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孙悟空闭上火眼金睛,我们能看到什么?

风物菌 地道风物 2019-12-07

                                


丨盖世英雄·齐天大圣


▲ 《迷·藏》,2016。


- 风物君语 -


他创作的孙悟空展出时

素人拍的12秒视频

抖音上爆红


他的雕塑

《疯狂的外星人》里闪现


他因使用古老的青铜材料

再次被关注


其实

东方英雄

才是他的主题




 


对于很多80后来说,他们心中的英雄孙悟空


▲ 他塑造的孙悟空,着的是山纹甲。图/王瑞琳工作室


艺术家王瑞琳就是其中之一,孙悟空不仅是他心中的英雄,更是陪伴他童年成长的角色,他有很深的情结在里面,也难怪他创作出了一系列独特的孙悟空形象,这系列作品名为《迷 · 藏 — 悟空》。


▲ 《迷·藏》,2015。图/王瑞琳工作室


什么算作东方英雄?


王瑞琳更喜欢周星驰版的孙悟空,一方面是出于更忠于原作的考量,一方面是王瑞琳对东方英雄的看法,“西方英雄比的是力量,东方英雄比的是气量。孙悟空在原著里就是很丑,1米3几的身高,但精神力量很强大”。


▲ 整体造型实为一个中式亭子,王瑞琳经常将中国元素运用到作品当中。图/王瑞琳工作室


除了孙悟空,他还做了关公二郎神(未完成,制作中)的雕像,也是王瑞琳心中的东方英雄。至于什么样的形象才算东方英雄呢?王瑞琳答到:“这些人都是神明,是中国人的一种精神图腾,比如关公,本是武将,却被当做财神供起来,就觉得很有意思。”


▲ 关公,整体造型依然参考了中国建筑,腰带形象运用得也很有意思。摄影/袁嘉彤


相较于唐代的雕塑,王瑞琳更喜欢北魏、北周、北齐时期的,他打趣“因为风格更加内敛和含蓄,我觉得唐代的造像,虽然很华美,但有种暴发户的感觉,在昭告我有钱”,而这种内敛不张扬的气质,也是他喜欢的中国气质,这点也映射在了王瑞琳的作品上。


▲ 最大的有等身高,其余的站立像为1米3左右。王瑞琳提到他观察到,佛像都是有点微微前倾的,因而给人一种压迫感,仔细看他的悟空也是如此。摄影/袁嘉彤


渊远的青铜


▲ 《马戏》,2011。图/王瑞琳工作室


在《迷 · 藏 — 悟空》之前,王瑞琳还创作了一系列动物雕塑,分别为《马·戏》和《逐梦记》,线条柔软流畅,飘逸之中蕴含着古典情趣。而这两组作品,都使用了青铜材料。


▲ 《金风玉露》。摄影/袁嘉彤


▲ 《逐梦记》,2013。摄影/袁嘉彤

 

世界范围内都有青铜器的出现,其中中国的青铜最早从公元前5千年出现,有着3千年的历史,具有浓厚的文化符号象征,享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声誉。青铜器造价高,"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因此中国青铜器多为礼乐器、兵器。某种程度讲,青铜器是当时财力以及权力的象征。


▲ 图为《迷·藏》半成品,铸铜雕塑,未经打磨与上色。图/王瑞琳工作室


▲ 部分《马 · 戏》《迷 · 藏》系列的成品与半成品。图/王瑞琳工作室

 

我本带着对青铜材料的疑问走进王瑞琳的工作室,却立刻被整体气氛吸引,悟空们在静悟,动物们在神游。再慢慢走进,才发现远观难以察觉的“秘密武器”。


形与色


三分塑,七分彩,王瑞琳作品的彩绘,是极其精细和缜密的。


▲ 金箍棒细节。图/王瑞琳工作室


▲ 这样的紧致之感,离不开色彩的帮助。摄影/袁嘉彤


远看乳白色的大圣衣服,实则有着一层又一层的色彩,常常涂有9-10遍。作品表层以丙烯材料,用点彩的方式,和细小的笔触,层层叠叠绘制。颜色有莫奈的风格,还有些地方是以喷漆绘制最后再打磨封釉。这些功夫,都增加了在现场时作品的可读性。《逐梦记》的流程也是这样,颜色的扑叠,同时也增加了形的力量。


▲ 《迷·藏》细节。摄影/袁嘉彤


▲ 整个雕塑颜色搭配非常漂亮,彩绘笔触有细腻、有豪放,有精致之处,也有化繁为简。摄影/袁嘉彤


材料要为作品服务


王瑞琳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的木雕工作室,对于他来说,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更是为了作品考量,选择青铜不是因为这个材料古老和与中华文化的连接,而是因为金属是一种听话的材料,他使用的硅青铜,延展性和流动性都很好。


▲ 喷镀。图/王瑞琳工作室


▲工作室里的工作人员正在将融化的铜水倒入沙壳中。图/王瑞琳工作室


▲ 工人正在进行焊接和修铜型的工作。图/王瑞琳工作室


他用“失蜡法”铸造,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了这种工艺,但经过几千年,如今这项技术有了改良,并大大提高了成功率。王瑞琳不希望做作品的时候,需要停下来,喜欢一气呵成。木雕要面临温度、湿度带来的膨胀收缩问题;石头有瑕疵和裂纹,相比之下,铜这种“听话”的材料,可塑性很好。


▲ 硅——硅青铜的配料。图/王瑞琳工作室


▲不满意的沙壳。图/王瑞琳工作室


▲ 用泥塑做框架。图/王瑞琳工作室


 对  话 


Q:为什么孙悟空都是闭着眼睛的?


A:我的很多作品都是闭眼睛的。中国艺术讲究留白,眼睛是塑造眼神的,但是有了眼神,你会觉得作品要表现得太多了,反而失去了力量。而且,要用什么样的神情呢,都不对。


▲ 工作室内的猴头。摄影/袁嘉彤


Q:闭上眼睛的孙悟空,的确传达出了更强大的气场,有一种庄重、神秘的感觉,更有种沉思的力量在震慑。那孙悟空身后的圈是什么意思?


A:西游记是有很强的佛教性的,回到中国古典绘画来说,每一个佛像后面都有一个背光,这个很重要,但雕塑没有办法表达这个背光,我就塑造了这个,有的是祥云,有的是火,烘托了不同的气氛,也体现他内在的不同性格。


▲ 闭着眼的孙悟空,让人恐怕他随时醒来。背后红色的火和乳白色的翔云,以及水纹,都有着不同的意味。摄影/袁嘉彤


Q:今天的美术教育,让大多数人更受西方艺术的影响,你是如何开始对中国雕塑感兴趣的?


A:读书的时候,我们去写生,看了各种寺庙。训练的时候,看到的西方古代传统雕塑,都是复制品,大多很劣质,但寺庙里有真品雕塑,慢慢地你就会被更好的东西吸引。


▲ 王瑞琳读书写生时临摹的两个头像。摄影/袁嘉彤


Q:作为一个运用古典材料的当代艺术家,是如何看待手工艺的?


A:很多人只想着传承技艺,但没有赋予新的东西,做出来的是工艺品而不是艺术,并且很多人这个技艺也没传承好,传着传着就没了。我接下来打算做浮雕,任何的技艺都只是为我的作品服务的,而且每个作品里用的技术都是杂糅的。


▲ 王瑞琳父亲为孙儿制作的玩具。摄影/袁嘉彤


▲ 学设计的朋友,为王瑞琳工作室搭建了空中楼阁。摄影/袁嘉彤


自由是王瑞琳提及自己生活时常用的一个词,也是一个让人羡慕的状态,这也映射到他的作品之中,保有一种空灵的气质。创作的路上他面临过困难,但都“顺其自然”地解除了。


▲ 王瑞琳,起初作品在国内多次不被认可,后来外国媒体通过他自己在网络上上传的图片了解到他。摄影/袁嘉彤


学艺多年,当过3年学徒,经历不被认可的时光,他都不觉得这是种坚持,“觉得一个事情很痛苦,很难,才会说坚持;他认为在佛教中,“执着”或者说“坚持”是个贬义词,而他在创作中,他始终有快感。


王瑞琳,1985年生于辽宁鞍山,作品多次在国内美术馆、博览会展出;作品《逐梦记—马》被南京博物院收藏。曾设计第15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奖牌。创作2017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航天员手模雕塑,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END- 



采编丨袁千禧

设计丨Q年

封图丨袁嘉彤


点击下方图片,和地道拼图一起好看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