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15为何“花”落昆明?
2021年10月11日至15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简称COP15)第一阶段会议将在云南昆明召开。
“我欢迎大家明年聚首美丽的春城昆明,共商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大计,期待各方达成全面平衡、有力度、可执行的行动框架。让我们从这次峰会携手出发,同心协力,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世界!”2020年9月30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向世界发出“春城之邀”,欢迎各方参加将在昆明举办的COP15。
事实上,我国并不乏可供COP15选择的举办地点,为何大会选在昆明召开?跟着小编一起来探秘。
因生物多样性、气候和环境空气质量等因素,昆明胜出
2016年,在墨西哥举行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简称COP13)宣布我国获得COP15举办权。
2018年底,生态环境部组织对北京、海口、昆明、成都4个办会备选城市进行考察调研。
2019年2月13日,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会议上,综合考虑办会备选城市生物多样性、气候和环境空气质量等因素,确定COP15的举办地为云南省昆明市。
“COP15在中国举办,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就的认可。举办地落地昆明,是云南生物多样性、气候条件和空气质量等综合因素的胜出。”COP15云南省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人员曾公开表示。
作为云南省会城市的昆明,气候宜人,生态环境优良。昆明是享誉全球的“世界春城花都”,在生态环境、生物资源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年平均日照时间长达2400多小时,无霜期达230天,鲜花常年不谢,草木四季常青,独具“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的特色,这些因素让昆明“四季如春”。
据悉,昆明还享有“中国健康之城”的美誉。土壤环境质量稳定;流域内25个国考(省考)地表水断面水质达标率100%;环境空气质量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2017-2019年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8.2%、98.9%和98.1%,“昆明蓝”已成为一张靓丽的名片。
云南的生物多样性,到底有多重要?
2021年,一群北迁的云南大象引发国内外舆论关注,一度成为社交网络上抢眼的“明星”,着实火了一把,也将全球目光再次吸引到这个中国西南省份——云南。
在媒体的镜头之下,人们看到象群的“旅途奇遇”:闯入村寨痛饮美酒、群体“沙浴”欢快玩耍、集体睡觉萌态可掬......透过图片和视频,野生动物的珍贵和大自然的可爱被生动还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动画面一幕幕呈现。
象群一路游走,政府与民众一路精心呵护,这场“人象平安”的护象行动得到世界肯定,温暖全球。
在云南,有的不只是亚洲象。从雄伟高山到热带雨林,从辽阔平原到富饶丛林,从淡水世界到澎湃江河……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还有滇金丝猴、绿孔雀、大型真菌等珍稀物种,是北回归线上唯一的“生物多样性绿洲”。
据悉,被誉为“动植物王国”的云南,有兽类种数313种,占世界种数16.1%;鸟类种数945种,占世界种数15.2%;鱼类种数617种(淡水),占世界种数18.2%;脊椎动物种数2273种,占世界种数13.8%,不仅存量丰富,近年来,云南几乎每隔一两周,就有新的物种“上新”。全省有脊椎动物、高等植物、大型真菌和地衣共25434种,其中高等植物和脊椎动物物种数在全国占比均超过一半,同时拥有很多重点保护物种。
而在昆明,有9个植被类型、20个植被亚型、56个群系、118个群丛,分别占云南植被类型的75%、云南植被亚型的59%、云南群系的33%、云南群丛的56%,生物多样性总体达到“物种较丰富,生态系统类型较多,局部地区生物多样性高度丰富”的水平……可以说,雄厚的生物多样性“家底”,是COP15“花”落云南昆明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仅占中国陆域国土面积4.1%的云南,不仅拥有着丰富的物种资源,还有着珍贵的遗传资源和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云南省生态系统名录(2018年)》中记载,全省涵盖了从热带到高山冰缘荒漠等各类自然生态系统,几乎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
“云南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省份,这与云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地形地势、立体多样的气候条件密不可分。”云南省生态环境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夏峰曾表示。
生物多样性保护,云南有多个“率先”
——云南是全国率先试点建设国家公园的省份。1996年,云南省借鉴国外经验率先在国内开展国家公园研究和实践探索;2008年被原国家林业局确定为国家公园建设试点省;2015年被确定为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省。
——云南有着中国首个国家级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也是全球仅有的两个按国际保存标准建设的野生生物种质库之一。2007年,云南省与中国科学院共同建成了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资源库的建成,使我国生物战略资源安全得到可靠保障,为中国切实履行国际公约、实现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
——云南是率先开展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的省份。2005年,云南省向原国家林业局提交了《云南省特有野生动植物极小种群保护工程项目建议书》,首次提出极小种群物种保护的概念。在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方面,云南省纳入国家和省级政府层面保护行动计划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共计87种。经过探索实践,云南在极小种群野生动物物种保护措施和保护管理模式方面取得很大突破,旗舰动物拯救保护成效显著。亚洲象数量从150头增长到300头左右,滇金丝猴数量从1400只增长至2600只左右,西黑冠长臂猿、黑颈鹤等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种群呈现稳定增长趋势……“十三五”以来,云南省建立了30个保护小区(点)、13个近地和迁地基地(园)、5个物种回归实验基地,突破了36个物种的人工繁育技术,在人工繁育基础上对61个植物物种开展了迁地保护,对16种累计3万余株极小种群植物进行回归种植。
——2020年,云南发布全国首部生物多样性白皮书——《云南的生物多样性》,向国内外充分展示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成就。此前,云南在全国各省(区、市)率先发布《云南省生物物种名录(2016版)》《云南省生物物种红色名录(2017版)》《云南省生态系统名录(2018版)》《云南省外来入侵生物名录(2019版)》等,为云南以及国家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利用、研究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可以说,云南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最有成效的地区之一。故而,作为其省会城市的昆明,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COP15“花”落昆明,实至名归。
10部门参与,查获12艘涉嫌非法洗砂船只,广东出海水道内非法洗砂洗泥难题如何破解?
COP15大会要达成什么目标?为什么如此重要?本文带你厘清!
来源:中国环境App
题图:新华社
编辑:邢翰韧
更多精彩,请关注中国环境APP
长按识别二维码下载↓↓↓
版权声明
中国环境报社旗下媒体包括中国环境报、《环境经济》杂志、中国环境APP、中国环境网、中国环境微信、中国环境微博等。为维护自身版权利益,制止非法转载行为,特此郑重声明如下:
1、任何媒体机构及营利性组织,凡在互联网、移动客户端、微信和微博等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中国环境报社所属版权的新闻作品,须事先取得中国环境报社的书面授权后,方可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和转载,且必须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同时按有关国际公约和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向中国环境报社支付版权费用。
2、任何媒体机构及营利性组织,未经书面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中国环境报社所属版权的新闻作品。对于侵权行为,中国环境报社将予以警告。
3、对于警告无效者,中国环境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公开谴责、向国家版权行政主管部门举报、向人民法院提起侵权诉讼等多种措施以维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届时产生的一切后果由侵权人承担。
4、对于各类非法转载行为,欢迎读者举报。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联系电话:010-67175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