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多次被点名、约谈,大冶有色冶炼厂到底哪出问题了?

肖琪 中国环境 2021-11-11

“6月来湖北黄石暗访时,大冶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冶炼厂就在督察重点关注的范围内,我们当时掌握了一些重要线索。” 中央第六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工作人员介绍道。


大冶有色为何进入督察组视野?重要线索又指向哪里?


政府曾约谈企业:异味扰民屡遭投诉,厂区依旧存在烟气无组织排放


早在2016年第一轮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期间,就有群众举报大冶有色的冶炼厂废气、废水污染扰民严重。督察人员表示,“当时黄石市生态环境局给出的调查结果是这一情况属实,相关部门还责令大冶有色制定整改方案并限期整改。”


根据整改要求,冶炼厂废气、废水污染问题应于2018年底前整改完成。2018年4月,地方政府还为此约谈了企业。然而在2020年湖北省级督察“回头看”期间,群众再次投诉企业存在环境污染问题。


带着这些线索,以及前期暗访所掌握的信息,督察组再访湖北黄石。


“我们现场检查时发现,冶炼厂的废杂铜项目竖炉烟气未经收集处理就直接排放,而铜冶炼项目的转炉同样存在烟气无组织排放的现象,烟气大量泄漏让整个车间看起来烟雾弥漫。”督察人员表示。


通过梳理企业2018年以来环境保护项目详细清单,记者发现,企业于2018年投入了三笔资金分别用于冶炼厂环境集烟系统完善项目、转炉无组织排放治理、澳炉燃烧系统改造。


改造措施也上了,为何还存在烟气无组织排放?


这与冶炼厂目前还在使用的转炉冶炼工艺有关。冶炼厂吹炼系统采用传统卧式转炉(以下简称转炉)。转炉在转进和转出过程中,因炉口及钢包无法密封,将溢出大量浓烟。“虽然配备了收尘烟罩,但由于其距离浓烟产生区域较远,收尘罩很难将逸散浓烟完全收集。”督察人员补充道,“这也证明缝缝补补的改造措施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


据了解,冶炼厂的厂房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并沿用至今。因转炉开放式的生产方式和老旧厂房无法密闭的局限,导致车间烟气无组织排放问题的存在。冶炼厂相关负责人表示,“烟气排放问题长期困扰企业经营,是因为依托现有工艺,缺乏根本性治理方案,需要彻底进行工艺改造。”


据督察组梳理材料显示,2019年以来,冶炼厂制酸尾气二氧化硫小时浓度均值超过相关排放限值达2161次。


缺乏系统性:没有防渗措施的水沟用作曝气池,重金属污染物随雨水排到厂外


“冶炼厂所有的问题都是系统性的。”督察人员给出了这样的结论。


以污酸处理车间为例来剖析全厂的问题,就能发现一环扣一环。冶炼厂里的一个个细节都成为督察人员不能忽略的重点。“我们发现污酸处理车间的设备被锈蚀得很严重,厂区地表的截水沟里有很多未干的污泥。” 督察人员介绍,“一检测,我们就发现有重金属超标。”


为固定证据,督察人员还采集了污酸车间厂区的外排雨水,检测结果显示,其砷、铅、镉的浓度分别超过排放限值的33.6倍、18.8倍和8.1倍。“砷是污酸车间的特征污染物,所以我们判断重金属污染物通过雨水冲刷的方式排到了厂外。”督察人员表示。


雨水中超标的重金属又是怎么来的?


督察人员解释,“含重金属的粉尘通过无组织排放,排到空中经过沉降又落到厂区的地面,只要一下雨,重金属污染物要么就顺着厂区的沟渠不知道最终排到哪里。要么因为雨污合流,冲刷到厂区的污水处理厂。”


如果雨污管网发挥应有的作用,冲刷到污水处理厂的雨水经过适当处理后再排放则并不会带来环境风险。“然而冶炼厂还有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没解决,它的雨污管网老旧破损严重,甚至还将没有防渗措施的水沟用作曝气池,处理很不规范。”督察人员指出。


这也导致督察组在调阅资料时发现,在线监测数据显示厂区废水在部分时段仍超标排放。


没有防渗处理设施的水沟当做曝气池又有什么危害?“就像把家旁边随便一条小水沟拿来当污水处理设施,底下可能就是黏土和砖块,不符合规范。”督察人员表示。


企业是否做过整改方案?面对记者的疑问,督察人员给出了答案:“其实群众投诉水污染的问题后,企业也做了整改方案。但总是就指标看指标,雨污管网和曝气池建设不规范的根本性问题不解决,只是治标不治本。打个比方,比如说共有100%的污染物,其中50%直接雨水冲刷排掉了,剩下的50%哪怕是处理成零排放,那客观上还是存在50%的污染物排放,老是盯着最后的指标就本末倒置了。”


督察组还将进一步调查核实情况,并按要求做好后续督察工作。









生活垃圾摇身变为“建筑垃圾”被填埋,长春市绿园区垃圾填埋真的是本“糊涂账”?


当地政府应付督察,投千万资金买临时设备,茂名污水治理为何纰漏百出?


上报完成整改,又被中央督察组曝光,湖北涉磷问题为何如此反复?


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机砖厂取土坑变身垃圾填埋场 严重威胁地下水安全



来源:中国环境APP

编辑:周亚楠

更多精彩,请关注中国环境APP

长按识别二维码下载↓↓↓


版权声明


中国环境报社旗下媒体包括中国环境报、《环境经济》杂志、中国环境APP、中国环境网、中国环境微信、中国环境微博等。为维护自身版权利益,制止非法转载行为,特此郑重声明如下:

1、任何媒体机构及营利性组织,凡在互联网、移动客户端、微信和微博等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中国环境报社所属版权的新闻作品,须事先取得中国环境报社的书面授权后,方可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和转载,且必须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同时按有关国际公约和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向中国环境报社支付版权费用。

2、任何媒体机构及营利性组织,未经书面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中国环境报社所属版权的新闻作品。对于侵权行为,中国环境报社将予以警告。

3、对于警告无效者,中国环境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公开谴责、向国家版权行政主管部门举报、向人民法院提起侵权诉讼等多种措施以维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届时产生的一切后果由侵权人承担。

4、对于各类非法转载行为,欢迎读者举报。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联系电话:010-67175015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