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撒谎,不原谅:历史在他的面前屈服

先知书店 曹教授 2024-03-05

哈佛大学的一位文学教授在给学生介绍俄国文学时,将教室的窗帘全部拉上,关上灯,教室漆黑一片。

教授在黑暗中点起一支蜡烛,黑暗中有了一丝光亮,“这是普希金”,他对学生们说。教授又点起一支蜡烛,“这是果戈里”。教授走到教室门口,打开灯:“这是契诃夫。”他又走到窗边,猛的打拉开窗帘,耀眼的日光洒满教室。教授说:“这就是托尔斯泰。”

然而故事并没有结束,再后来,教室窗帘被拉上,灯也熄灭了,漆黑一片中,只有一个微弱的烛光摇曳,教授说:“这就是索尔仁尼琴”。

▌“一句真话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

索尔仁尼琴出生于十月革命的第二年,父亲在他出生前6个月战死在德国前线,是母亲一手将他拉扯大。

1945年,服役期间的索尔仁尼琴,因在信中对斯大林“不敬”,被判处8年徒刑,在严寒和劳苦的集中营内度过了8年铁窗岁月。刑满获释后,又被流放到哈萨克。

在集中营索尔仁尼琴身患癌症,历经生死辗转,却又奇迹痊愈,几次面对死亡的经历,使他对死亡不再恐惧,他立志把所见所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替千百万蒙冤受难者建立一座纪念碑。

索尔仁尼琴后来回忆道:

“在集中营疲累的长途行军中,在冰冷的寒夜里,点点孤灯透过黑暗偶尔照亮了囚徒的队伍。不只一次,我们渴望要向这世界吐出哽塞在喉的郁结,只望它能听到我们之中任何一个人的申诉。”

当世界充斥着谎言时,真实就具有雷霆万钧的力量。

因此,当1960年他的第一部小说公开发表时,人们瞬间意识到,一个新的文学大师进入了世界文坛。

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以毕生的创作去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这就是索尔仁尼琴的写作宗旨。

正像他经常引用,最终传遍世界的一句俄罗斯谚语所说的:“一句真话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


▌不在“可能”的时候写作,只在“必须”的时候写作


在诺贝尔奖的历史上,被迫用“个人理由”拒领的人很多,但能在有生之年让诺奖开特例补领的人却很少。


1974年,诺贝尔奖迎来了一个迟来的领奖者,此人便是苏联作家索尔仁尼琴。


他197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那一年,他因“个人理由”没来领奖,是害怕自己回不了祖国;1974年他来补领,是因为他已被流放,根本回不去了。


瑞典文学院授予索尔仁尼琴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便是他“在追求俄罗斯文学不可或缺的传统时,所具有的道义力量”。


“不在‘可能’的时候写作,而在‘必须’的时候写作”,这是唯独属于俄罗斯文学的伟大传统。


这个伟大的传统包括了普希金、果戈理、赫尔岑、屠格涅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等一长串巨人的名单。即使在斯大林统治的残酷岁月里,在受这一传统影响的土地上,仍然产生了索尔仁尼琴等等五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索尔仁尼琴之所以“必须”写作,是因为在他们身后站立着千百万的个体,这千百万个人组成的千百万个故事、千百万种命运等待着他们记录,逼迫他们发声。


索尔仁尼琴曾在小说中借主人公之口说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一个国家有了一个伟大的作家——就像有了第二个政府。”


因此在被抛入灾难中时,索尔仁尼琴没有沉溺于哀怨,而是选择研究无数个体受难的秘密机制,以便保存“残酷的、昏暗年代里的历史材料、历史题材、生命图景和人物”。


而索尔仁尼琴交出的成果正是两部不朽的名著——前者即流亡前所写,令索尔仁尼琴名扬全球的《古拉格群岛》;而后者则为他流亡期间写就,倾注了一生思考与生命之火的作品《红轮》。


就重要性而言,索尔仁尼琴自己也曾多次表示,自己最重要的作品并非《群岛》,而是这部《红轮》。


为守护个体,走出苦难而写作,既是秉持自俄罗斯文学的伟大传统,更是他护佑着良知的火种,使我们不致再次堕入无尽的黑暗之中的一生志业。


正如他在书中所说的,我们对他人的苦难闭目塞听,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自以为可以避免他人的命运。然而,在这个权力者将人完全视为物的社会,没有人会真正是安全的。谁都不能保证自己一生平安无事,半夜不会有人来敲门。



▌用一支笔战胜了一个超级大国


2008年,在索尔仁尼琴去世的第三天,俄罗斯《消息报》用了五个整版,讨论关于索尔仁尼琴在祖国和世界的文学、历史和文化中占据怎么的位置?


这位垂垂老矣的大作家最后在人们眼里留下的并不仅仅是苍老的模样,索尔仁尼琴的一生见证了整个苏联崛起与毁灭,正是在他的笔下,苏联在全世界的道义形象瞬间崩塌;


因此有人评价说他“用一支笔战胜了一个超级大国”,而且正如俄罗斯报纸对他的盖棺定论——“俄罗斯在20世纪最后的1/3是在索尔仁尼琴的旗帜下走过的,并且结束在索尔仁尼琴的音符上”。


任何民族的历史上都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是民族的良心,把人的尊严视为最高准则,并以不屈的精神体现出这个民族不朽的一面,甚至“可以让历史在他面前屈服”。


也正是以索尔仁尼琴为首的这批俄罗斯作家的写作与见证,真实历史才不致湮没无闻,千百万受难者才不会白白地付出生命,成为毫无意义的牺牲品。


俄罗斯思想家别尔嘉耶夫曾认为:“俄罗斯文学不是诞生于愉快的创造冲动,而是诞生于人和人民的苦难及其灾难深重的命运,诞生于拯救全人类的思考。”


因此,世界上从来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学,能像俄罗斯文学那样表现出对于穷人、被压迫者、不幸者和卑微者深厚的爱。


但苦难本身并不会成就一位作家的伟大,历经苦难的民族很多,诞生出伟大的作品的却很少。


就像索尔仁尼琴,他“重视苦难”,却绝不“歌颂苦难”,他的作品是“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是为了使人不忘记苦难和苦难的制造者,是为了神圣的事业和崇高的理想。只要这个世界上还有苦难发生,我们就需要记住这样一个人,记住他的作品,因为,我们不但需要良知与正义,更需要来自人性深处的力量。



▌复杂的索尔仁尼琴,复杂的俄罗斯


和其他20世纪顶级知识分子一样,索尔仁尼琴也注定是个盖棺不能定论的符号,索尔仁尼琴的一生充满着“向后看的反专制”的悖论——他反专制,反极权统治,同时也反对威胁俄罗斯文化根基的工业化、城市化。他的“复古”特色,自然受到一心要恢复俄罗斯帝国霸权伟业的普京青睐与宣扬。


正是复杂的俄罗斯,才能诞生出复杂的索尔仁尼琴。就像俄罗斯文学史上的那些伟大作家一样,索尔仁尼琴顽固的性格,坚持看起来落后于时代的意识形态和政治主张,并不妨碍他们在艺术创作上,以及在人类社会政治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足迹。


文化牌是所有传统文化大国在转型期都会使出的杀手锏,被偶像化的索尔仁尼琴是否还是真实的索尔仁尼琴,明晰这一切还需要回到他的作品。


索尔仁尼琴一生中最重要的两部作品分别是《古拉格群岛》和《红轮》,遗憾的是,前者已经难觅,而《红轮》也因种种原因早已绝版,网上在售的,都是零散的残卷,并且散落在不同的渠道,即便一卷本的二手书都溢价到900多元。


因深知此书之价值,经多方努力争取,终于集齐目前中文最全《红轮》版本(全三卷、16册版),作为索尔仁尼琴一生最重要的一部作品——《红轮》,收藏这套书还有三大理由:

●“20世纪俄罗斯版的史记”:本书对“苏联这一体制何以产生在这片土地上”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因此被称为“20世纪俄罗斯版的史记”。然而,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其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比《史记》更重要,更直接。因为,它描写的那段历史距今并不遥远,而我们依然生活它的延长线上。

●题材特殊:苏联的崛起与崩溃,堪称整个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其中有无数的经验教训有待反思。但尽管读者的需求很大,现实却是类似《红轮》这样深刻的书,无论新、老书的出版和讨论,都已经越来越少。

●洞鉴现实:索翁的这部巨著,其中文版从翻译到全出版,历经二十年光阴。其现实主义的笔触一脉相承俄国文学巨匠们的传统,那种激烈的批判现实的见识、勇气和果敢,以及展露出的对二十世纪俄罗斯历史的深度透视,令人叹为观止,当下绝大多数作家,恐怕无法望其项背。为此,诚挚推荐这套中文最全版本《红轮》(全三卷、16册版),好书难得,值得珍藏。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独家绝版书(还可在规格中一并选购“俄罗斯文学作品集”)



-END-


最近微信公众号改版了
为了您更容易看到推送的文章
也更好地为您提供服务
请您将此号设置成星标




它曾被视为“精神污染”,冒犯了很多人

世界面临的考验、人类的愚蠢和疯狂一如既往

一场声势浩大的永别,让我泪流满面!(无删版)

世界面临的考验、人类的愚蠢和疯狂一如既往

49年以来最真实、最深刻的影像:人的神态反映了时代的好坏

王小波:但愿新的一年里,我们能远离一切古怪的事

许小年:认知能力丧失的征兆已经开始出现

周有光:要从世界来看中国,不要从中国看世界(深度好文)

王朔:这个人,我极其仰慕,若下令全民追星,我就追他!

再多的康熙,也无法让民众走出愚昧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不撒谎,不原谅:历史在他的面前屈服

先知书店 曹教授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