计其数的汉代羽林精锐,都来自这里。在诸葛亮看来,夺取天水、控制陇右,不仅仅能够开辟通往关中的新通道,还可以扩充兵员、补充马匹,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如果蜀军可以完成这一战略目标,那么诸葛亮实现兴复汉室的理想,便指日可待。在今天天水市的西南,有一座绵延50里、东西走向的秦岭余脉,它有着一个海内皆知的名字:祁山。在群山之间,保存着三国时期祁山堡的遗迹,传说,这里是诸葛亮北伐期间,蜀军的前线指挥部。


       
在明代的通俗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北伐曹魏的军事行动,被称为“六出祁山”,然而,文学作品和历史真相之间,却存在着一些差别。尽管祁山并非蜀汉军队北上唯一的出口,但是,经过祁山抵达的陇右天水一带,却成为了三国时期魏蜀两国军队的主战场。对于魏蜀双方而言,只有占据天水、控制陇右,才能掌握战争的主动权,为此,诸葛亮西出陇西大道、突袭陇右的策略究竟会不会取得成效呢?


       
在诸葛亮声东击西的策略之下,十万蜀军迅速攻克祁山,越过秦岭,陇山之西原本属于魏国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纷纷归降,魏国一时间朝野震惊。因为天水三郡的归附,诸葛亮完成了初步的战略目标,但是,从斜谷道出发的赵云疑军,已经被敌人识破;而亲临关中督战的魏明帝,更是带来了魏国全境的精锐之师。甘肃秦安县东北的陇城镇一带,地处清水河谷地,这里是陇右通往关中的关陇道所在地。过去,陇城当地人在下田劳作的时候,时常能够捡到铜质的箭镞、锈迹斑斑的武器,甚至还有残缺不全的人骨。这一方土地,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岁月里究竟发生过什么?它又与诸葛亮以及蜀汉政权的命运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今天再平凡不过的陇城镇,在公元228年,却决定着魏蜀两国,乃至整个中华的命运,它还有一个人尽皆知的名字:街亭。


       在诸葛亮的战略构想中,天水郡内的街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河谷开阔、山势险要的街亭一带,进可攻退可守,更为关键的是,前来增援陇右的魏军,除了经过街亭所在的关陇道,别无他路可走。身为北伐大军的指挥官,诸葛亮知道,陇右的战事牵一发而动全身,但只要蜀军守住街亭,那么魏国的援军就无法开进陇右;只要能够夺取尚未归降的陇西、广魏二郡,就能使得陇右完全归服;只要陇右归服,那么蜀军就迟早能够踏过渭河、进军关中,到那时,汉室的兴复便不再遥远。而现实真的有那么理想吗?诸葛亮不知道,历史在不经意的地方,给处处谨慎的他开了一个致命的玩笑。在攻克祁山之后,诸葛亮将防守街亭的重任,交给了年轻的参军马谡。诸葛亮并没有意识到,在战略上有过人之处的马谡,缺少实战经验;而前来攻打街亭的魏将张郃,却是一员久经沙场的老将。年轻的马谡能否守住街亭,为诸葛亮控制陇右全境赢得宝贵的时间呢?


       依照诸葛亮的命令,马谡必须扼守街亭。但是,在战事刚刚开始出现不利的时候,马谡居然主动放弃了街亭的城镇,而选择登上南山凭险据守。身经百战的张郃,马上看出了蜀军的破绽,他当机立断,切断蜀军取水的通道,将马谡围困在了群山之中。在蜀军士兵的忍耐到达极限之后,魏军对街亭发动了进攻,蜀军不战自乱,街亭失守。街亭的失守,彻底打破了诸葛亮的部署,引发了连锁反应。诸葛亮的攻势被迫终止,而此前占据的陇右三郡,又先后被魏军收复。在丧失了陇右的控制权以后,通过关陇道南下关中平原的战略计划,也随着大军的撤离,而化为陇山之下、渭水河畔的泡影。在依照军法、处斩了纸上谈兵的马谡之后,诸葛亮百感交集,为了这一次北伐行动,他付出了全部的心血,进行了漫长的筹备。但是,在他刚刚掀起波澜的时候,却因为自己的用人不当,造成了街亭的惨败,失去了宝贵的时机,为此,他充满愧疚、懊恼不已,虽然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对于蜀汉政权而言,这一次军事行动难道没有任何收获吗?在诸葛亮大军撤离天水郡之前,年少的魏将姜维投奔了蜀军,没有人知道,今后诸葛亮的理想、蜀汉的命运,将会和这名来自天水的男儿牢牢地捆绑在一起。

      公元231年的春天,蜀汉大军在诸葛亮的指挥下,再一次西出祁山,在蜀军凌厉的攻势之下,魏军统帅司马懿很快败下阵来。然而,以老谋深算著称的司马懿,却看穿了蜀军强大表象之下的软肋,他选择退回城池,闭门不出。 

   翻越祁山、攻克天水、控制陇右,诸葛亮的计划并没有改变,但是多次的无功而返,却暴露出了蜀汉政权致命的问题。身为蜀军的统帅,诸葛丞相非常清楚,这一度师出祁山,远远会比准备充分的第一次北伐来得艰难,在众多的困扰中,军粮供给的问题,最是让诸葛亮如鲠在喉。


  想要从汉中后方,将有限的粮草物资运送到蜀军所在的祁山前线,需要经过超过五百里的路程,而这条生命攸关的补给线,又耗费着大量的人力畜力。如何用最少的成本,将最多的粮食,最快地运往前线?这成为了诸葛亮心中的头等大事。


   为了解决向祁山之外运送粮草的问题,据《三国志》的记载,诸葛亮发明了一种名为“木牛”的机械。“木牛”每天可以行走二十里,不仅不需要畜力,所装载的粮食还可以供应一名士兵一年所需。尽管史书中对于木牛的记载,只有寥寥的数笔,但是千百年来, 人们总是对这一发明津津乐道,有人相信木牛是一种自动运行的神器。也有学者认为木牛其实就是简单实用的独轮车。虽然木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军粮的危机,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身在军中的诸葛亮非常了解,即便是使用木牛,也要用二十五天,才能将军粮运到前线,长此以往,势必会对蜀军的后勤供给构成严重的威胁,为此,诸葛亮必须速战速决。

        然而,诸葛亮的对手司马懿,他非常清楚蜀军的弱点,虽然诸葛亮治军有方,蜀汉军队勇猛善战,但是出征在外的蜀军,经不起长期的消耗,他们过分地依赖于那条漫长的补给线。闭门不出的司马懿,一点一点地消耗着蜀军的军粮,消磨着蜀军的锐气与耐心,诸葛亮不断寻找战机,但面对消极防守的敌人,却又一筹莫展。在长达半年的僵持中,蜀军在前线的攻势一直没有获得实质性的进展,终于,国力羸弱的蜀汉,后方已经空虚,蜀军的后勤供给,最终暴露出了严重的问题。知道无法达成目的的诸葛亮,只能撤回汉中,蜀汉政权再一次失去了陇右。在撤军的过程中,诸葛亮的心情无比沉重,为了这些年的北伐行动,自己夙夜忧叹,殚精竭虑,却始终没有如愿以偿地控制陇右。北定中原的理想还能否实现?对先帝刘备的允诺还否能兑现?上天还会再给自己一次机会吗?对于心力交瘁的诸葛亮而言,这一切都是未知数。尽管如此,诸葛亮还不能就此消沉,因为,司马懿派出的追兵,正紧紧地跟在他的身后。


   受命追击蜀军的将领,正是第一次北伐期间,在街亭击败马谡、一举破坏诸葛亮的战略布局的张郃,要怎样才能摆脱这个劲敌?诸葛亮对此丝毫不敢大意。

     天水秦州区西南六十公里处的王家堡村,这里的峡谷曾经林木丰茂,河水穿流而过,地势十分险要,在三国时期,王家堡村是经天水南下祁山的重要路口,在当时被人们称为木门道。路过此地的诸葛亮颇为欣喜,他发现木门道像口袋一样的峡谷地形,正是伏击魏军的有利位置。蜀军刚刚在木门道两侧的峭壁上完成部署,尾随而至的魏军追兵,便浩浩荡荡地开进了木门道的峡谷之中。当无数面旌旗飘扬在木门道时,这时,埋伏在峡谷两侧的蜀军,举起了他们手中的连弩。这种经诸葛亮改造的连弩,攻击力非常的凶猛,一次射击能够连续发射十支箭矢,在一瞬间,蜀军伏兵制造出了铺天盖地的箭雨,张郃猝不及防,殒命木门道。


       然而,木门道的胜利,只不过是魏蜀两国在围绕天水的拉锯战中的一个小小的插曲,而无法改变北伐战事的大局。事到如今,要怎样才能兑现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承诺呢?诸葛亮心中并没有答案。公元234年,在第五次北伐的过程中,忧劳成疾的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无论后世对诸葛亮是怎么样地推崇、追捧乃至神化,但在诸葛亮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心中剩下的,恐怕只有无法战胜命运的不甘,还有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无奈。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失去了诸葛亮的蜀汉,仿佛丢掉了所有的光环,在不久之后,就因为后主刘禅的无能,而被魏国消灭。

但是,从诸葛亮离世,到蜀汉灭亡,在风雨飘摇的乱世中,蜀汉政权竟然维持了二十八年,到底是谁,依靠什么力量,变成了蜀汉脊梁,苦苦支撑了这二十八年?诸葛亮病逝后,姜维挑起了“兴复汉室”的大旗。在陇右战场上,姜维带领蜀军一次次向魏国发起了进攻。


       今天的甘肃甘谷,是三国后期蜀汉名将姜维的故乡,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占领陇右三郡期间,被魏军怀疑为叛徒的姜维走投无路,不得已投靠了诸葛亮。奔蜀之时,姜维方才27岁,尽管只是一员降将,但是再往后的岁月中,诸葛亮却倾尽自己的所能,点拨这位难得的将才。在姜维眼里,身为蜀汉丞相诸葛亮,一生别无所求,他只有一个纯粹的信念,那便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完成他在隆中对刘备许下的承诺。然而,现实会让姜维如愿以偿吗?

         在万马齐喑的蜀汉后期,从后主刘禅,到文武百官,大多安于现状,沉浸于天府之国的安逸,而渐渐丧失了兴复汉室的大愿。但是,从平襄侯姜维继任大将军、执掌军权的那一天起,这种状况似乎得到了改观,为了占据陇右、南下关中,姜维再一次挑起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大旗。出身于天水郡的姜维,对陇右的交通地理、风俗民情再熟悉不过,在姜维的指挥下,蜀军往往能够利用地利,从而能在战场上出其不意。在姜维军事生涯的顶峰,曾经占领了陇右的狄道、河关、临洮三县,打破了魏国对蜀汉的封锁,使魏军遭受了上万人的损失。


       偏安一隅的蜀汉政权,只有在姜维主导的陇右战线上,才有一些存在感。但是时代已经改变,姜维的弱国之师,终不能与强大的魏国长期抗衡,尽管姜维不懈地坚持北伐,可诸葛亮生前的战略目标却始终无法达成。

宦官黄皓把持朝政,后主刘禅昏聩无能,整个国家行将腐朽,姜维万万没想到,他一个人的努力不仅没有实现诸葛丞相的理想,反而一点一点地消耗着蜀汉仅有的国力。

       公元262年的春夏之交,已经六十一岁的姜维再一次率蜀军向陇右进发,这是他组织的第十一次北伐,最终却被魏将邓艾击破,从此以后,已近黄昏的蜀汉再也无力北上中原。一年后,魏国便发动了灭亡蜀国的行动,魏将邓艾、钟会、诸葛绪,兵分三路伐蜀,姜维在击破了诸葛绪一师之后,又退守剑阁,挡住了的钟会率领的魏军主力。就在姜维与魏军主力僵持不下的同时,原本镇守天水的魏将邓艾,悄悄地离开了他的陇右驻地,他率领着魏军的偏师精锐,暗度阴平,直取绵阳,攻克成都,刘禅投降。 在接到了刘禅的投降命令之后,姜维也只得放弃了抵抗。


      为了蜀汉政权,姜维战斗到了最后一刻,尽管已经向魏军投降,但姜维却并没有向命运妥协,为了挽救已经覆灭的国家,他又将酝酿出怎样的计划呢?在钟会军中,姜维受到了昔日对手前所未有的礼遇,在不久之后,姜维就成为了钟会的心腹。没有人能想到,一个亡国的降将,竟然策反了敌军的统帅。钟会和姜维联手,除掉了灭亡蜀汉的第一功臣邓艾,他们二人占据成都,甚至准备扶起蜀汉的大旗,重立刘禅为帝。然而,钟会与姜维的密谋,还是走露了风声,司马昭派兵入川征讨,钟会兵败被杀。此时此刻,自忖复国无望的姜维,已经走投无路,自从接过了诸葛亮兴复汉室的大旗,尽管形势危机,他却从来没有放弃,但是,残酷的现实,最终击溃了他的意志,在敌人的包围之下,六十三岁的老将姜维拔剑自刎。


     
“姜家庄(哩嘛)灯笼哟,靠南山(哩嘛)灯笼哟,一棵(嘛)松柏一盏灯哟,靴子坪的灯火万年红(魂),万年红(魂)” 这首流行于甘谷的《招魂曲》如泣如诉,透露着姜维壮志未酬的悲壮和无奈。


      姜维死后,被剖腹分尸,弃于荒野,魏军派专人监视,不许掩葬。据民间传说,姜维的旧部,偷走了姜维的战靴,带回了他的家乡甘谷,在南山之中,人们建起了最后的蜀汉大将军——姜维的衣冠冢。这位“见危受命,投节而归”的古之烈士,怀揣着诸葛亮的未竟之志,经历了乱世的颠沛流离,一生的戎马倥偬,最终魂归于陇山脚下的故土。


      无论是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诸葛亮,还是复国不成忠烈在的姜维,来自于四方的豪杰勇士,他们用自己的理想、信念还有生命,诠释着什么才是真正的英雄。作为三国时期魏蜀两国交锋的主战场,陇右大地既给诸葛亮与姜维带去了兴复汉室的希望,又浸染着他们无法战胜命运的悲凉,更是魏国灭亡蜀汉的出发点和导火索,蜀汉政权的兴旺,可谓成也陇右、败也陇右。但是,三国时代的纷争,却给这片土地平添了一份英雄气概,纵然是千百年后的今天,也未曾消散。



小天推荐阅读▼

《祖脉天水》第一集:文明肇启(高清视频附解说词)


纪录片《祖脉天水》第二集:赳赳大秦(高清视频+解说词)


天水为什么能上榜全国最具体育活力城市,看完这些你就明白了!


▲宝兰客专天水南站轮廓初现,力争明年上半年投入试运行


赞赞哒!投资3000多亿元,天水200个市列重大项目突飞猛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