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炎及大暑 铄石流金 ——二十四节气之大暑篇

朱一鸣 中国农业博物馆 2023-10-07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大暑:2018年7月23日星期一 农历六月十一

炎及大暑 铄石流金 ——二十四节气之大暑篇

  “大者,乃炎热之极也。”大暑已至,我国全年中温度最高的时期就此到来,骄阳似火,晒得仿佛石头和金属都可以熔化成液体。“大暑不暑,五谷不鼓。”农作物进入了生长最快的时期,各地区的旱、涝、台风等气象灾害也最为频繁。我国民间有送大暑船、喝羊肉汤、吃荔枝等习俗。

  中国农业博物馆—烈日下的雕塑 摄影:韵晓雁

一、节气释义

  时间、含义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2个节气。

  始于每年7月22~24日的某一时刻。

  大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节令,“暑”是炎热,“大”是说炎热的程度。这时正值中伏前后,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中伏”,全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中最热时期,也是喜温作物生长最快的时期。

  天文现象

  每年的7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20°。当日正午川圭表测日影,影长为古尺三尺四寸,相当于今天的0.83米。

  古籍记载

  《管子》:“大暑至,万物荣华。”

  《通纬·孝经援神契》:“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极热之中,分为大小,初后为小,望后为大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大暑,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

二、节气物候

一候腐草为萤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初候,腐草为萤。”《诗经·豳风·东山》中说“熠耀宵行”。“熠耀”是显耀不定貌,荧荧烁烁,熠耀在静夜中,“熠耀”也就成了萤火虫的代名之一。

  萤火虫是萤科昆虫的通称,别称亮亮虫、火炎虫、夜火虫等,因其尾部能发出荧光而得名。世上萤火虫约二千多种,分水生与陆生,通常夏季在河边、池边、农田出现。大暑时节,萤火虫卵化而出,进入交配季节,他们白天休息,夜晚活动,通过尾部发光源来吸引异性,完成交配,这也是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原因。

图片来自网络


二候土润溽暑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二候,土润溽。暑,溽湿也,土之气润,故蒸郁而为湿。暑俗称龌龊热是也。”

  大暑时节,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

  中国农业博物馆-后湖生态湿地 摄影:朱一鸣

  中国农业博物馆-草坪上长出的小蘑菇 摄影:朱一鸣

三候大雨时行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三候,大雨时行。前候湿暑之气蒸郁,今候则大雨时行以退暑也。”

  大暑后常会出现大的雷雨,这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中国农业博物馆-雨打荷叶 摄影:戴凌

紫薇花开

  大暑节气,有不少植物开花,比如紫薇树、玉簪花、阔叶山麦冬、凌霄等。

  紫薇别名痒痒花、痒痒树、紫金花、紫兰花、蚊子花。花期6~9月,果期9~12月。因花期长,故有“百日红”之称,又有“盛夏绿遮眼,此花红满堂”的赞语。

  中国农业博物馆-紫薇花开 摄影:张雄伟

三、节气气象

  高温酷热

  大暑一般处在三伏里的中伏阶段。这时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处在一年中最热的阶段,全国各地温差不大。大暑节气,我国除青藏高原及东北北部外,大部分地区天气炎热,35℃的高温已是司空见惯,40℃的酷热也不鲜见。

  图片摘自《二十四节气志》 宋英杰著

  伏旱

  长江中下游地区有这样的农谚:“五天不雨一小旱,十天不雨一大旱,一月不雨地冒烟”。可见,高温少雨是伏旱形成的催生条件,伏旱区持续的大范围高温干旱的危害有时大于局地洪涝。除长江中下游地区需要防旱外,陕甘宁、西南地区东部、特别是四川东部、重庆等地也要防旱。

  图片来自网络

四、节气农事

  抗旱,灌溉

  大部分地区的棉花进入花铃期,此时是需水的高峰期,要求田间土壤湿度占田间持水量在70%~80%为最好,低于60%就会受旱而导致落花落铃,必须立即灌溉。

  此外,大豆开花结荚也正是需水临界期,对缺水的反应十分敏感。农谚说:“大豆开花,沟里摸虾”,出现干旱情况后应及时浇灌。

  地域不同,农事重点不同

  华中地区夏玉米一般已拔节孕穗,即将抽雄,是产量形成最关键的时期,要严防“卡脖旱”的危害。

  华北地区此时暴雨天气相对集中。暴雨给这些地区的农作物补充急需的水分,但若同时出现强对流天气以及过量雨水,往往形成局地洪涝和泥石流灾害,因此要时刻做好灾害防护准备。

  东北与西北地区已经开始收割冬、春小麦等作物。

  华南及华东地区“禾到大暑日夜黄”,早稻进入成熟期,渐渐从绿色变成黄绿色,最终为金黄色。此时应适时收获早稻,不仅可减少后期风雨造成的危害,确保丰产丰收,而且可使双季晚稻适时栽插,争取足够的生长期。

五、节气物产

  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早稻成熟,新米上市。

  安徽、云南、广西等地每年大暑时节前后,早稻进入成熟期,农民们抢收水稻,早籼新米上市了。

  大批新鲜水果上市,一年之中水果最丰盛的时节到来。

  大暑时节前后,正是炎热酷暑,此时恰逢大批新鲜水果上市,包括新疆的哈密瓜、无花果、木瓜,北方的大桃、樱桃、西瓜,南方的龙眼、葡萄、椰子、榴莲、菠萝蜜等,供人们消暑避夏,清凉养生。

  图片来自网络

六、节气民俗

  送大暑船

  浙江沿海地区,特别是台州好多渔村都有的民间传统习俗。清同治年间,浙江葭沚一带常有疫病流行,尤以大暑节前后为甚。人们在大暑节集体供奉“五圣”(相传五圣为张元伯、刘元达、赵公明、史文业、钟仕贵等五位,均系凶神),用大暑船把“五圣”送出海,送暑保民平安、无病无灾。

  图片来自网络

  斗蟋蟀

  大暑节气也是乡村田野蟋蟀最多的季节,中国有些地区的人们茶余饭后有以斗蟋蟀为乐的风俗。中国蟋蟀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具有浓厚东方色彩的中国特有的文化生活,也是中国的艺术。

  喝暑羊

  流行在鲁中南革命老区沂蒙山区和鲁西南地区的大暑习俗。其中,以山东单县羊汤最为闻名。伏暑的羊汤汤质优美、营养丰富,具有健腺益气、温补肾阳的良好功效,成为农闲时期人们饭桌上的一道风味俱佳的滋补美味。

  吃荔枝

  民间传说大暑这一天吃荔枝,营养价值和吃人参一样高。荔枝含有葡萄糖和多种维生素,富有营养价值,所以吃鲜荔枝可以滋补身体。先将鲜荔枝浸于冷井水之中,大暑时刻一到便取出品尝。这一时刻吃荔枝,最惬意、最滋补。

  吃仙草

  广东很多地方在大暑时节有“吃仙草”的习俗。民谚说“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仙草冻和烧仙草也是厦门人常见的消暑凉品。

七、节气养生

  颁冰赐冰,赏荷泛舟,古人避暑有妙招。

为了消暑,古代人有多种民俗。人们前一年腊月在窖中储藏冰块,到第二年伏日,将冰块搬出,叫“颁冰”。唐宋至明清时期,一到夏天,皇帝会给老百姓赐冰块,叫“赐冰”。各衙门有赐冰,按照官员等级不同发放“冰票”,人们凭借冰票自行领取。

  杭州西湖自唐代以后开始种植青莲,文人雅士便泛舟其上。南京的莫愁湖、玄武湖是盛夏赏荷的胜地。暑月游船是当时民俗之一。人们在大暑时节,乘船夜游秦淮,赏月观景,风光无限。

  汗多闷热,注意劳逸结合,保证睡眠。

大暑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候。需合理安排工作,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在烈日下暴晒,注意室内降温,保证充足睡眠,讲究饮食卫生。

  身体虚弱,胃口不好,多吃清热解暑、益气养阴的食物。

  大暑不但天气炎热,而且雷电、暴雨多,此时饮食宜清淡多样化,以补气健脾、消暑生津为主,可多吃绿豆、黄瓜、苦瓜、莲藕等食物。

  此时人体出汗较多,容易耗气伤阴,此时容易身体虚弱。除了及时补水,还应常吃山药、大枣、百合粥、菊花粥等。

  趣味养生——动物避暑 

  动物们也怕热,它们如何度过炎热的夏天呢?

  松鼠——翘起尾巴遮阳;

  兔子——耳朵散热降温;

  蜜蜂——双翼扇风;

  犀牛——在泥里打滚;

  大象——鼻子散热,洗凉水澡;

  鸟类——张口、伸翅以助散热。

  中国农业博物馆-后湖鸟类 摄影:张雄伟

八、节气农谚

  人在屋里热得躁,稻在田里哈哈笑。指的是大暑节气天气炎热,人们热得难受,但此时水稻正值生长旺盛时期。

  六月下连阴,遍地出黄金。指的是大暑节气,酷暑盛夏,水分蒸发特别快,旺盛生长的作物对水分的要求更为迫切,如果雨水充沛,秋收可以有个好收成。

  大暑热不透,大热在秋后。指的是大暑节气如果不太热,到了秋天,秋老虎会很厉害,还会更热。

  大暑大暑,当心中暑。指的是大暑时节全国大部分地区已进入最热的时候,若不注意采取防暑措施,人们很容易中暑。

识别二维码

打开新世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