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于重庆轨道交通线网优化认识与思考

中规院西部分院 中规院西部分院 2023-03-26

重庆是我国中西部唯一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型山地城市,轨道交通是城市最重要的交通支撑设施。在新的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笔者针对重庆轨道交通线网优化完善,浅谈几点认识与思考。

1

轨道交通发展面临的挑战


01如何适应超大尺度的山地城市空间发展

  从历版总体规划看,规划延续了“多中心、组团式”空间结构

1983版总规首次提出城市采用有机松散、分片集中的“多中心、组团式”空间结构。1996版总规以山水自然条件对片区进行划分,主城内分为12个组团,主城外形成11个组团。2007版总规提出跨越三大槽谷的“一城五片”,将主城划分为16个组团、8个功能区。2011修订版总规延续“一城五片,多中心、组团式”的空间结构,将主城划分为21个组团、8个功能区。

  从空间演变看,城市经历了从“拥两江到跨槽谷”的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以前的三线建设时期,城市功能主要聚集在两江沿岸。改革开放后城市经历了4个典型的扩张阶段。截至2018年,城市建成区跨越东中西三大槽谷,基本形成了东西50公里,南北55-60公里的超大型山地城市空间形态。

  从历次轨道规划看,强化了围绕中部槽谷“中心放射”网络布局

历次轨道线网以内环北半环区域为核心,以传统商圈、主要居住区和重大交通枢纽为节点,呈中心放射式组织。东、西槽谷通过中部槽谷部分轨道线延伸覆盖,如轨道1号线、6号线等。既有线网虽强化了传统核心区域辐射力,但在新的平行网络山水城市发展需求下,难以支撑东西槽谷加速形成相对独立的城市板块。

02



如何应对日益严峻的城市与交通发展问题




●  城市组团间发育不均衡,呈现典型的“中密外疏”特征

非核心功能疏解较弱,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均衡。内环以内核心区内人口高密度聚集,常住人口400万人以上,人口密度达2.49万人/平方公里;用地高强度开发,内环以内毛容积率达到1.41,高于纽约曼哈顿。公共服务设施仍大量聚集,如21个三甲医院中,18个位于内环以内,占比86%。

  地面交通拥堵加剧,交通出行主要集中于内环以里

交通出行高度聚集。四横线以北的内环以内地区内部出行比例79.3%,内外出行比例20.7%,总出行占全主城出行总量的51%。地面交通高峰几近饱和,跨江桥梁、穿山隧道、商圈周边等成为拥堵重灾区。

03


如何破解城市轨道交通自身问题



  核心区域轨道线网建设滞后,客流强度总体偏低且不均衡

内环以内的核心区域轨道线网建设滞后。截至2017年底,建成轨道线网密度仅为0.37公里/平方公里,建设完成度45%;站点500米覆盖率18%,明显低于北京、上海相同区域,远低于东京、巴黎中心城区。

线网整体负荷强度仍然处于较低水平。2017年轨道线网平均负荷强度0.96万人次/(公里·日)(不含新开通5号线一期北段、10号线北段)。内环以内线网平均负荷强度2.01万人次/(公里·日),与香港线网平均负荷水平相当,但内环以外平均负荷强度仅有0.34万人次/(公里·日)。

  轨道超长线、绕行线、小站距特征突出,运营效率总体偏低

先期轨道更多解决有无、考虑沿线发展诉求。轨道3、6号线为超长线路,长度60公里左右,站间距小,贯通运营时间达到1.5小时左右。随着出行距离不断增加,既有轨道线路运营效率较低,车站设置未体现外围与中心区域的差异化,无法满足高效、快速的出行需求。

  城市轨道布线设站与城市功能和枢纽协同不足

轨道交通对城市核心功能支撑有待提升,如城市主中心CBD与重庆北站、江北机场、重庆西站三大枢纽不能轨道直达。TOD开发较弱,如冉家坝枢纽作为3线轨道换乘枢纽,但片区以居住用地为主,商务办公规模不足。轨道走廊严重依托交通性主干路甚至快速路,四公里站等轨道换乘枢纽布置于大型立交桥周边,轨道站点与周边用地明显割裂。

2轨道交通线网优化的重点


结合城市空间形态、功能组织模式,强化轨道与城市功能、枢纽体系协同,合理优化轨道线网。

01三铁融合,引领发展

依托干线铁路、市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形成功能互补、网络融合、枢纽换乘、一体运营的轨道体系,实现“三铁融合”。市域铁路网与城市轨道交通网对未来重庆通勤圈形态影响深远,重点处理好两张网的关系。总体而言,对于接入核心区外围铁路枢纽(如重庆东站、科学城站)的都市圈市域铁路,应预留与城市轨道交通快线贯通运营条件。如此以来,未来二环内的合川、铜梁、永川、长寿等都有条件融入主城通勤圈。对于接入城市核心区内铁路枢纽(如菜园坝站)的市域铁路,应预留与多条城市轨道交通无缝换乘条件,便捷到达城市各个功能组团。

02引入快线,提升效率

鉴于重庆独特山水地形条件和超大尺度多组团式空间形态,重庆对城市轨道快线的需求甚至比其他城市更加迫切。由于三大槽谷的空间尺度已经很大,为切实提高服务效率,不同层次城市轨道应有所分工和侧重。

城市轨道快线重点聚焦三大槽谷间功能中心之间、功能中心与对外客运枢纽间的联动。通过引入轨道快线网,实现主中心与其余组团中心30分钟快速直连,实现门户枢纽与城市高端功能中心30分钟直达。各个槽谷内部组团间联系以轨道普线为主,重点服务通勤联系,原则上新增轨道普线不跨越槽谷,支持平行网络化山水城市。

纵观全球城市,均有门户枢纽直连CBD的案例。建议深化研究轨道快线经由CBD并联结多个对外客运枢纽方案,实现CBD与重庆北站、重庆西站、国际门户机场等直连直通,提升CBD面向区域服务的能级和面向内陆开放高地的窗口功能。

轨道快线网形态应契合城市空间总体组织。轨道快线网以核心功能为中心组织,宜采用中心放射式布设,强化核心功能与外围组团中心、重要枢纽地区的一体化协同。轨道普线网围绕各组团功能中心,在三大槽谷内部成团成网。

03中心加密,线路优化

轨道交通仍是中部槽谷未来需求重点,围绕中心加密和功能发挥,在线网规划层面优化部分线路。

建议原规划轨道18号线延伸联通弹子石。渝中半岛已有多条轨道半径线,大断面客流止于核心区,给交通组织带来巨大冲击,此外弹子石作为CBD组成部分与渝中长期联系不便。通过延伸重组原18号线和11号线,串联弹子石、解放碑、大坪、九龙半岛等功能中心,加大对客流主走廊支持力度,也增强重庆站枢纽辐射能力。

建议贯通原规划12号线和22号线。原规划12号线和22号线均为经过核心区域的半径线,通道资源宝贵但客流效益较低。线路优化后,串联多个功能中心形成核心区南北骨干线,缓解跨两江截面交通压力。


3几点思考


01线路层面:锚固关键节点,强化通道预控

重庆城市地形条件复杂,为支撑线路落地,规划阶段对经由关键性节点和通道优先控制至关重要,包括重大交通枢纽、重要公共服务中心、关键跨江桥梁和穿山隧道、通道走廊等。如轨道6号线在城市中心穿越两江,得益于多年前对两江桥通道的预控,否则在城市中心区域内实施难度极大。

02网络层面:稳定骨干线网,预留发展弹性

城市轨道目标线网并非一成不变。随着城市空间格局和功能组织调整,轨道线网也需适度优化。对于轨道线网规划,重要的是稳定骨干网络,于重庆而言就是快线网。轨道快线网牵一发动全身,需要充分与城市功能中心和枢纽体系协同,强调以城市功能中心组织轨道快线网。各组团内部或相邻组团间的轨道普线规划保留一定弹性,重在网络通道控制,具体线位可结合用地功能适当调整。

03站点层面:强化功能导向,着眼服务品质

以往无论是规划、建设都对站点的服务考虑不足。而于乘客而言,站点服务却是最直观最直接的体验。重庆轨道交通受复杂地形约束、跨江和穿山节点控制影响,站厅埋深普遍较深,个别站点从站厅到地面出行时间甚至多达3分钟(如轨道红土地站)。此外,受场地竖向高差起伏,重庆轨道站点以外500米服务范围非步行10分钟所及,使得轨道吸引力、辐射力大打折扣。

在轨道站点可达性先天不足的背景下,需要更加强调功能导向,注重人性化的站点及接驳规划设计。如车站与选线方案预控尽可能减少埋深,尽量避免过多线路单点集中换乘;加强轨道站点和出入口与公共活动中心的一体化设计,增加站点的出入口密度;在轨道接驳系统方面,着力构建立体、连续、人性化、多样化的接驳交通网等,着实提升轨道的搭乘体验和辐射范围。





 


作者 | 胡林


作者简介: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部分院交通所工程师,本科硕士先后毕业于同济大学、东南大学。近年主要参与《贵安新区直管区交通总体设计》、《盘县中心城区骨架路网规划暨重点地区交通工程设计》、《贵安新区公共交通规划》、《平顶山市城市总体规划》、《资阳临空经济区交通设施控制规划》等多项规划工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