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气候变化背景下,如何保护长江上游水生态环境?

文雯 中国环境
2024-10-09

2018年12月,生态环境部印发《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并同步印发《关于开展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驻点跟踪研究工作方案》。至此,围绕保护长江“母亲河”的科技攻关与定点帮扶工作拉开了序幕。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牵头联合269家产学研共建单位、5000余名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者扎根基层,为地方水生态环境保护“排忧解难”,用科技成果为长江大保护“保驾护航”,探索水生态环境保护前沿技术,为未来生态环境保护打下坚实基础。
如今,5年多过去,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驻点跟踪研究工作进展如何?在日前由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中心(以下简称长江中心)召开的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保护交流会上,记者专访了长江中心有关人员。
中国环境报:5年多来,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驻点跟踪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多成果,小到在“螺丝壳里做道场”解决一个村庄的生活污水处理难题,大到在计算机里“复刻”出“数字长江”。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驻点跟踪研究工作取得如此丰硕成果的“秘诀”是什么?
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李海生
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驻点跟踪研究是生态环境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强化科技对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而创新开展的一项科技工程。这是推进落实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要求的重要举措,也是科技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在生态环境领域的具体实践,推动了行政管理与科学研究深度融合。
在我看来,“秘诀”在于驻点跟踪研究的目标非常明确。一直以来,驻点跟踪研究坚持问题、目标和结果导向,坚持需求牵引,以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目标,以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主线,按照“统筹资源、自愿合作、合理组建、注重实效、动态调整”的原则,组建由国家队和地方队相结合的驻点跟踪研究工作组,分批进驻长江沿线城市实施跟踪研究和技术帮扶,提出科学性、针对性、操作性强的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解决方案,着力解决科研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问题,打破地方政府“有想法、没办法”的技术瓶颈,为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驻点跟踪研究自2018年启动以来,已开展两期。
一期以水环境磷污染治理为重点,在58个驻点城市针对“三磷”污染、城镇生活污水污染、湖泊富营养化等重点难点问题,开展问题诊断、溯源解析等工作,形成每个驻点城市污染源清单、生态环境问题解析报告及解决方案,获得方案报告、政策建议、标准指南等成果约800项,转化应用水专项成果和技术43项。
二期于2022年3月全面启动,在一期研究成果和工作基础上,针对“十四五”时期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在53个驻点城市开展以水生态保护修复为核心的科技帮扶,在122个水体布设925个点位开展水生态调查,调查涉及80个河流水体、31个湖泊、11个水库,探索水生态“监测—评估—修复”综合模式,助力53个城市“摸家底—探病因—提方案”。
两期驻点共帮扶66个城市,送科技、解难题,有效支撑地方深入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
中国环境报:长江干流已经连续4年水质全线达到Ⅱ类,在这其中,也有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驻点跟踪研究工作的一份功劳。在大多数人聚焦长江中下游水环境整治工作的时候,为何选择在青海省西宁市举办专门针对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保护的交流会?
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陈胜
近年来,长江水生态环境质量逐年改善,但改善的成效还不够稳固。特别是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尤其是部分地区因极端天气(如气候变暖、干旱等)引起了一系列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问题,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健康和未来。
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江源村考察时也指出保护三江源是党中央确定的大政策。今年6月18日—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省考察,再次强调要把青藏高原建设成为生态文明高地。重中之重是把三江源这个“中华水塔”守护好。
我们把会议定在青海省召开,主要目的就是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大保护和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的重要讲话精神,就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长江上游水生态环境保护和“三水统筹”协同治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适应气候变化的关键技术与对策措施、“十五五”科技需求与下一步重点方向等开展交流研讨。
中国环境报:针对长江上游水生态环境保护,围绕“气候变化与水生态环境安全”主题,专家们在建言献策时取得了哪些共识?
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中心运管部主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丽婧
交流会上,来自生态环境部、中国科学院、水利部、中国气象局、四川大学、北京大学以及上游省份驻点工作相关部门和单位的专家学者围绕“气候变化与水生态环境安全”的主题建言献策。
与会专家认为,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近60年(1960年—2020年)长江上游年平均气温呈现显著上升趋势,极端高温事件年发生频率增加,极端低温事件年发生频率减少。长江流域降水量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但空间差异明显,极端旱涝时空异质性增强,汛期反枯事件加剧。上游区域有综合干旱加剧的趋势,且具有历时长、烈度大、综合风险更高等特点。
气候变化引起了一系列的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问题:一是三江源地区积雪、冰川加速融化。据研究,2000年—2020年青海省冰川数量减少128条,冰川面积和储冰量呈逐年减少趋势。
二是极端气候与人类活动叠加加剧部分流域水质波动。极端干旱时期,受水生态流量调度影响,长江上游部分小流域河流水动力、营养盐变化明显,水质波动较大,部分断面易出现水质反弹、不稳定达标现象。
三是气候变化引起水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变化。气温升高影响水温,增加河流水华暴发的风险。气候变化通过影响温度、水质、水流等多个因素,改变水生态系统内个体的生活史、种群动态和分布,从而影响生物多样性变化。
此外,洪水或风暴也能导致栖息地的物理结构发生改变,如河岸侵蚀、沙洲形成或消失,水生生物的栖息地面积减少。极端干旱可能导致湖泊和湿地干涸,地表水域缩减、珍稀物种大量死亡,使得水生生物生境受到严重破坏,对水生态系统带来毁灭性的影响。
可以说,气候变化深刻影响水文要素、水循环模式、水环境质量、水生态系统的时空分布与多尺度的变化,给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专家们认为,长江上游地区应重点考虑加强气候变化背景下水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特别是源头区的“三水统筹”治理,增强气候变化韧性。专家们建议,下一步驻点跟踪研究可以重点考虑加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长江流域水生态系统的变化研究,实现多平台整合与优化,充分发挥好长江中心科技支撑长江大保护的作用。
中国环境报:“十五五”期间,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驻点跟踪研究的重点是什么?
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宋永会
在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增强流域生态系统气候韧性,对推动长江流域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下一步,在生态环境部的领导下,结合国家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的相关部署安排,长江中心将在水生态环境演变规律与驱动机制、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技术研发、“三水统筹”治理与综合调控、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水生态环境风险评估与应对等方面强化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提升气候变化科学研判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为科学制定长江上游生态环境变化应对机制与保护对策提供技术支撑。



推荐阅读

利用地下水稀释总排放口、干扰自动监测,AI大模型破案!

喀斯特地貌地下水治理难?这地有经验,来抄作业

▼贯通流域上下游一体,各流域段如何排兵布阵?| 记者连连看


来源:中国环境报

编辑:张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环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