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摆脱排名靠后作为治污的唯一动力,急功近利不可取
面对环境质量排名靠后严峻形势,不少地方采取“退十翻身仗”“进位攻坚战”“大干一百天”等强化措施,短时间内扭转不利局面,实现了排名上升、提档进位。
排名上升后,有些地方实现了环境质量持续稳定改善,比如四川成都,河北保定、邯郸等地,尤其是邯郸作为重工业城市,在2022年退出全国“后十”,之后基本稳定保持。
然而,也有一些地方陷入了排名靠后全力攻坚、攻坚带来排名提升、排名提升后歇口气、歇口气排名又后退这样一个循环过程。
同样采取了强化措施,为什么最后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深入分析这两类地方的攻坚方案和行动举措,不难发现也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痛定思痛,治标治本措施同步发力,把重心放在产业、能源结构调整上,这一类地方的环境质量大多会持续稳定改善,能彻底扭转排名倒数的局面。
还有一类,攻坚的目的就是退出排名倒数,但目标也仅此而已。这些地方的强化攻坚方案除了关、停、限等临时措施外,特殊时期的其他攻坚举措与常态化方案大同小异,强化攻坚取得突破性成效的原因,要么是攻坚期间各项举措得到严格、深入落实,把前期治污打的折扣、留的漏洞补上了,区域排放量持续走低;要么是关、停、限等临时措施快速见效,排放量断崖式下降,环境质量指标立竿见影地改善。
但无论是哪种原因,这些地方都不约而同存在一个现象,就是排名上升后,措施和力度出现了较大的“衰退”。
出发点基本一致,但最终效果却大不一样,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如何看待“名次”。
排名是“指南针”“靶向标”,一则是精确定位某个区域环境质量在大区域中的位次,推动地方认清环境质量“本底”的差距;二则是清晰告知某个区域环境质量的变化,推动认清攻坚举措“落实”的差距。“本底”和“落实”直指根源、本质,指明了污染防治攻坚战方向,看准了、看对了,就能产生不折不扣的工作动力,能够精准发现问题、找到问题、解决问题。
要清醒认识到,在环境质量“本底”和攻坚举措“落实”上存在的差距,不是短期攻坚、一次攻坚就能弥补的。面对排名靠后的现实,如果急功近利,为了短时间内实现排名提升,只注重短期措施、快速效率,那么攻坚的精力和物力必然后继无力,一旦退出倒数排名,临时措施不再严格执行,就容易迅速出现反弹而导致排名再度退后。临时性、短暂性、突击性的攻坚举措,在常态化考核排名下会充分暴露出不足。因此,把摆脱排名靠后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很容易偏离排名的初衷,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产生负面影响。
还应清醒地认识到,把摆脱排名靠后作为治污的唯一动力,容易忽视客观条件,更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比如有些地方产业结构、能源结构难以短时间内出现重大调整,但也提出要退出“后十”的目标,并辅之以严肃问责倒逼责任落实,相关部门承受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由此带来“一刀切”现象发生的可能性也会有所增加。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并不是争一个排名。排名靠后,不采取动作不可取,采取急功近利的动作也不可取。新形势下,面对排名靠后务必科学客观、实事求是、狠抓落实。思想上务必真重视,敢于深度剖析,找到根源问题,把更大精力放在治本上,更加注重污染防治攻坚的持续性、连续性和稳定性。更为关键的是久久为功,持续抓好落实,以平和心态推动工作走深走实,积小胜为大胜。只要把区域突出问题特别是老百姓关心关注的问题都解决好了,即使指标、排名一时半会没有出现大的改善,老百姓也会认可的。
当然,面对排名也要尊重客观规律,对于一时的排名靠后要有心理预期,对于退出倒数排名不成功的,要实事求是地开展追责问责,避免诱发临时性“一刀切”措施。
推荐阅读
▶给基层减负!这地环保基层人员报表填报量减少75%,因为......
▼“三监”联动常态化执法帮扶,青岛怎么做?|记者连连看⑤
来源:中国环境报
编辑:张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