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环保题材电视剧《江河日上》火了,听听编剧这样说

张韵晨 中国环境 2024-04-05

最近,湖南卫视、芒果TV播出的环保题材电视剧《江河日上》火了,这是对编剧、艺术总监张挺努力对待这部作品的最好回应。“如今IP横行,选择制作一部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影视剧,我非常努力,我认为演员亦如是,我们都带着最大的诚意来完成这件事情。”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人说《江河日上》描述了一个官场高端局,有人说它其实是一部职场剧,也有人解读出其中的内核——人和自然的关系。比如,剧中主人公站在江边凝望流淌的江水,浪涛奔涌,江河的生命力如此磅礴,如同蒸蒸日上的城市发展一样。
在与张挺的专访中,这部剧试图探讨的“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主题也更加清晰。
文化市场上,环保议题越来越多
近两年,让人津津乐道的影视作品多集中于现实题材。取材现实,关注当下,一段段跌宕起伏的旅程,一幕幕悲欢离合的经历,纸张之间、光影之下,镜头之中,不仅折射出真实鲜活的社会状态,直抵人心、令人动容,更能引发共鸣、令人深省,而这也是让文艺作品经久不衰的核心。
从反腐到司法,从医疗到民生,影视创作的领域越来越广,而大篇幅涉及环保题材的作品却不常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没有文艺作品关注这一领域。
比如,2023年8月揭晓的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中,杨志军的《雪山大地》、刘亮程的《本巴》与乔叶的《宝水》等作品都充斥着鲜明的人与自然、人与生态的思想内核。
再比如,青海省推送的纪录片《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曾入围第27届电视文艺“星光奖”,该纪录片介绍了三江源国家公园和祁连山国家公园的自然环境与生态系统。
同时,近年来反映生态文明主题的报告文学作品也层出不穷。例如,《将军和他的树》《塞罕坝,京城绿色屏障的前世今生》《衡水湖绿色交响曲》等。
可见,越来越多的文艺作品已经开始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宣扬生态文明理念。而《江河日上》的出现,无疑是一次电视剧题材的创新。
这部电视剧聚焦生态文明建设,讲述了齐江市如何解决小吃街污染、水污染等问题。张挺告诉记者,“要辩证地看待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实现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是我最想传达给观众的核心主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要行动起来,为后代创造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
拍一部环保题材电视剧具有一定难度
过去,改革开放,提升经济是社会发展的主线。现在,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是新时代新征程上的新目标新任务。
在《江河日上》的时间线里,齐江市(剧中虚构城市)人通过一桩接一桩的环境事件,一步一步理解其中要义。当记者问及环保题材作品拍摄是否具有难度时,张挺坦言,确实具有一定难度。
难在真实事件的再创作。“在这部戏中,每一个环境事件都有原型基础。”剧中把曾经真实发生过的典型事件集中在一个城市,对故事情节进行影视化的再创作,将技术环节解析清楚,让观众一次性了解多类型的环境污染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及危害。
不仅如此,这是一部由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小说和电视剧的呈现方式完全不同,对于真实案例的分寸把握需要十分谨慎,既要保留声势,但不能虚张声势。”张挺说。
难在专业知识的深加工。《江河日上》作为一部生态环保题材电视剧,剧中涉及大量生态环境领域的专业知识,如何让观众明白且理解地下水污染、空气污染等专业术语,十分考验编剧的功底。
“创作过程中我需要查询大量数据,每个剧情细节都有环保领域专家顾问的参与。而且,生态环境系统内的工作人员参与了审片环节,提交了修改意见。可以说,这部剧是我从业以来遇到的最多次数的修改,修改了有十二三次。”张挺笑着分享。
难在吸引观众的小巧思。“书生当官”是剧中十分关键且有趣的环节,从学院作风转向机关作风,从搞学术研究到真正参与城市治理,主角郑寒江角色的转换意味着他从一名建议者变成一位实施者。
同时,环保工作之外还有对“官场”生活的刻画。体制内的“发疯文学”、报销心脏支架、00后打工人给领导点麦当劳……这些引发打工人共鸣的小设计加上戏骨演员扎实的演技功底,让“高能”的剧情中不乏幽默的情节。
环保,是每个人“置身事内”的议题
“一边是看得见的国内生产总值,一边是看不见或是几年之后才能显现的环保成绩,一边是挣钱,一边是大量投入,这一进一出,那政绩完全不同。”
“拿着破坏环境的钱来救环境,这叫剜肉补疮啊。”
“水资源污染了,土地污染了,孩子毁了,我们还有什么未来?”
……
如何评价《江河日上》,剧中铿锵有力的台词带来的思考便是最好的答案。同时,正是由于真实案例的改编,也让这部剧更接“地气”,观众看后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观后感。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管理中心首席科学家阳平坚在观后感中说道,“美丽中国建设事关每一个人,《江河日上》出于对严峻的现实污染问题的关注,用影视艺术形态来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唤起观众对自身生存其间的生态环境的反思和警醒。”
国家一级作家梅洁发表观后感表示,我以为,《江河日上》作为一部讲述新时代生态环境治理故事的生态文学作品,是一个信号,彰显了文学界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一类作品通过记录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刻画生动可感的人物故事,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可视化、具象化。
天地同根,万物同体。对于生态环境保护而言,没有人能置身事外,独善其身,环保是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的现实议题。
文艺作品,作为传递和弘扬正确价值观的强有力的手段之一,要更好地发挥其工具媒介功能,生态环境保护领域还需要更多文艺作品,从小人物视角展现生态环境保护下的真问题,从小切口入手讲好时代发展的大主题,用小故事着手诠释生态文明理念的大智慧。
《江河日上》只是开始,未来希望有更多的影视创作者关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倡导生态文明理念,书写美丽中国的生动故事。


往期推荐




被中央督察通报后,这地把整改现场建成警示教育基地



一只智能电能表的低碳之旅



厦门生态修复全靠财力足?原副市长说:误解!


来源:中国环境APP

编辑:张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