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二十四节气——白露

2015-09-08 中国农业博物馆

每年9月8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65度时,是“白露”节气。“白露”是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节令。露是这个节气后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古代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元鸟归;三候群鸟养羞。”是说此时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天气正如《礼记》中所云的“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白露”的诠释——“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节气至此,由于天气逐渐转凉,白昼阳光尚热,然太阳一归山,气温便很快下降,至夜间空气中的水汽便遇冷凝结成细小的水滴,非常密集地附着在花草树木的绿色茎叶或花瓣上,呈白色,尤其是经早晨的太阳光照射,更加晶莹剔透、洁白无瑕,煞是惹人喜爱,因而得“白露”美名。此时天高云淡,气爽风凉,可谓是一年之中最可人的时节。

图:中国农业博物馆馆藏农民画“白露”

经过一个春夏的辛勤劳作之后,人们迎来了瓜果飘香、作物成熟的收获季节。辽阔的东北平原开始收获大豆、谷子、水稻和高粱,西北、华北地区的玉米、白薯等大秋作物正在成熟,棉花产区也进入了全面的分批采摘阶段。这时的田野,一眼望去,高粱如火,棉花似云,大豆咧开了嘴,荞麦笑弯了腰。农谚中“白露高粱秋分豆”、“白露前后看,莜麦、荞麦收一半”是真实的素描。从白露开始,西北、东北地区的冬小麦已开始播种,华北冬小麦的播种也即将开始。全国各地呈现出一片“三秋”大忙的景象。全国各地白露农谚有:

白露种高山,秋分种平川,寒露种沙滩。

白露谷,寒露豆,花生收在秋分后。

白露田间和稀泥,红薯一天长一皮。

白露播得早,就怕虫子咬。

喝了白露水,蚊子闭了嘴。

图:宋梁凯绘《耕织图》

白露是典型的秋天节气,天气渐凉,谚语说“过了白露节,夜寒日里热。”是说白露时白天夜里的温差很大。古语说:“白露节气勿露身,早晚要叮咛”,意在提醒人们,此时再打赤脯容易着凉。白露时节,支气管哮喘发病率很高,因此要做好预防工作。此时秋高气爽,正是人们外出旅游的大好时光。但是,常有不少游客在旅游期间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其实不一定是“感冒”,可能是“花粉热”。养生专家也提醒我们,白露时节要防止鼻腔疾病、哮喘病和支气管病的发生。特别是因体质过敏而引发上述疾病的患者,在饮食调节上更要慎重,平时要少吃或不吃鱼虾海腥、生冷炙烩腌菜和辛辣酸咸甘肥的食物。还要预防秋燥,燥邪伤人,容易耗人津液,而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等症状。预防秋燥的方法很多,可适当地多服一些富含维生素的食品,也可选用宣肺化痰、滋阴益气的中药,对缓解秋燥有良效。

图:清人绘“草原生活图”

白露节气的风俗颇多,福州有“白露必吃龙眼”的说法。民间的意思为,在白露这一天吃龙眼有大补身体的奇效,吃一颗龙眼相当于吃一只鸡那么补,虽有些夸张,不过还是有一些道理的。因为龙眼本身就有益气补脾,养血安神,润肤美容等多种功效,还可以治疗贫血,失眠,神经衰弱等多种疾病,而且白露之前的龙眼个个硕大,核小甘甜,口感极好,所以白露吃龙眼是再好不过的了。


图:禹王庙

老南京人都十分青睐“白露茶”,此时的茶树经过夏季的酷热,白露前后正是它生长的极好时期。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样鲜嫩,不经泡,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苦,而是有一种独特甘醇清香味,尤受老茶客喜爱。出白露节气是太湖人祭祀禹王的日子。禹王就是神话传说中治水的大禹,渔人称他为“水路菩萨”。祭祀禹王的中心地点在太湖中心偏西、面积约40余亩的平台山。其上有禹王庙,又称水平王庙。此庙建于何时不详,有明朝大学士王鏊题书刻石。祭祀香会每年四期,分别在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白露进行。其中清明、白露的春秋祭规模最大,春祭六天,秋祭七天。每天都要唱一台戏,每台戏有四,文戏、武戏各两出,四出戏中必有一出是《打渔杀家》。主持祭祀的人叫祝司,祝司唱神歌(或称赞歌)并请神。请来的不只是禹王,还要请其他的神,城隆、土地、花神、专治稻虫的金姑、蚕花姑娘、宅神、门神、姜太公、家堂老爷等。诸神请来后,祝司便逐一向神敬酒,唱道:“造酒尔来是杜康,消愁解闷为最高,劝君更尽一杯酒,与我同消万种愁。”敬酒之后呈上一只盘子,内有米、小麦、甘蔗、荸荠、豆、银洋、糖果、首饰、茶叶等贡品,此为“献宝”。献宝时对每件贡品都要唱颂,如“小麦”:“土府埋根过半年,花开深处晚风前,家家看似三月雪,处处离割四月天。”神歌由祝司颂唱,参加祭祀的人齐声合唱,气氛非常热烈。然后,祝司率众人向禹王和诸神叩首,从而结束祭祀仪式。祭祀完成后便开始演戏。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