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规院西部分院

其他

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两个典型特征解析

交通运输是碳排放的重要领域之一,推动交通运输业有效减排是实现全国“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但现状交通行业缺乏明确的减排实施路线图和时间表,行业碳排统计、计量方法也尚不完善。因此在规划阶段引入“碳中和”理念,借鉴先进经验、认识交通碳排特征、完善计算方法、研究减排潜力、设计实施路径,对引导交通行业向绿色低碳发展、实现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西部分院将通过系列文章进行探讨,以期助力行业建立碳约束背景下的交通规划体系。问题提出根据世界银行、国际能源署(IEA)、中国碳核算数据库(CEADs)等研究机构数据,世界各国的交通运输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总排放量比例,呈现出“两端高、中间低”的特征,即高收入与低收入国家交通碳排占比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中等收入国家低于平均水平。我国的交通运输业碳排放量自1990年以来长期处于快速上升阶段,但其占总排放量的比例仅为9%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甚至仅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的出现?同时根据碳排放已达峰国家的经验,交通运输业的碳达峰普遍滞后于国家总体碳达峰时间,在“双碳”目标下,我国交通业碳达峰时间是否也将存在滞后性,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2021年9月6日
其他

碳中和/成渝碳减排现状与潜力

自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后,“碳中和”迅速走红。如何将30年碳达峰、60年碳中和的目标落实到省市、部门,如何通过系统科学的方法让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脱钩,找到中央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相结合的减碳路径,是中国通向碳中和路上必须攻克的难题。毫无疑问,在规划的顶层设计阶段引入“碳中和”理念,借鉴先进经验、评估碳排放现状、研究碳减排潜力、假定碳排放情景、设计碳中和路径对于实现碳中和至关重要。西部分院将立足成渝通过系列文章进行探讨。01PART背景在中国巨大碳减排压力下,城市群减排责任重大。01中国碳排放总量最高,人均减排较低从全球碳排前十国家对比来看,中国是世界碳排放的主要国家之一。2005年碳排总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碳排放总量第一的国家。2018年中国的碳排放总量达到9663Mt,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25.8%。碳排放总量对比(top10)(单位:百万吨)从全球碳排前十国家人均碳排放来看,中国仍处在中低水平。2018年中国的人均碳排放量为7t/人,2018年与欧盟相近,远低于美国和日本。人均碳排放量对比(top10)(单位:吨/人)数据来源:世界资源研究所02中国是碳出口大国截至到2021年5月,已有29个国家承诺实现碳中和,在其中25个国家内(不包含不丹、冰岛、哥斯达黎加和斐济),仅中国与南非两个碳出口国家。2018年全球碳进出口情况数据来源:Our
2021年6月16日
其他

碳中和/经验借鉴:台湾低碳社区实践

自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后,“碳中和”迅速走红。如何将30年碳达峰、60年碳中和的目标落实到省市、部门,如何通过系统科学的方法让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脱钩,找到中央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相结合的减碳路径,是中国通向碳中和路上必须攻克的难题。毫无疑问,在规划的顶层设计阶段引入“碳中和”理念,借鉴先进经验、评估碳排放现状、研究碳减排潜力、假定碳排放情景、设计碳中和路径对于实现碳中和至关重要。西部分院将立足成渝通过系列文章进行探讨。图片来源:《2014年
2021年4月9日
其他

李晓江 | “碳中和”目标与绿色更新、绿色技术应用

编者按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在中规院西部分院、重庆市城市规划协会共同主办的“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之战略部署与实施行动”主题论坛上发表演讲,现将演讲内容做概略性整理,以飨读者,感谢作者授权发布。李晓江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中规院长期以来关注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1995年,李晓江牵头参与了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与建设部的“中国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课题,该研究对推动调节需求、抑制空气污染加剧的燃油税征收具有重大的作用;2000年,参加了国合会(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中德荷挪合作的”中国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战略“项目;2014年,作为国合会第五届中方委员主持了中荷德合作的
2021年3月5日
其他

面向新时代的成渝城市群

成渝城市群是中国西部人口、经济体量最大的板块,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有“成渝第四极”的非官方提法,也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讨论。“十九大”以来,中国发展已经迈入“新时代”,本文对成渝城市群在“新时代”的发展进行解读。图1
2019年8月4日
其他

关于重庆轨道交通线网优化认识与思考

重庆是我国中西部唯一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型山地城市,轨道交通是城市最重要的交通支撑设施。在新的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笔者针对重庆轨道交通线网优化完善,浅谈几点认识与思考。1轨道交通发展面临的挑战01如何适应超大尺度的山地城市空间发展●
2019年5月17日
其他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探索:基于平顶山总规的思考

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国际上成功转型的案例并不多。美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经过了20多年的不懈努力才取得成效;德国鲁尔区的产业转型历经30多年的时间。我国资源型城市分布广、数量多,其中的大部分都面临着转型的困境。平顶山市位于河南省中部,是中原经济区重要的能源和重工业基地。平顶山1957年因煤建市,1971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过去城市一直是围绕服务矿区而建,一度有超过70%的城市人口从事和矿产相关的工作。2011年后,随着煤炭黄金十年的结束,平顶山整体经济出现巨大滑坡,省内GDP排名一路从第4跌到了第12位,城市发展活力明显下降,转型的要求十分迫切。平顶山因煤而建,因煤而兴,如何避免因煤而衰是现今摆在眼前的迫切问题。资源型城市可以分为成长型(兴起期)、成熟型(繁荣期)、衰退型(衰退期)、再生型(转型期)4类。平顶山的煤炭资源还没有枯竭,但市场环境下行剧烈,目前正处在繁荣期向衰退期的过渡阶段,这正好是城市转型发展一个比较理想的时期。本文从“产业、社会、生态、城市”四个方面入手,探索资源型城市全面转型发展策略。
2019年4月15日
其他

玉溪市城市双修规划编制的思考

引言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城市设计,提倡城市修补”……“要大力开展生态修复,让城市再现绿水青山”。2017年,住建部全面部署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以下简称“城市双修”)工作,将城市双修作为治理城市病、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强调补齐城市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品质宜居等短板,注重城市功能、经济活力、文化自信等各个方面综合提升;突出因地制宜、因城施策的双修技术与策略,并积极探索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双修体制与机制,全面提升城市空间的建设品质和标准。玉溪作为全国第三批城市双修试点,项目组在去年有机会去开展这项工作。本次双修基于技术方法、成果体系的初步探索,重点思考以下两方面问题: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立足于老百姓最关注的问题,突出问题导向、规划引领,探索因地制宜的双修技术与策略,强化玉溪生态与人文特色,完善城市宜居功能,促进城市生态、文化与品质宜居相得益彰。二是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水平。构建由“目标-行动-措施-项目”的玉溪双修传导体系,强调双修工作从规划到实施的齐抓共管、协同推进、突出重点,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和建设标准。1探索因地制宜的技术方法01生态环境玉溪具有鲜明的“山环城、水绕城、田分城”高原坝区特征。随着多项治理工作的陆续开展,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但仍存在部分山体被破坏、山体景观单调,水环境治理任务较为艰巨、水生态受损较为突出,田园与城镇杂乱交织等问题。本次双修重点从山体、水系、田园三个方面入手,开展生态修复,突出玉溪独特的生态本底特色。(1)由整体到局部,关注城市面山区域山体修复采矿采石以及城市局部建设的侵占,中心城区现状共有41处、约4平方公里的破损山体,主要分布在城区周边。明晰“中间坝区四周高山”的高原坝区特征,项目组认为相较于山体的全面修复,突出“面上控制、点上修复”的总体策略,强调由整体到局部、由近期到远期的逐步修复,更能体现玉溪特色。因此,项目组提出应加强山体整体建设管控,近期重点关注城市面山区域山体环境,优先在城市面山可见、慢行路径可达区域,择优择重开展山体修复,提升景观环境,并植入多样化功能与必要的配套设施,建设集生态、游憩以及体验等功能于一体城市生态空间。(2)修复与恢复并重,重塑高原水系系统玉溪水系治理全面展开并初具成效,但仍面临水污染、水生态等问题。基于现状数据测算,河流水库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约39%;劣Ⅴ类河流数量比例约60%,河长比例约71%。高原坝区水系治理工作面临难度大、投资高、见效慢等问题,以星云湖治理为代表的修复工程给地方财政带来了较大负担。因此,项目组提出以水源保障和污染治理相结合的方式,实施水体修复,恢复高原水系自净能力,逐步实现长治久清。首先,优化已有引水工程,构建“外调水-->支流水系-->星云湖-->玉溪大河”的水网系统,强调优水优用与中水回补,建立安全可靠的水资源配置与生态流量保障体系。其次,将污染治理与市民休闲、空间品质提升相结合,提出对城市内主干河流水系、城郊大型生态湖泊,开展污染综合整治,并利用慢行步道、岸线破堤复绿、节点空间设计等处理,增强滨水空间价值。以恢复水生态系统为目标,实施受损水体修复工作,突出高原坝区水系生态修复与恢复并重,促进高原坝区水系良性循环。(3)由交错到融入,重新认识田园价值调研中给项目组印象最深的是身处坝区田园中,目之所及所形成的“远山、中城、近村、临田”丰富景观层次,整体具有良好的景观风貌格局。基于田园与城镇杂乱交错、村庄风貌无序等问题,立足于高原坝区整体格局思考,将田园、村庄与城镇作为一个有机整体,重新认识田园与城市交融的特色价值,并在整体层面思考两个方面:首先,梳理田园与城镇交融关系,强调与在编总体规划对接,协调划定城镇开发边界,保护田园融入城镇的格局;其次,识别城市边缘重要的城村交织界面、对外道路,采取界面整治、植被绿化等手段,塑造良好的风貌形象。02魅力特色玉溪拥有“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三大高原湖泊,具有“一地四乡”等鲜明的人文特色,但也存在特色彰显不足的问题,如聂耳音乐广场、聂耳大剧院等特色空间缺少统筹整合,人气不足;传统名人故居、牌坊等,淹没在老城区的内部街巷中。因此,本次双修重点从主题游线策划、特色空间塑造等方面入手,强化玉溪文化魅力特色。(1)打造“一带两路”三条特色主题游线从城市演变、大数据、名人轶事以及古籍中,挖掘玉溪特色,形成了诸多的魅力要素,包括老五街、聂耳故居、古窑址、聂耳音乐广场、玉溪大河以及汇溪温泉等。提升玉溪魅力特色关键是整合既有特色资源,结合玉溪正在开展棚户区改造、道路提升等系列项目,梳理老城街巷、滨水路径以及城市步道,形成玉溪整体特色脉络。受“波士顿自由之路”启发,进一步识别聂耳音乐文化、工业文化等特色文化突出的区域,提出玉溪“一带两路”最具魅力的特色主题游线,并赋予其文化主题内涵,提供人可驻足、停留的节点空间,丰富特色文化体验。(2)塑造城市“新四门”节点空间梳理玉溪历史发展演变,传统玉溪老城区依托自然空间轴线,形成“四山一水、两轴四门”的山城相望互动关系,奠定了玉溪良好的城市格局。随着玉溪城市不断发展,也面临着城风貌不突出,缺少特色形象地区的问题。在新的城市格局下,项目组认为应延续城市格局与自然山水相互融合的特色,传承城市历史记忆,尝试恢复“两轴四门”城市基础格局。依托红塔园、科创城等良好的空间形象,塑造城市新四门形象,提出建设引导与风貌整治建议,管控棋阳路、凤凰路两轴周边城市建设,并划定若干重点空间管控区,展现新格局下城市与山水关系。(3)打造全域特色慢行系统依据访谈调研,市民反馈最多的是城市内具有舒适的骑行与步行环境,如近期完成建设的红塔大道慢行空间、柴家山登山步道等。玉溪具有小而精致的城市尺度,城镇与山水田有机交融的特色。依托城市既有良好的步行环境,项目组认为玉溪有条件进一步延展步道的长度与广度,强化慢行系统与城市生活、郊野游憩相互融合,打造集“串联街巷、联系田园、近山游憩”于一体的全域特色游憩体系。重点加强城市与郊野步道之间良好的衔接,打通郊野空间内部联系以及与城市重要节点的关联;完善步道重要节点功能,配套必要的服务设施,提升慢行游憩空间品质。03宜居品质玉溪近年来持续推进城市宜居建设,如滨水空间、慢行环境建设等。但也面临着快速发展中,城市背街小巷内大量的自建房品质不佳等突出问题,一是建筑密集,安全隐患较大,与城市管理缺少有效衔接,配套设施难以覆盖。二是开敞空间与居民多元需求不匹配,社区公园和街头绿地不足,大型公园广场建设品质高,但缺乏吸引人驻足的功能设施。立足于城市整体发展格局,应重点从“系统谋划、靶向治疗”两个维度来解决自建房问题。首先,从城市的长远发展与功能布局出发,针对城市“两轴”沿线的关键区域,识别4处自建房空间,建议开展整体更新改造,并植入特色功能要素,激发空间活力。其次,基于问卷与访谈调研,确定消防、开敞空间两方面迫切需求,明确设施增补类型。一是梳理内部街巷空间尺度,突出以微改造方式,优化消防通道布局;二是系统分析社区内公园服务半径覆盖情况,挖掘社区街头以及未利用地等小型空间,打造邮票公园绿地,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基本的休闲需求。此外,以社区为中心,完善大型公园广场功能,增强空间活动体验,吸引人群使用,与邮票公园形成功能互补关系。2成果形式基于“生态、特色、宜居”三方面研究探索,如何使这些措施真正发挥作用,指导具体实施建设?项目组认为应把握“整合、时序、层次”三个关键词,真正使城市双修成果由“技术文件”向“政策文件”转化,成为政府提升城市建设品质的重要工具。01整合:面向部门专项,强化统筹整合城市双修强调面向多专业整合,注重从规划到实施的多部门协同。玉溪市近年编制了大量专项规划,具有较好的基础,但是也存在规划内容重复、不明晰等问题。项目组秉承“消除矛盾、梳理系统、筛查重点、汇总项目”
2019年4月15日
其他

从“战略构想”到“实施操作” ——以乌鲁木齐北站地区的规划实践为例

乌鲁木齐北站地区位于乌鲁木齐老城区西北部,西邻乌奎高速。自1960年起,依托乌北站自发建设而成,是乌鲁木齐历史最久、规模最大、以铁路货运为主要运输方式的物流聚集区。目前主要呈现以下四个方面的发展特征:01
2019年2月24日
其他

生活圈时代中小城市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与规划布局初探——基于潼南项目的思考

潼南居民的一天VS武汉居民的一天如果你在大城市和小城市都生活过,你会发现大城市居民一天的生活轨迹与小城市是不一样的。相应的,两座城市居民对服务设施的需求也不一样。那么,两座城市的服务设施规划呢?是否也应该不一样?潼南居民的一天:朝九晚五,悠闲舒适武汉居民的一天:早出晚归,紧张忙碌资料来源:潼南居民调研问卷和《中国光谷远景发展战略规划》1趋势:公共服务进入“生活圈”时代2018年12月1日起,《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2018(以下简称《规范》)中以“生活圈”的概念取代过去居住区的分级,以人的步行时间作为设施分级配套的出发点,标志着“生活圈”时代正式到来。早在2016年,上海市便启动“生活圈”研究。在过去一两年中,“生活圈”的探索和规划实践在北京、厦门、广州等大城市相继落地开花。大城市有生活圈的延展,那么,中小城市的生活圈会是什么样的,目前似乎还很难找到相关的研究。所以,借助潼南战略与总规编制的契机,项目组对生活圈时代中小城市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和规划布局开展了初步探索。2特征:小城市与大城市的异与同潼南位于川渝交界,城市规模较小,人口较少,属于西南典型的中小城市。通过广泛的调研和访谈,项目组发现潼南这类中小城市和大城市具有相同的目标愿景,同时,在发展阶段、居民需求、空间尺度等方面也存在诸多不同。01目标愿景相同了解潼南的目标愿景,我们是从新生代开始的。项目组联合潼南规划局、教育局组织了小学生城市愿景绘画比赛,共收集800多份作品。梳理发现,潼南的新生代与大城市同龄人一样,都希望未来环境是绿色宜居的、服务是完善多元的、设施是科技智慧的。对国外城市的研究也发现,在城镇化日趋稳定的欧美,百万人口的大城市与10多万的小城市在公共服务设施类型和品质上,并不存在明显区别。例如,奥地利西南部的因斯布鲁克,人口仅有18.4万,但是拥有大学城、国际性的专业医院、高端购物街等,城市公共服务品质并不逊色于都灵这类百万级大城市。潼南小学生绘画比赛作品发达国家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设施类型和水平对比因此,项目组认为,未来大中小城市的发展目标是趋同的:都将需要丰富的设施类型和高品质的服务水平,都需要幸福美好的生活。既然目标相同,那么小城市服务配套的标准、原则就可以完全照搬大城市么?或许未必。因为小城市与大城市还存在着诸多差别。02发展阶段不同小城市的发展水平与大中城市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对于潼南这类30万人口的小城市,公共服务仍处于较低水平,品质服务缺乏,并不能完全满足当地居民的需求,周末主城购物游已逐渐成为部分南川居民的一种生活方式。而周边的南充、遂宁等100万级城市,商圈发展日趋成熟,高端服务日渐完善,除了奢侈品之外,大部分大城市消费需求均可在本地满足。南充、遂宁访谈潼南访谈和居民问卷调研潼南服务设施与四川、重庆区域中心城市对比数据来源:重庆国土空间规划03居民需求不同由于小城市居民的生活节奏与大城市不同,相应的,居民的需求也有差异。潼南居民生活悠闲,下班早,空闲时间多,休闲活动一般可以从下午6点一直持续到晚上9点,活动内容包括社区文体、亲子休闲、商业购物等多种类型。武汉、重庆等大城市居民生活则完全不同,通常通勤时间长,加班时间多,一天下来不是在上班就是在上班的路上。除却上班和通勤时间,空闲时间较少,生活多依赖外卖、同城闪送等一站式生活服务。04城市尺度不同城市尺度也存在差别。大城市人口多,规模大,通常包括城市中心、组团中心、街道中心、社区中心等多个层次,而小城市人口少,一般城市规模与大城市组团相当,层级也较简单。潼南与上海、深圳、重庆等城市各级中心辐射人口对比3规划:可落地的潼南方案基于大城市和小城市一点相同三点不同的认识,接下来将从层级体系、生活圈大小和边界、以及生活圈功能三个方面对潼南公共服务规划进行探讨,主要希望回答3个问题:体系如何构建?生活圈画多大,怎么画?生活圈内有什么?01体系:构建城市—社区两级服务体系结合前文空间尺度分析结果,规划提出构建城市—社区两级服务体系,而非城市—组团—社区三级。通过调研也发现,两级体系能够更好的契合居民的需求。潼南两级服务示意图(左)和
2019年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