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晓江 | “碳中和”目标与绿色更新、绿色技术应用

李晓江 中规院西部分院
2024-09-02
编者按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在中规院西部分院、重庆市城市规划协会共同主办的“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之战略部署与实施行动”主题论坛上发表演讲,现将演讲内容做概略性整理,以飨读者,感谢作者授权发布。


李晓江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


中规院长期以来关注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1995年,李晓江牵头参与了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与建设部的“中国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课题,该研究对推动调节需求、抑制空气污染加剧的燃油税征收具有重大的作用;2000年,参加了国合会(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中德荷挪合作的”中国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战略“项目;2014年,作为国合会第五届中方委员主持了中荷德合作的 “生态文明的城镇化”项目;近年来参加了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中国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目前正在主持国合会“重大绿色技术创新及其实施机制”项目,以及美国能源基金会“中国街区更新中的绿色节能技术应用研究“项目。


这些项目持续引导着中规院对城市可持续与绿色低碳发展进行观察、思考和研究。


中国“碳中和”目标意味着什么


1、绿色低碳将成为城镇化新阶段的重要议题

近年在中国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有两件大事。


一是十九大报告重新定义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从过去“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表述为今天"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需要意味着更多的物质享受、物质消耗、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如果我们采用原有的方式,那么全世界的资源都不足以支撑中国美好生活的需求。


二是在9月22日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总书记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在2060年前将努力实现碳中和。这次中国在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时,既没有强调气候应对中不同国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也没有强调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中国作为全球第二个提出碳中和目标的大型经济体,其提出的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只比欧盟的2050年晚10年。相比2017年中国签署《巴黎气候议定书》提出的四项自主贡献承诺,此次碳中和的承诺标志着中国向绿色低碳迈出了革命性的一大步。


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将中国发展划分为了两个阶段,前40年是改革开放,那么后40年则是绿色低碳。中国实现碳中和并非易事,在未来的40年窗口期既有重大机会也有巨大压力,需要尽快进行系统性干预来避免碳锁定效应


城镇化发展的阶段分析(来源EFC2020年9月ppt)


2、六大关键领域的系统干预将使中国步入低碳城镇化的2℃轨道

从传统高投入的增长模式,到绿色低碳模式的转型,再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人口迁徙与工作生活方式、国土空间利用、住房和基础设施、工业和服务业、财政和金融、治理体系等六个关键领域必须发生颠覆性、本质性的变化。


六大绿色低碳关键领域(来源EFC2020年9月ppt)


不同干预情景下,中国的城镇碳排放显示出明显差别。中国只有采用2℃路径进行全面系统性干预,才能促使碳排放迅速下降,到2050年实现2℃碳中和目标,2060年实现1.5℃碳中和目标。


中国人均GDP仅为1万美元,但紧跟中国提出碳中和目标的日韩两国人均GDP均超3万美元。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以后是社会资源消费增长最快的阶段,发展阶段不同意味着实现难度差异巨大,碳中和需要中国付出极大的代价和努力。


不同干预下中国的城镇碳排情景(资料来源:能源基金会TLS工作组,中国人民大学)


-在无干预的基础情景下,中国的碳排放呈持续增长状态,具体表现为红色路径

-在中低干预的国家自主贡献情景下中国的碳排放呈缓慢达峰至逐步下降的状态,具体表现为灰色路径

-在系统干预的2℃控制情景下,中国的碳排放将迅速达峰后下降,将绿色路径继续延伸10年,便可实现碳中和目标


3、中国应当力争下一阶段竞争的制高点与主动权

欧洲”绿色新政“明确提出绿色发展不仅是一个环境目标,还是欧盟未来保持竞争力和控制科学技术制高点的需要。实现碳中和是中国争取下一个阶段全球竞争的制高点和主动权的重要路径。


法国国民气候大会对法国政府和欧盟提出了三项建议,一是将所有的电子产品的使用周期和维护周期延长至15年;二是所有商品标注碳排放指标;三是尽快实现边境碳税。


在所有已经承诺碳中和目标的国家和经济体中,中国是对外出口依存度最高的国家,如果中国不推进绿色低碳发展,那么商品出口将成为巨大问题。同时,中国的油气资源高度依赖进口,环境污染治理的任务极为严峻,二者都需要深度的绿色转型。因此,中国提出的碳中和的目标既是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长远考虑,承担大国的道义责任,也是为了倒逼转型发展,占领未来全球竞争的主动权,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


中国碳排放现状


1、中国是世界碳排放的主要国家

中国、美国、欧盟、印度是碳排放的主要国家,碳排放占比超过一半。中国碳排放总量占世界总量27%,总量高于美国,中国的人均碳排放水平低于美国,但与欧盟的水平相当。


左:2000年至2018年各国排放量,以及2013年至2018年较近期的增长率。

(数据来源:Jackson et al 2019)

右:1960至2018年世界主要经济体碳排放量

(数据来源:GLOBAL CARBON PROJECT)


-自1990年,经合组织国家的排放量增加了5%,非经合组织国家的排放量和来自国际航运和航空(燃料)的排放量自1990年以来增加了一倍多


2、中国碳排放进入平稳期

美国人均碳排在过去十几年急剧下降,2019年下降5%;欧盟碳排也在持续下降,德国去年下降5%。中国2000年以后有一个快速增长阶段,2013年碳排放总量进入平稳期;单位GDP的碳排强度保持下降,今年上半年已经提前实现了国家自主贡献承诺的碳排放强度下降目标。


左:2000年至2018年各国人均排放量,以及2013年至2018年较近期的增长率

(数据来源:Jackson et al 2019)

右:1970年至2018年世界主要经济体单位GDP碳排放

(数据来源:CDIAC; IEA 2018 GDP to 2016, IMF 2019 growth rates to 2018;Friedlingstein et al 2019)



1990年至2016年中国碳排放量变化趋势(数据来源:http://cait.wri.org/)


-1990-2000年中国碳排放量处于缓速增长阶段,年平均增长速率为4%-2000-2013年中国碳排放量开始快速增长,年平均增长速率为8.6%-2013年以后中国碳排放量趋于稳定

3、能源和工业是中国碳排放的主要领域,但城市是碳排放的最主要的终端用户

能源、工业、交通、建筑和农业是中国碳排放的主要领域,其中工业、建筑和农业在近几年的碳排放占比有所下降,而能源始终占比较大。而这五个领域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大多供城市使用,从碳排放的最终用户看,80%左右集中在城市,城市是国家碳排放总量最主要贡献者。


1990年至2016年中国碳排放构成(数据来源:http://cait.wri.org/)


-能源碳排占比逐年上升,2016年达到48%左右-工业碳排占比在2010年达到峰值,为38%,随后几年开始下降-2010年后交通碳排占比稳定在7%左右-建筑和农业碳排占比逐年下降

4、长三角都市圈大部分城市预计在2030年前碳达峰

中规院上海分院对上海都市圈内的城市碳达峰时间进行了分析,预测大部分城市将在2025年前实现碳达峰。而上海碳排放量很大,在2025年前实现碳达峰难度较大,还在高碳发展路径上的宁波、舟山、南通也难以下结论。


都市圈各市碳排放峰值推演示意图(数据来源:《中国碳核算数据库》、《长三角地区碳源碳汇的多尺度时空格局演变研究》、各市统计年鉴)


-上海受高碳锁定效应影响未来减碳压力较大,2025年左右,碳排放达到峰值需要很大的努力
-2020-2025年期间,无锡、苏州、常州、湖州和嘉兴预计提前达到峰值
-宁波、舟山、南通近年处于高碳排产业高速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尚未稳定;舟山大力推进石化产业,碳减排难度较大,但在2030年前必须达到峰值


《中国街区更新中的绿色节能技术应用研究》课题研究分享


此项目由美国能源基金会(EFC)资助,由中规院与深圳建科院合作承担。项目从2020年8月开始,目前尚处在研究初期阶段。项目旨在从城市社区碳排放计量入手,分析社区碳排放成因与构成,分析未来需求,研究社区层面的绿色技术。


项目中主要关注两个维度,一是社区和园区层面的碳排放,即城市碳排放的空间、地域特征及构成,探讨规划在实现减碳与碳中和方面的作用;二是分析未来城市生活、生产需求、资源与能源消费需求增长的趋势,以低碳方式满足需求的路径,形成社区更新中的绿色技术集成应用。

 

中规院上海分院、深圳分院、西部分院在长三角、珠三角、成渝三个区域中的多个典型社区进行了深入研究,选择的社区案例有大城市、小城市,商品房、安置房,有最近十年的新社区,也有过去几十年的老社区,还有老城的旧住区和非正规居住形态的城中村,类型十分丰富。


1、居住型社区碳计量方法探索

社区碳计量主要从能源、交通以及生活角度入手,包括水电气、交通(由于超出社区范围,在计量方法上仍在进一步研究)、垃圾与污水、人呼吸排放和食物消费的二氧化碳等。从初步分析的数据可知,不同社区之间的碳排放量差异较大,而且随着“美好生活需要”的实现,能源、资源消耗还会不同程度增长,传统路径根本无法满足。


社区碳排放统计结果——人均碳排放


社区碳排放统计结果——单位面积碳排放


2、建筑形态对居住型社区碳排放有一定影响

通过对上海世博家园社区不同层数的住宅分析发现,多层住宅每日人均碳排为3.59kg,合计1.31吨/人·年,而高层住宅每日人均碳排为4.51kg,合计1.64吨/人·年,多层住宅碳排只有高层住宅的79.6%(不含交通碳排放)。


世博家园社区”多层-高层”碳排放测算对比表


3、绿色技术对产业园区碳减排影响很大

在上海分院的研究中发现长宁临空经济园区和漕河泾产业园区两个产业型园区的平均就业岗位的碳排达到6~6.5吨/人·年。绿色技术应用较为完善的长宁临空经济园区,平均就业岗位碳排量是漕河泾园区的85%,单位面积碳排放是漕河泾园区的70%,说明产业园区在生产方式、建筑空间等方面通过绿色技术减少碳排的空间非常大。


长宁临空经济园区综合能耗分析(资料来源:IBP建筑能耗实时监测网站http://www.ttbems.com/demo/IBPWeb/Block)


-在人均碳排放方面,漕河泾园区是6.13吨/人·年,临空区是5.2吨/人·年,后者是前者的85%。-在单位面积碳排放量方面,漕河泾园区是0.13吨/㎡·年,长宁临空经济园区是0.09吨/㎡·年,后者是前者的70%。


《重大绿色技术创新与实施机制研究》项目(SPS)研究分享


此项目是国合会2019、2020年专题政策研究项目(SPS)。2019年6月,国合会中方首席顾问刘世锦先生建议由李晓江带领中规院承担此项目,其目标是为国家“十四五”规划编制提出绿色技术推广应用的建议项目,由中规院与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WEF)、中国可持续工商联合会、深圳建科院合作承担。项目第一期于2019年8月至2020年7月完成,主要研究成果已由国合会做全球发布,其中绿色技术推广建议已经报送国务院。项目的第二期研究工作于2020年10月启动。


1、绿色技术实施所面对的问题

当下国家推进绿色技术主要面临五个方面的问题,其中最为核心的问题是缺少评估。很多绿色技术的推进没有全生命周期的碳评估和财务评估,造成盲目推进,忽视城市绿色发展的系统性,如共享单车、综合管廊等匆忙推广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所以,必须从原料的采集到最后的分解处理全周期对绿色技术进行全成本的评估。


绿色技术实施面临的五大问题


2、城市绿色发展愿景与准则

城市绿色发展愿景是通过绿色技术创新与实施,助推绿色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成为社会主流选择,建设绿色繁荣、低碳集约、循环利用、公平包容、安全健康的美丽城市,为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样本”,城市绿色发展应遵循六项准则。


城市绿色发展的六项准则


3、城市绿色发展的目标与路径

城市绿色发展的目标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2020-2025年:重点推广水、能源、建筑、规划、交通、食物等领域绿色发展与绿色技术应用,克服碳锁定效应。实现主要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大幅度减少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显著提高。


2025-2030年:建立世界先进的绿色发展技术体系。支持中国提前、超额兑现全球《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巴黎协定》的国家自主贡献承诺。项目第一阶段工作完成后,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12月的全球气候雄心峰会上主动提出为实现中国2030年以前碳达峰,承诺几项具体的指标,包括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装机总量以及森林碳汇指标。


2030年以后:实现绿色技术在城市的全面应用。全面建成绿色低碳的经济体系,为“1.5℃”目标的实现作出中国的杰出贡献。项目提出的这一目标与后续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9月提出的碳中和目标在总体上完全一致。


实现目标的路径基于四个维度绿色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这四个维度涵盖了经济社会活动中使用、生产、消费、分解的全过程。


城市绿色发展路径上四个维度的绿色技术


4、建立全生命周期、全成本的绿色技术评估体系

该体系首先需要以相关行业专家和企业推荐为主要来源,形成绿色技术长名单;其次从技术就绪度、问题针对性、推广可行性三个方面,筛选出面向社会需求、国家“十四五”计划可能采纳的绿色技术,形成绿色技术中名单;最后从经济与环境维度建立定量的评价指标,根据低碳评估和财务评估,形成四个象限的矩阵评价,由此进一步筛选出绿色技术短名单。


全生命周期、全成本的绿色技术评估体系

经济与环境定量评价指标(左)与四个象限的矩阵评价(右)


5、提出六大领域的重大绿色技术创新推广建议清单

在绿色技术评估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参考欧洲许多国家、城市、地区不同层次较为成熟的先进经验,形成了宏观和微观层面二十项在“十四五”期间重点推广的绿色技术建议清单。


国际相关范例借鉴

这二十项重大绿色技术采纳了合作方世界经济论坛提出的建议,不仅重点关注城市发展中传统的能源、水、交通、建筑、土地利用与规划的技术创新,还提出了城市食物方面的绿色技术发展。


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各国越来越重视食物供给安全。新加坡《愿景30·30》提出,新加坡在2030年要达到30%的营养品自给率。对于一个基本上没有耕地的城市国家而言,这一发展愿景意味着城市将承担食物生产的重要作用。


中国的粮食(谷物)生产可以保持自我供给,但中国的猪肉、奶制品的进口依存度均达50%,食用油的进口依存度高达80%。有国内学者认为,解决猪肉、奶类、食用油的自给可能需要10亿亩耕地。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食物进口依存度较高的城市食物生产是城市规划业界应当重视并研究、实践的新领域。


“十四五”期间六个领域20项重大绿色技术创新推广建议清单


6、实施政策建议与跨领域解决方案

城市绿色发展和绿色技术推广应用需要强有力的支持政策,需要注重能力建设。应主要关注以下七个方面,包括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国家总体战略、任务分解与法律体系建设、绿色低碳发展政策与体制机制建设、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发挥市场与企业主体作用、推动绿色技术创新研发、公众参与机制等,最后更要加强绿色技术的国际合作


绿色低碳的发展也需要跨领域的协作,一是4IR(工业4.0),选择试点城市开展4IR新技术应用与孵化,形成可复制的创新模式;二是循环经济,将循环经济纳入城市规划,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路线图;三是数据治理,创建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数据共享平台


绿色技术实施更要注重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应增加女性参与绿色技术领域教育和研究的机会,参与绿色政策制定与管理的机会,参与城市、社区、建筑绿色发展的设计、运营、管理等各个环节的机会。绿色技术要有助于不同阶层,不同身份人群福祉的提升。


结   语


最后,希望规划界的同仁共同关注碳中和目标与绿色低碳发展,这是关乎未来发展的核心理念。绿色低碳既是规划师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亦是规划技术的创新领域,也是规划机构未来服务社会,提升能力的重要生产力。


图片来源于图虫创意网站


项目成员


一、项目负责人及核心专家:

李晓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Dominic Waughray(世界经济论坛)

翟齐(中国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

叶青(深圳建筑科学研究院)

二、中方项目组成员:

中规院西部分院:

吕晓蓓、余妙、陈婷、秦维、蔡磊、王怡婷、浦鹏、李亦辰、翟炳英、陈泽生、蒋力克、丁洁芳、潘凌子

中规院上海分院:

张永波、马璇、张亢、章怡、朱明明、葛春晖、林辰辉、邵玲、张振广、肖颍荷、李鹏飞、陈海涛、吴浩、史帅

中规院深圳分院:

周俊、金鑫、周游、陈杨、龚志渊、曹方、周璇、刘旭东、周睿、刘隽瑶、石蓓、杜宁、屈云柯

中规院交通分院:

伍速锋、王芮、白颖、廖璟瑒

中规院北京公司生态市政院:

任希岩、魏保军、吕红亮、王晨、于德淼、张春洋、孙道成、张中秀、李爽、郑桥、冯一帆、常魁、白静、黄比君、杨立焜、胡筱、闫勤玲、卢蕾、郭跃洲、张可慧、王欣

中规院学术信息中心:

胡京京、秦奕、张园、孔晓红、王俊、王维、王翊萱、赵晓静、张鹤鸣

深圳建筑科学研究院:

叶青、郭永聪、杨子瑄、汪四新、郑剑娇、赖玉珮、李雨桐、刘鹏

北京交通大学:

张纯

中国可持续工商理事会:

詹鲲、魏雪艳、张静

三、中方项目组顾问专家

王凯、李艺、郭继孚、宋晔皓、付林、方莉、郑德高、张菁、朱荣远、马林、张圣海、孙娟、赵一新、徐辉、王家卓、孙立明、丁士能

四、外方项目组成员

世界经济论坛:

James Pennington、李秋苹、宋莎、徐亚敏

世界经济论坛咨询专家:

Claudia Sadoff、林江、Susan Bazilli、Christian Hochfeld、Arjan Harbers、Charles Godfray、樊胜根、Khee Poh Lam、林伯强


文稿整理
余妙、李亦晨、郑洁


END


更多精彩内容

请关注“中规院西部分院”微信平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规院西部分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