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曾说:“人与人的差异,有时比人与猿的差异还大。”人是观念的动物,观念,也即“三观”。人与人的差异、冲突,都源自三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差异。三观不同,终将渐行渐远。
而三观中,又以世界观最为根本。世界观铸就了我们思考与认知的底层,一个人如何看待世界,他就会如何在这个世界生活——用牛顿视角看到的是确定性、线性的世界,而用爱因斯坦的视角,看到的就是不确定性、涌现的世界。眼界决定世界,视角与视野不同,看到的世界就不同,人生观和价值观,自然也就不同。
现代社会,人们的知识日益增多,视野却愈加狭隘,人们在各自狭窄的领域纷争不断。因此,在当下这个价值冲突愈演愈烈、而世界边界不断拓展的大割裂时代,我们仍然需要一场世界观上的革新。
革新世界观,最重要的就是眼界。如果一个人看到的只是井口一片天,他的世界观就只会有井口那么大,而当我们从一个地球整体、甚至宇宙整体去观察问题,就会发现很多问题都只是一个大整体之内的局部问题。观察角度的变化带来不同的思维方式转变,正如木心所说“宇宙观决定世界观”。
因此,如何从最宏大的宇宙视角,以现代天文物理学为基础,重新建构我们新的、适用于当代的世界观,便显得尤为重要。而理解“宇宙观”,首先在于理解以下几点:
1. 走出线性思维——重新理解“宇宙的时间观”
现代物理学早已重新定义我们的时间观,我们不能再以简单的线性思维思考时间。正如奥古斯丁说:“你问我时间是什么?如果你不问我,我感觉自己还知道,你一旦问我,我就茫然无知了。”
星体之于宇宙,就像沙粒之于沙漠,但同时,一段极小的“光”,却又是从宇宙大爆炸诞生之时,就弥散在宇宙各处,与宇宙同存同亡。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类的空间观,大与小,多与少并不像表面那样自然而然。这正应了庄子“大小之辨”的理论。3. 没有宇宙观,就没有世界观——宇宙从不以“自我”为中心按照宇宙膨胀理论,宇宙是一个有限无界的系统,任何星球都不是宇宙中心。太阳不是,地球更不是。我们必须摒弃各种中心主义,这是比哥白尼时代以太阳为中心的认知更进一步的宇宙观。地球没有任何“分界线”,国家不过是人为设置的产物。宇宙视角下,为了国家、肤色、种族、阶级、甚至男女的微小差异而你争我夺、相互憎恨与伤害的行为,都微不足道。我们的很多价值纷争,不过就像庄子“蜗牛角上争输赢”的寓言。5. 我知我无知——理性是人类最大的骄傲,但理性其实很有限理性曾是人类最大的骄傲。但相比于万物,人类的理性其实又很有限——我们不知的,远远多于我们已知的;我们已知的,不足以改变什么。正如庄子对人类理性的嘲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两千年前,《庄子》中万物同一的“齐物”观曾开启了国人“宇宙观”启蒙,但到了今天,人们不仅没在庄子思想上更进一步,反而愈加退缩到自己的认知堡垒中。拥有更多宇宙知识,并不代表拥有更广阔的世界观念。以上五个从天文宇宙引申到世界观的深刻洞见,都来自一部被誉为“现代版《庄子》”的著作:美国著名天体物理学家、科普作家尼尔·德格拉斯·泰森最新力作《星际信使:宇宙视角下的人类文明》。作者尼尔·德格拉斯·泰森是当代最权威的科普作家、畅销书作家之一,他毕业于哈佛,被誉为“卡尔▪萨根接班人”。在书中,泰森将“肉食主义者与素食主义者”“性别与身份”“ 颜色与种族”“生命与死亡”,这些与个体生命息息相关的价值概念,放置在宇宙视角下重新审视,真正做到了将宇宙价值映射到人类个体价值。四百多年前,伽利略以《星际信使》为名出版了他的天文观测著作,四百年后,泰森以《星际信使》命名新作,这是一部向天文学奠基人伽利略的致敬之作,这是一部以宇宙学反思人类文明的革新之作。如果说当下人类文明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割裂时代,唯有重建一套夯实有力的现代世界观,人类文明的无数裂痕,才可以得到弥补。《星际信使:宇宙视角下的人类文明》也许是一个不错的开始。先知书店有幸获得本书中文版独家首发,首批数量有限,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金雁:他愤世嫉俗,痛恨时弊,可谓永远的批判者
政治、经济、军事、思想,谁才是历史的主角?
一件很敏G的往事(鲜为人知)
太多人将儿童当作成人,却将成人当作儿童
珍贵之史料,其间含有珍贵之人情
聂卫平:当时就我一个人替胡耀邦说话
让人欲罢不能的神作,豆瓣9.3(无删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