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这个小县城,为什么可以“一县吃三省”?
-风物君语-
“一县吃三省”
好山好水好味道
开化菜,像是一位低调的“素颜美人”。
从食材上讲,开化处在浙江衢州的最西端,群山围绕,钱塘江也在此发源,青山绿水酝酿出的原生态食材,使得开化菜本身的起点颇高。无论是上过《舌尖2》的开化青蛳,还是在秀水里生长的开化清水鱼,都没有繁复的做法,也不用过多的调料,天生底子好,不施粉黛就能活色生香。
因而开化的美食,尽管不比杭帮菜那么大名鼎鼎,更不像台州菜那样“杀进北京米其林指南”,却是含蓄而多情,如绝代佳人幽居深谷,成为无数老饕的温柔乡。
出了开化,再无青蛳、清水鱼
正如陈晓卿所说,好的食物往往是有“根”的。
对于开化人而言,美食的根脚来源于本地的青山秀水。浙江人的母亲河钱塘江,自开化县西部的马金溪发源(开化为钱塘江南源),穿越重重山岗浩荡东去,孕育出了富饶的“鱼米之乡”。而作为源头所在,开化坐拥钱江源国家公园,无论是山水风光,还是生态食材,都堪称得天独厚。
开化的清水鱼,不是鱼的种类,而是一种对食材从养殖开始就近乎严苛的处理方式。
清水鱼大多是圈养的,在开化何田乡,鱼塘往往依山傍水,沿溪而建。据《衢州市志》所载,早在明清时期,开化人就从江西九江购进鱼苗,在门前屋后挖池为塘,引山泉水入池中。清水鱼每天只饮清冽的源头活水,吃乡间的水草、菜叶,自然浑身散发着出尘的“仙气”。
本地人常说,出了开化就再也吃不到清水鱼——大抵是缺了钱江源的好水,生养出来的鱼就失去那份灵气;连煮鱼的汤,离了本地的山泉,也欠了点醇厚滋味。
相比于清水鱼,开化的青蛳更为难得。每年天气转暖,水乡居民依据螺蛳的习性昼伏夜出,向开化的山谷溪流中寻寻觅觅,彻夜劳作,才能捕获这些幽居深谷中的绝世美味。
开化青蛳通体墨绿,细长而优雅,由于水质干净,螺肉中少有含沙,故又称“清水螺蛳”;螺肉口感紧致,富有嚼劲,鲜味十足。高温爆炒,汤汁中蕴含着青蛳的鲜香,螺肉则被冲淡了本身的清苦,回味悠长。
新手往往得借助牙签,把螺肉仔细挑出来,尤其像开化青蛳那样螺口小、外壳长的,更是对耐心的考验;但老饕只需要先用筷子一戳,把螺口堵严实了,来一手“以退为进”,再利用压强差,猛地一嘬,螺肉就混杂着壳内鲜香的汁水,被吸入口腔之中,快意而潇洒。
衢州菜在整个浙江菜系里,都显得与众不同。
浙菜多以海鲜见长,衢州人却大多靠山吃山;浙菜清淡,衢州馆子却辛辣异常,最知名的就是“三头一掌”。而作为衢州“西大门”的开化,与江西、安徽接壤,饮食风味就更加多元复杂,堪称是“江南美食博物馆”。
开化西部的苏庄镇,北连江西婺源,西接江西德兴,不仅得了赣菜中鲜辣的精髓,还把江西名菜粉蒸肉的烹饪方式,在本地衍化出了万般花样。
在苏庄,“炊粉”是最流行的烹饪方式,本地人自称“无菜不炊”。所谓“炊粉”,就是把早稻米炒干、碾碎成粉,再拌上鸡鸭鱼肉、瓜果蔬菜乃至螺蚌虾蟹,放入蒸笼中炊熟。在热气的激发下,这样能最大限度保留住食材的风味,又赋予了菜肴一层稻米香气,是属于江南“鱼米之乡”的独特创意。
外地人觉得浙菜清淡,大抵是从那盘龙井虾仁开始的。
的确,杭帮菜是清淡,且会略带点甜口;宁、绍一带口味就加重,有咸有糟还有臭;到沿海的温州、台州,又成了海鲜的主场;但在浙西的衢州,辣味弥漫到了每个角落,以至于青团、汤圆、粽子里都能放辣椒。开化作为衢州的西大门,自然也是吃辣的先锋。
除了米羹,店里大多还会有汽糕和豆腐包。开化的汽糕,质地上和龙游发糕相似,也带着淡淡的酒糟香气,却是有咸口的,上面铺满了香干丝、肉丝、黑木耳丝、笋干、虾米等等;豆腐包则是夹带着辣椒,本来包子和豆腐的组合略显寡淡,但辣味将两者连接起来,足以唤醒一个清晨。
▲ 衢州人的舌尖上,带着四川偏好。图为兔头。图/图虫·创意
“三头”中,面市最早的是兔头,名气最大的也是兔头。地道的衢州人看见兔头就两眼发光——吮吸完兔头上红亮的辣油后,用筷子掰下两边煮得软烂的腮帮子肉,直往嘴里送。火辣辣的滋味从舌尖窜至喉咙,在唇齿之间留下丝丝酥麻,让人上瘾。
▲ 鸭掌,衢州的特色味道。图/VCG
至于鸭头和鸭掌,则大多炖得绵软酥烂,非常入味。刚吃前两口觉得还行,等到半只鸭头啃完了,辣的后劲才慢慢上来,用力吮一口,有时还能吸出两颗花椒。而鸭掌汤,拌一点炒粉干,再加一勺辣椒,才是地道的衢州味道。
- END -
文丨九月
封图 | 吃货在衢州
*本文未单独署名图片来源于公众号:吃货在衢州(id:chihuo0570)
已得该公号授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