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昆明多措并举全力打造生态宜居城市 努力让全体市民在良好环境中共享幸福

蒋朝晖 中国环境 2021-11-10


10月13日,COP15“相约中国春城 保护美好家园”昆明城市推介会成功举办。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程连元在会上向来自全国50余家媒体倾情介绍了昆明市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昆明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程连元介绍,昆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享誉世界的“春城”、“花都”,风光秀丽,人文荟萃,生态宜居,区位独特,潜力巨大。昆明地处“动物王国”、“植物王国”,有脊椎动物500余种、野生植物1200余种、花卉460余种,是亚洲最大的鲜切花产销中心,天然药物资源品种数量全国第一。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2.62%。


近年来,昆明市坚持综合治水,河湖更清了;注重联防联控,天空更蓝了;狠抓生态修复,山川更美了;强化物种保护,生物更多样了;推进增绿添彩,城市更靓丽了。


昆明市始终把滇池保护治理作为“一把手”工程、头等大事和严肃政治任务来抓,研究提出“四个治滇”的工作思路和“六个转变”的工作路径,制定实施滇池保护治理三年攻坚行动,创新实施河道生态补偿机制,全面深化河(湖)长制,深入开展城市黑臭水体专项治理、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和水源区环境集中整治,推动河湖保护治理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十三五”时期,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水的入滇池河道从5条增加至17条,阳宗海水质从Ⅳ类提升至稳定保持Ⅲ类,市、县两级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滇池全湖水质从2015年的劣Ⅴ类好转为2020年的Ⅳ类、为30多年来的最好水质,营养状态由重度富营养好转为中度富营养,主要污染物指标改善率明显优于国内同类湖泊,滇池湿地获得了“中国最美湿地”称号。


昆明市与曲靖、玉溪、楚雄共同建立滇中城市群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制定实施《昆明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采取人大质询、舆论监督、政府加强监管等方法,强化对建筑工地扬尘等重点领域的综合整治,大力推进降煤、控排、禁烧,全力抓好黄标车治理淘汰、机动车污染控制、工业污染源防控等工作,有效降低各类大气污染物浓度。2016年至2020年,昆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分别为98.9%、98.6%、98.9%、98%、100%,始终保持在98%以上,一直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5位。特别是,2020年空气质量优级天数首次突破200天,空气质量优良率是2013年执行国家空气质量新标准以来的最好水平。



着眼强化物种保护,昆明市聘请植物、动物、生态等领域专家成立生物多样性保护专家委员会,为加强保护提供决策咨询,编制实施全市6个自然保护区规划,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监督检查专项行动,系统强化外来入侵物种防控,深入推进濒危物种资源调查、人工繁育、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一树一策”精准开展古树名木复壮工作,一大批珍稀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目前,昆明市共有9个植被类型、20个植被亚型、56个群系、118个群丛,分别占全省的75%、59%、33%、56%。有喜马拉雅红豆杉等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8种,陆生野生动物约460种,其中包括黑颈鹤等71种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自1985年以来,从西伯利亚飞抵滇池沿岸越冬的红嘴鸥,每年如约而至,从未间断,近几年每年维持在4万只左右。



程连元介绍,前不久召开的昆明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确立了“全力开创昆明生态化国际化现代化发展新局面”的奋斗目标,明确提出昆明要争创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建设“美丽中国”的最美丽城市。


下一步,昆明市将充分发挥昆明独特的气候优势和高原湖滨优势,以推动高质量绿色发展、创造高品质宜居生活、体现高品质生态文明为导向,以打造“蓝天永驻、碧水长流、春融万物、花香满城”为主线,以厚植中国春城丰富内涵为抓手,凸显昆明城市韵味,锚固城市生态本底,塑造城市大美形态,努力把昆明建设成为春天永驻之城、山水秀丽之城、多彩靓丽之城、健康宜居之城、绿色低碳之城,让全体市民和八方来客在天蓝气爽、山清水秀、绿色健康的环境中共享幸福。






COP15报道 | “一只鸟带来五十万元”,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丰硕


COP15报道 | 极小种群物种如何“绝处逢生”?云南20余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脱离灭绝威胁


COP15报道 | 共同应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挑战


COP15报道 |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英格·安德森:期待在昆明找到开启未来征程的钥匙



来源:中国环境APP

编辑:邢翰韧

更多精彩,请关注中国环境APP

长按识别二维码下载↓↓↓


版权声明


中国环境报社旗下媒体包括中国环境报、《环境经济》杂志、中国环境APP、中国环境网、中国环境微信、中国环境微博等。为维护自身版权利益,制止非法转载行为,特此郑重声明如下:

1、任何媒体机构及营利性组织,凡在互联网、移动客户端、微信和微博等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中国环境报社所属版权的新闻作品,须事先取得中国环境报社的书面授权后,方可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和转载,且必须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同时按有关国际公约和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向中国环境报社支付版权费用。

2、任何媒体机构及营利性组织,未经书面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中国环境报社所属版权的新闻作品。对于侵权行为,中国环境报社将予以警告。

3、对于警告无效者,中国环境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公开谴责、向国家版权行政主管部门举报、向人民法院提起侵权诉讼等多种措施以维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届时产生的一切后果由侵权人承担。

4、对于各类非法转载行为,欢迎读者举报。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联系电话:010-67175015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