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拼高考的城市,有多“六六六”?
-风物君语-
近日,来自安徽霍邱一中的截肢考生以684分的好成绩备受关注。而当众人将目光投向自强少年的故乡六(lù)安——这座曾经因为读音上过热搜的城市(尽管最新版汉语词典改lù为liù,当地却依然保留了旧读音),也是举国闻名的高考“名场面”的发源地。
坐落于此的毛坦厂中学,被誉为“亚洲最大的高考工厂”。每年六月,浩浩荡荡的送考队伍从山坳出发,在城市中形成一道蔚为壮观的风景线。甚至,由于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复读生与陪读家长定居在毛坦厂镇,当地的菜系也开始变得五花八门。
而回溯历史上的六安,道一句灿烂文明的“千古传唱人”,也并不为过。澎湃的节奏里,各路英雄文豪纷纷问世:上古圣贤皋(gāo)陶(yáo)开中国律法典籍之先河、“北宋名家”李公麟携白描绘画,举世无双...
昂扬的曲调中,近代爱国战将以血肉铸就江山风骨: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红军游击队长征抗战建功勋,漫天烽火间诞生了堪比《水浒传》的108位开国将军...
▲ 六安大别山腹地金寨县马鬃岭公路,蜿蜒曲折。 图/视觉中国
这座安徽省面积最大的城市,凭借大别山北麓的独特区位,既拥有“九十里山水画廊”的风采,又身披红色革命的荣光。
“微缩版”的中国,在六安就能看见!
如果说省会合肥是安徽的心脏,那么六安就如同安徽的肺腑。“江淮小黄山”、“安徽千岛湖”,与“华东最后一片原始森林”——大别山(天堂寨),这群青山绿水构筑的天然氧吧,让它有了助攻家乡“吐故纳新”的资本;
三条国道、四段铁轨、五座高速公路纵横交错,国家级陆路枢纽的区位优势,又让这座城在车水马龙里看见万象更新的世界。
▲ 六安大别山霍山竹海新貌。 摄影/余良崇
“奇峰出奇云,秀水含秀气”,峭削还转的大别山跋涉三省,将为数不多的温柔挥洒在皖西大地上。各路分支像盘结的虬根,自西向东打通了六安的“任督二脉”。
主峰白马尖“一览众山小”,云气蒙密,与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南北呼应;迢迢相望的天堂寨自古立下“吴楚东南第一关”的威名,北可望中原,南能眺荆楚。每逢初夏,漫山遍野的映山红挥挥花枝,就能摸云过海。
迤逦风光的背后,几乎每一处高峰都在抒写英雄史话。春秋五霸争雄,楚国在天堂寨建立起第一座烽火台,而后“兵圣”孙武大败楚军,“天堂”与人间终有了交汇。
日暮西山,巍巍群峰隐入朦胧月色,只余滔滔流水在耳边开疆拓土。
从大别山北麓蜿蜒而来的淠(pì)河,淌过热闹的街市,用形同一座半黄浦江的开阔胸怀,如母亲般滋养着这片灵秀大地。在沿岸各项水利工程的护守下,曾经桀骜的古河也能温柔缱绻,依傍着雄山将一汪清流浩浩泻出,与纵横四千多公顷的湿地公园构成了一条活力四射的大动脉。
直至今日,在六安霍山县,迎驾贡酒的血脉里仍然留存着当年武帝南巡的印记。香浓馥郁的白酒配上热锅子,犹胜严冬里最坚固的盔甲。
▲ 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石婆店镇沙家湾村茶农抢摘六安瓜片鲜叶。 图/视觉中国
往后,朱元璋在金寨县盛赞香气如兰的六安瓜片;郑板桥作联以赠鲜醇回甘的霍山黄芽;元朝义军屯兵天堂寨,喜饮小吊酒;毛主席巡视舒城县,展望小兰花茶。这些集萃精华之物,从山水“聚宝盆”而来,终又浸润在一汪碧水间,修行出醇香的百味人生。
▲ 隽秀的湖泊,滋养着热闹的万物生灵。图/视觉中国
天下枢纽在中原
中原之脉在六安
纵横于京九陇海之间,驰骋于华东中原之上,六安,自古就是一座群雄博弈的城市。
此后,历代名人的造访不断印证着这位先祖的慧眼独具。春秋时期,楚令尹孙叔敖在今六安霍邱县大兴水利工程。一条山岗一片洼地,既成沼泽又无灌溉,然而,在治水能臣的率领下,雨水经堤坝闸门引至塘内蓄洪。从此,“一行白鹭上青天”的野生大戏,在“天下第一古塘”——水门塘展开帷幕。
南临大别山,北靠淮河岸,坐落于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六安,为天下枢纽申州(今信阳)与光州(今潢川县)的“喉舌”,可谓地图上隐性的“中原之脉”。
宋元以来,身怀绝技的六安人多次拔得头筹。诸如“宋画第一人”李公麟,首屈一指的兽医学家——元亨兄弟,皆是各个领域的泰山北斗。从马背上夺得天下的明太祖朱元璋,在茅滩场(今六安金安区)大兴蓄马业,曾因瘟疫横行而荒草丛生的颓垣败井,至此风山再起。
如今,保存完好的徽派古建筑间,又坐卧着“亚洲最大的高考工厂”——毛坦厂中学。无论是百折不挠的徽商,亦或内心刚强的从学者,他们在时代的洪流里塑造一座城的风骨,为风华正茂的岁月注入年轻的活力。
▲ 下自习的学生在全镇各个方向,点燃孔明灯,把写在上面的各种祈福语,一起放飞。 图/视觉中国
正如六安这片广地,虽有圣贤开路,但仍需海纳百川;虽连绵“九十里山水画廊”,但规划仍在前方;虽已是国之枢纽,但仍有无数“大道”可造。
安徽第一大城,到底有多“红”?
近代的六安,更像是一部用热血铸就的英雄史诗。
六安以东,是中国晚清军事将领——李鸿章的故乡合肥;往南,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陈独秀自安庆踏上革命征途;向西,崔巍耸立的大别山扼三省交界,易守难攻。
天时地利人和的区位条件,使得六安天生便裹挟着一股“红色气质”。20世纪20年代,从安徽“三农”走出的进步骨干与求学归来的舒传贤等人里应外合,在皖西大地上撒下了一片名为“马克思主义”的星星之火。
土地革命时期,六霍起义的凯旋,辟出了鄂豫皖根据地的最后一块“金三角”。往后几年,在六安诞生的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完成了从川陕到会宁、豫南到陕北的艰苦长征,先后于嘉陵江、直罗镇等战役中退敌控场。而红二十八军驻守的大别山,则成为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歼敌数量最多的区块。
▲ 安徽金寨县,金刚台航拍。 图/视觉中国
日军进犯之际,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六安一跃成为安徽省抗日的指挥中心和省府所在地。纵观华中三省,它亦是敌后抗日的重要根据地。刘邓大军横渡淮河,驰骋大别山,像一支利箭穿透敌人的心脏。于是,大别山站稳了,皖西站稳了,五星飘扬的红旗也将迎风招展。
一炬炬革命烽火,点燃了皖西的红色岁月,也点燃了中国第二大将军县的荣光。卧居大别山腹地的金寨县,百年的历史画卷里,“半壁江山”都在抒写英雄儿女的史话。
这其中不乏开国上将洪学智、解放军24军军长皮定均...而在别地,又有诸如“未名四杰”、“龙潭三杰”之一的胡底、(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副司令陶勇等英豪,为革命事业保驾护航。
如果说战火纷飞的岁月是一场苦难的磨练,那么建国以后,面临长江巨洪的来袭,六安人用卓越的答卷回馈光阴。
山岗洼地间,没有捷径,便依靠“人海战术”争抢先机。为引水通渠,80万(单日最高)工人劈山凿石,手挑肩扛中构筑起一座“长藤结瓜式”的淠史杭工程。在赤地千里上,造就了如今丰饶的鱼米之乡。
光彩夺目的历史之外,六安人也未曾停下对至真生活的追求。在这里,平平无奇的鸭子过着平平无奇的“就酱”日子。餐桌上的它们,油光锃亮、肤色橙黄、鲜香扑鼻。
“靠山吃山,靠水吃鱼虾”的当地人离不开面鱼、“猫鱼”、小河鱼...正如没有一个六安人不爱喝果汁,以及他们无法割舍的老鹅汤、猪头面、臭干子、风干羊肉与蒿子粑粑...
从文杰辈出的风华盛世到血火凝结的革命年代,从未开化的贫瘠之地到绵延纵横的良田沃野,从缅怀红军的歌谣戏曲到粗犷高亢的“山腔”庐剧,身怀“凌云壮志”的六安,也必将迎来“鲲鹏万里”。
- END -
本文系微信公众号【地道风物】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为安徽六安,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