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津沪琼渝青公开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和问责情况,释放哪些信息?

于天昊 中国环境 2021-12-11

11月19日-22日,天津、上海、海南、重庆、青海5地以及中国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化工”)集中公开发布了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的整改情况。


从“5省份1央企”公开的督察整改情况来看,有一些信息值得关注。


关注一:督察推动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效果明显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推动地方边督边改、立行立改,有效解决了大量实际问题,不仅成为发现问题的“显微镜”,还是医治痼疾的“手术刀”。


从公开情况看,“5省份1央企”不断推动督察整改落实,解决了一批长期没有解决的环境问题。


上海市委、市政府根据此前的督察反馈意见,正有序推进24项整改任务的落实,其中13项已经完成整改。


截至2021年6月,督察组向海南省反馈的44个问题190项具体任务已基本达到整改进度要求。其中已达整改期限要求的91项整改任务,已完成整改89项,其他整改任务正在全力推进。


重庆市针对62项督察整改任务,目前已完成第二轮督察整改任务30项。缙云山、水磨溪等自然保护区保护修复工作基本完成,玉滩湖水质超标、永年水泥厂落后产能、小水电生态基流保障不足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天津公布3起督察组移交的包括津南区大韩庄垃圾填埋场严重环境污染、长期敷衍整改问题在内的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问题的处置情况。


中国化工同样通报了包括中国化工油气工服有限公司下属炼油企业违法生产销售不合格柴油问题等4起典型问题及问责、督办等处理结果。


关注二:督察切实解决群众“烦心事”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一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多年来之所以能够得到群众的普遍称赞,就是因为它切实解决了环境治理中的实际问题,解决了许多群众身边的“烦心事儿”。


从此次公开整改情况的省份来看,督察期间交办的群众信访件办结率均在95%以上。


上海已办结督察组进驻期间交办的2481件群众信访件中的2015件,阶段性办结430件,36件正在有序推动办理。对于已办结的交办件,还开展现场核查,对个别整改不彻底的实施督办。


海南省对于督察组交办的3877件群众举报件已办结3833件,阶段性办结44件。同时,还公布了7个填海项目的整治进展情况。


重庆全覆盖跟踪回访两轮次督察群众举报投诉案件办理情况,已办结和阶段性办结率达99%以上。


青海省受理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转办的群众举报的1205件中已办结1166件,第一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受理转办的2299件群众举报已办结2274件。


关注三:督察推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有效落实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是一把“利剑”。严肃问责,是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历来的鲜明特色。坚持问题导向,敢于动真碰硬,为的是守护好祖国的绿水青山。


天津市纪委监委经深入调查,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报经市委同意,对4个单位党组(党委)、65名责任人严肃追责问责。其中局级干部7人,处级干部30人,科级以下干部28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组织处理31人,诫勉19人,批评教育等其他处理15人。


青海纪委监委已对督察移交的4起责任追究问题线索依规依纪追责问责,已对10个责任单位、50名负责人进行了严肃问责,并向社会公开。


海南对移交的问题线索,严肃调查处理,依法依规问责,对57名责任人员开展追责问责。同时,上海的督察整改情况报告中也写明“完成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移交问题问责工作”。


中国化工通报,决定对47名责任人进行问责:给予党纪行政处分29人,诫勉谈话12人,提醒、警示谈话等其他处理6人。对5家单位党组织进行通报批评或者责令作出书面检查。


问责只是手段,其目的是推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推动地方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解决。


将方案亮出来,将进度晒出来,将问责情况公布出来,表明了“5省份1央企”对整改问题的信心和决心。这些信息的公开是对百姓的承诺,我们期待各地按照整改方案要求和时间进度的规划 ,及时全面彻底地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中国黄金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卢进: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是提醒,也是指导和助力


第二轮第五批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提上日程,将进驻哪些省份?


中央预算提前下达22.8亿元补贴!“网红”光伏发电项目能走多快?


张家口赛区今天开始“模拟考”,冬奥会给这座城市带来哪些变化?


我国碳排放一半与“房子”有关!“零碳”建筑该是什么样?


来源:中国环境APP

编辑:周亚楠

更多精彩,请关注中国环境APP

长按识别二维码下载↓↓↓


版权声明


中国环境报社旗下媒体包括中国环境报、《环境经济》杂志、中国环境APP、中国环境网、中国环境微信、中国环境微博等。为维护自身版权利益,制止非法转载行为,特此郑重声明如下:

1、任何媒体机构及营利性组织,凡在互联网、移动客户端、微信和微博等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中国环境报社所属版权的新闻作品,须事先取得中国环境报社的书面授权后,方可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和转载,且必须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同时按有关国际公约和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向中国环境报社支付版权费用。

2、任何媒体机构及营利性组织,未经书面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中国环境报社所属版权的新闻作品。对于侵权行为,中国环境报社将予以警告。

3、对于警告无效者,中国环境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公开谴责、向国家版权行政主管部门举报、向人民法院提起侵权诉讼等多种措施以维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届时产生的一切后果由侵权人承担。

4、对于各类非法转载行为,欢迎读者举报。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联系电话:010-67175015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