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迷之深圳湾航道环评事件,背后隐藏了哪些真相?

童克难 中国环境 2021-04-15

一份环评报告征求意见稿在48小时内引起了极大争议!


3月19日,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在官网公布《深圳湾航道疏浚工程(一期)环境影响报告书送审稿公众参与公告》(以下简称《报告》),提出因“海上看深圳”游船旅游项目需要,预期在深圳湾开辟一条宽120米、底标-3.1米的航道,因此工程将疏浚至深圳人才公园。


《报告》的公布,迅速引起热议,多名市民及环保界人士质疑项目违规并提出反对意见。3月25日21点21分,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在其官方微博(深圳交通)上回应称,深圳湾航道疏浚工程(一期)所在区域不属于广东省海洋生态红线区,并将在公示期内根据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的意见建议,对该项目作进一步研究论证。


48小时后的3月27日21点10分,“深圳交通”再次发声,表示《报告》中的环评报告涉嫌抄袭,决定终止公示,并重新组织开展环评。




工程项目对环境是否有影响?环评为何重启?除了涉嫌抄袭,还有哪些争议?记者对整件事情进行了梳理。


公众的质疑



翻看“深圳交通”的微博,截至3月28日,热门文章排名第一的就是3月25日《深圳湾航道疏浚工程(一期)环评公示相关情况》的回应。


但回应并未平息舆论争议,所有问题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项目是否合法,二是工程对生态环境以及动植物有无影响。


如果说第二个问题需要科学论证,那么第一个问题则涉及“规则”。


针对第一个问题,当地环保组织的微信公号CECA在3月26日发文表示,“深圳交通”微博昨晚发布的项目环评公示称项目所在区域“不属于广东省海洋生态红线区”,但根据CECA填海和生态数据库,我们证实本项目完全位于且穿越“广东省海洋生态红线第166号区域”,项目回应结论失实。


项目和周边环境敏感区域关系图

图源: CECA公众号


项目(橙色线)与广东省海洋生态红线关系图

图源:CECA公众号


相关内容,在《报告》中也有体现:工程穿越了深圳湾重要滨海湿地限制类红线区、深圳湾重要滨海旅游区限制类红线区,并且周边海域还分布有珠江口重要河口生态系统限制类红线区、内伶仃特别保护海岛限制类红线区、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禁止类红线区等四个红线区,距离最近者仅为4.3km。


既然穿越了两个限制类区域,为何又符合相关管控要求?


环评报告中对此的表述为,深圳湾航道在《广东省海洋生态红线》颁布前已存在,属于既有航道穿越深圳湾重要滨海湿地限制类红线区,本次疏浚是针对既有航道水深不满足要求的区域进行浚深。由于施工影响具有临时性,并具有可恢复性,对造成的影响进行补偿的基础上,本项目建设符合以上限制类红线区的管控要求。“就此而言,本项目与《广东省海洋生态红线》是相符的。”


也就是说,《报告》得出的与《广东省海洋生态红线》是相符的结论,是建立在“既有航道”、临时施工可恢复、造成影响能补偿的基础上的。


但《报告》的另一段表述与上述表述却有冲突嫌疑,表示“海上看深圳”游船旅游项目“启动了向深圳湾大桥内侧延伸航线的研究”,规划航线将延伸至红树林生态公园,“规划航线区域尚无系统的航道满足新建船舶的航行要求,为满足深圳湾旅游特色航线一期的实施,启动特色航道一期工程,并根据船型对航道进行浚深,优化航线区域水深条件”。


“现有航道向北4公里多是新挖、新建航道。报告是在模糊内容,混淆概念,转移重点,使不了解情况的市民以为是一般航道的疏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相关人士表示。


相关人士观点

 

舆论的关注



在深圳市交通运输局3月25日回应质疑之前,《深圳新闻网》在19点25分发表了题为《深圳湾航道疏浚开发旅游项目?深圳海上观光项目引热议》的文章。


这篇较早关注《报告》的文章主要讨论工程项目对红树林的影响,引用红树林基金会副秘书长李燊的观点和志愿者白小刺在微信公众号《疏浚航道?还是包抄鸬鹚们的后路》的内容,表示深圳湾淤泥质滩涂不适合开辟航道的原因是深圳湾需要疏浚量非常大,直接受到冲击的就是现有滩涂的群落生境。另一方面,深圳湾位于东亚—澳大利西亚全球候鸟迁飞路线上,每年有超过数十万只候鸟在此落脚,航道疏浚会对滩涂生境不断扰动,并对以这些滩涂生物为食物来源的候鸟产生直接影响,同时施工以及后续的人类活动也会对鸟类带来直接惊扰。


此外,该网站《圳调查》栏目在3月27日一早还就项目进行了网络投票。截至3月28日,反对项目落地的网友占比高达87.27%。


图片来源深圳新闻网

 

3月26日到27日,事件进一步发酵,多家广东、深圳媒体开始关注进展。期间,《深圳晚报》和《南方都市报》分别采访了多名环保人士,对项目是否“越线”、是否影响候鸟栖息、是否对红树林产生影响、底栖生物破坏是否可逆以及是否造成海底重金属污染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两篇文章中,被采访对象除了分析了工程项目可能对生态环境以及动植物带来的影响,均提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环评报告的评估不够全面。


如《南方都市报》的文章《海上观光航线拟延长会怎样影响深圳湾生态?环保人士提出5大质疑 》中,蓝色海洋环境保护协会执行秘书长马海鹏就表示,整份环评报告没有评估项目对在深圳湾越冬的水鸟的影响,这是报告的缺失。李燊也同样表示认为,由于环评报告中缺乏对鸟类及栖息地动态影响的专业评估,目前很难预估未来可能造成的影响。


图片来源:南方都市报


《深圳晚报》的文章《深圳湾航道开发争论激烈,专家称需补充生态环境影响评估》中,生物学研究员、林业高级工程师王勇军表示,深圳湾的生态系统是个整体,包括福田红树林湿地和香港米埔红树林湿地。而公示的航道疏浚实际上是新挖新建,属于新建项目,对环境的影响没有疏浚这么简单,应该完整的包括福田红树林湿地和香港米埔湿地的环境评估。



除了地方媒体,党刊《光明日报》也关注了事情进展。“游轮开进深圳湾红树林?还是谨慎点好”的标题首先表明了态度。


从经济角度,文章提出疑问:虽然《报告》中称 “2025年、2035年、2050年分别可增加营运收益1490万元、7268万元、16481万元。”但如果鸟类因此减少了,不来了,那么将来要想再恢复生态、把鸟儿请回来,需要花费的人力、财力、时间成本又是多少?


从民众角度,文章则表示深圳湾公园和红树林保护区本身是政府多年花大力气做起来的民生工程。在强调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今天,要特别注重把工作做得精细些、再精细些,保持好政府和民众的沟通对话。


文章称,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大湾区建设的大局出发科学论证项目,既是对城市治理水平的一项测试,也是对先行示范区姿态与担当的考验。


环评的重启



如果说工程项目的可行性是之前公众和媒体关注的焦点,那么从3月27下午开始深圳市交通运输局的两波操作则完全变成了网友们的“槽点”。


几乎是在《光明日报》文章发表的同时,“深圳交通”在2月27日15点34分发布了《关于深圳湾航道疏浚工程(一期)环境影响报告书送审稿公示时间延长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


《公告》称深圳市交通运输局于2020年3月19日在网站发布深圳湾航道疏浚工程(一期)环境影响报告书送审稿公众参与公告,公示期按规定为十个工作日(即截至2020年4月2日)。


“2020年3月25日,有市民来电指出该公告提供的下载链接有误,我局立即对下载链接进行了更正。为进一步保障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的参与权,我局决定延长该公示时间,从2020年3月25日起,公示期为十个工作日,截止日期至2020年4月8日。”



仅五个小时之后的21点10分,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再爆猛料”,发布《关于终止深圳湾航道疏浚工程(一期)环境影响报告书送审稿公众参与公示的公告》,表示接网友反映,由广东省航道局深圳航道事务中心委托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开展的深圳湾航道疏浚工程(一期)环评报告书涉嫌抄袭。


对此,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决定:1.终止目前正在开展的该项目环评公示。2.立即责成环评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重新组织开展环评,对项目实施可能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包括红树林、鸟类、水质等,重新进行认真、细致、全面的评估。同时表示将根据环评情况,科学审慎推进该项目下一步相关工作。



“市民来电,网友反应。这哪里是环评送审稿?分明是大家来找茬的游戏!”除了评论区内满满的“槽点”,整件事情的经过也值得琢磨。


两个错误,深圳市交通运输局的公告可以说是轻描淡写,但情况似乎并非如此。


首先说公告延长的原因,也就是“下载链接有误”。CECA在26日的文章中提到,“深圳市交通运输局曾在3月19日发布过该项目公示,但小C发现那次公示的附件为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而非环评报告。在小C与部门沟通后,项目在3月25日重新公示。”


“但小C发现部门后续又把公示时间调回至3月19日。我们认为原3月19日的公示附件与公示内容不一致,应当重新按3月25日计算公示时限。”


这里面,有两个信息需要关注。首先“有误”的并不是下载链接,而是链接里面的内容。其次,深圳市交通运输局是在公众提出异议至少一天之后才延长了公示时间,差点儿使有效公示时间缩短。


那么和公众一样,记者不禁要问:为何深圳市交通运输局3月25日的回复如此傲慢?如果不是有心人发现问题,公示是否会蒙混过关?


另一个错误,也是公众最不能忍受的。那就是原本落地深圳的项目,在环评报告中多次出现了对“湛江”的描述。其中包括了“本项目不会对湛江湾现有红树林造成明显不利影响”、“深圳湾航道疏浚工程是落实湛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体现”等。


字体都不一样,这是有多仓促?编制环评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办公软件的运用显然还不太熟练。也难怪有环保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是小学生级别的错误,太低级了,我们没有心情去针对”。


错误是小学生犯的,但性质却非常严重。


如上文所述,众多民众和环保人士、专家对于项目可行性的争论,都是建立这份在环评报告的基础上。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显然没有对项目的环境影响充分调研论证。


最新消息,3月28日中科院南海所在其官网对环评涉嫌造假一事发布声明称,该事件中涉及项目,确系由中科院南海所注册环评工程师承担。目前该所对事件正全面调查,并核实相关情况,如发现存在有违法违规违纪行为,将按规定对相关人员进行严肃处理,后续将及时对外发布。


文章的最后,记者也有话要说。


“抄作业”能把名字都抄上去,这种态度敷衍的环评编制单位,深圳市交通运输局为何还要继续“责成环评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重新组织开展环评”,是因为再也找不到“合适”的了吗?


作为深圳最重要的保护性湿地,深圳湾内不仅有福田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对面还有国际拉姆拉尔重要湿地的米埔自然保护区。为了保护候鸟,深圳湾从2014年开始被划为禁渔区。5年多来的恢复让这里的海洋生物有效繁衍,每年有近十万只候鸟栖息。


据统计,2019年深圳湾凤头潜鸭、普通鸬鹚、黑脸琵鹭等6种水鸟的数量,超过全球总数量的1%。极其珍贵的濒危鸟类黑脸琵鹭从2014年的252只增长到2019年383只,有望在IUCN(世界自然保育联盟)濒危物种红皮书中,由“濒危”降至“易危”,这是亚洲鸟类保育史上难得的正面例子。


公开材料显示,总投资10993万元深圳湾航道疏浚工程一期,是深圳市2020年交通运输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在深圳市交通运输局《2019年工作总结及2020年工作计划》中,表述为“完成深圳湾航道疏浚工程一期”。


也就是说,不管从生态环境还是工作推进角度来说,项目本身和环境影响评价都非常重要。在整个过程中,项目建设单位显然只重视了结果,忽略了过程。不然,至少让人诟病的“硬伤”不会出现在网上。



可以肯定的是,对于下一步的相关工作,广大网友和相关人士会更加关注。


过去的40年,深圳在改革开发过程中很多先行先试的经验值得别人学习。记者在这里也提个醒,如果项目重新评估之后得出的科学结论是合理可行,那么请一定将回应公众关切的工作做在前面,也给其他地区做个榜样。如果项目评估仍有瑕疵甚至违法违规,那么也千万不要有侥幸心理,变成了负面典型。


原标题:《独家|深圳湾航道环评重启背后:隐藏了哪些真相?》

来源:中国环境

编辑:周亚楠

更多精彩,请关注中国环境APP

长按识别二维码下载↓↓↓


版权声明


中国环境报社旗下媒体包括中国环境报、《环境经济》杂志、中国环境APP、中国环境网、中国环境新闻微信、中国环境新闻微博等。为维护自身版权利益,制止非法转载行为,特此郑重声明如下:

1、任何媒体机构及营利性组织,凡在互联网、移动客户端、微信和微博等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中国环境报社所属版权的新闻作品,须事先取得中国环境报社的书面授权后,方可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和转载,且必须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同时按有关国际公约和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向中国环境报社支付版权费用。

2、任何媒体机构及营利性组织,未经书面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中国环境报社所属版权的新闻作品。对于侵权行为,中国环境报社将予以警告。

3、对于警告无效者,中国环境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公开谴责、向国家版权行政主管部门举报、向人民法院提起侵权诉讼等多种措施以维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届时产生的一切后果由侵权人承担。

4、对于各类非法转载行为,欢迎读者举报。


版权合作联系电话:010-67172392

商务合作联系电话:010-67102729

侵权举报联系电话:010-67112822

中国环境新闻投稿zghjxw001@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