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6月3日 上午 6:52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陈丹青:人民的胜利

点蓝字关注不失联 曹教授 2024-03-04

1945年,日本投降。有位中国画家画了一幅画,叫作《爸爸永不回来了》,画中的小姑娘双膝跪倒,仰望青天,意思很清楚:她的父亲在抗战中死掉了。
蒋兆和,《爸爸永不回来了》,1945年
当年,全国上下一片狂欢,太多主题可以画——直到今天,国家组织的大型历史画还在画抗战,画家们早已学了西洋人的套路,画杀戮,画战场,画尸体,画胜利——可是大家想想看,这位抗战的亲历者偏偏选择画一位失去父亲的女孩。为什么呢?因为复仇也好,胜利也罢,战后顶顶真实的事情,是无数家庭破碎了。

这幅画不是出于国家主义与民族意识,而是秉承人的立场,直白地说,就是同情心。国家、民族,是现代中国主旋律,同情、恻隐,不是首要的美德。
这位画家名叫蒋兆和,中央美院老教授,1986年逝世。20世纪,我以为,他是中国最伟大的人道主义画家,也是最杰出的人物画家。他一生中最最重要的巨作,是画于战争期间的《流民图》,这幅画,几乎被历史忘记,甚至被政权销毁。他的所谓政治名誉直到80年代才恢复。1993年,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蒋兆和作品全集》,首次收入《爸爸永不回来了》,并于隔年举办了纪念蒋先生90周年诞辰的大展;2014年秋天,国家博物馆为纪念蒋兆和先生110周年诞辰,也举办画展,展出了幸存的《流民图》,不知道有几个八〇后、九〇后青年去看过。

据我所知,如今大部分青年不喜欢悲惨痛苦的故事。2012年冯小刚拍了《一九四二》,电影里全是蚁民、灾民、饥民、流民,成片成片死掉,像狗一样,正所谓“野有饿殍”。结果,票房很惨,冯小刚为此梗着脖子,心里很受伤。我问不少八〇后青年为什么不去看,他们坦然说,我不想看。孩子们可能是对的。绝大部分八〇后的父亲没有死于战争,出于别的理由,别的记忆,他们的爹妈恐怕也不愿提起悲惨和痛苦——我们伟大的传统是千里江山,不是死亡。
蒋兆和,《卖子图》,1939年
蒋兆和先生一辈子没画过壮丽的河山,只喜欢画人,而且心慈手软,专门画受苦的可怜人。他自己,就很可怜,从小丧父,十几岁从四川出来混,饱受沧桑,和徐悲鸿先生幼年少年的经历很相似,所以徐先生曾经提携扶助蒋兆和。徐先生自己的艺术主张,就是四个字:悲天悯人。

世上有的是可怜人,过去很多,现在也很多。你要可怜人老去想可怜事,也是可怜的事。可是法国人孟德斯鸠说过一句话:“人在苦难中更像一个人。”诸位同意吗?以我的记忆,历史上伟大的作品很少很少描绘幸福,很多很多描绘苦难。而描绘幸福的图画,你看着,不那么容易也感到幸福,看着描绘苦痛的画面,如果那画面足够真挚,即便你从未领教那苦痛,你也会被感动。
这是为什么呢?

牛犊给豹子吃掉,绵羊给恶狼叼走,牛羊不会写个短篇,画幅画,把伤痛留下来,反反复复说,年年月月看,世上万物,只有人类干这种事。可是畜生的感情,和人一样的,死了同伴,有时会绝食而亡,畜生没有语言,只能闷死,人类呢,不但晓得记取伤痛,还有想象灾难、诉说灾难的天分——蒋先生没有亲人被鬼子杀掉,那位画中的女孩呢,并没有丧父,她是蒋先生的侄女,被画家选中做了那幅画的模特。抗战爆发时,蒋先生并不是流民,还有个画室,还能画画,可是蒋先生亲眼看见“九一八”事变的流民,“八一三”淞沪战争的流民,北京陷落后的流民……他心里不安,非要画《流民图》。
蒋兆和,《流民图》 ,1943年
我仔细想想,中国学西洋人悲壮惨烈的历史画,不到一百年历史,要和文艺复兴到19世纪的欧洲宗教画历史画比,那是休想。但在可数的几十幅著名中国历史画中,以我偏见,包括徐悲鸿先生的《徯我后》和《田横五百士》,都没法子和蒋先生的《流民图》比较,这幅画,是唯一可以平视西欧经典的中国绘画。当然,这是我的偏见,没有意思要别人同意的。

以下是我对这幅画的描述:
《流民图》所描绘的绝望、悲剧性、死亡感,如《圣经》的片断,直追中世纪晚期及文艺复兴初期的宗教壁画;逾百位画面人物的组合纠结而能各在其位、各呈其态,便在欧陆,亦属一流;画中每一人物的面相、种姓、神态、气质,高度准确——不是“准确”,而是“如其所是”——堪与委拉斯开兹的《侏儒》系列、伦勃朗的自画像相媲美;而《流民图》的道德力量、心理深度、历史分量,与列宾、苏里科夫、珂勒惠支,同属一支;整幅长卷深沉而从容的叙述,令我想起托尔斯泰的《复活》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被侮辱被损害的人;论及一位艺术家在沦陷期间所能做出的强悍回应,《流民图》超过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而《流民图》成稿期间的政治语境,远较《格尔尼卡》危险而艰难。

《流民图》能给外国人看到,只有一次机会:1957年送去苏联展出。苏联画家看了,在画前鼓掌致敬,称蒋兆和先生是“中国的伦勃朗”。这个譬喻,说对一半。伦勃朗生于巴洛克盛期,在他的本邦与邻国,群星灿烂;而1943年前后,中国现代美术尚在牙牙学语,竟有《流民图》画出来,独在众人之上,简直是奇迹。
1943年,《流民图》画成,易名为《群像图》,在太庙展出。当时北京是沦陷区,市民涌入观看,大为震撼,但是当天,画展就被日本宪兵命令关闭。1944年,此画在上海沦陷区展出两周,反响强烈,报章刊物有报道,也有评论。日本方面随即干涉,借故取走,《流民图》从此下落不明。创作这幅大画之前,蒋先生曾与北京一位汉奸官员相识,后者鼓励他画《流民图》,甚至允诺赞助,未曾兑现,这位官员就死了。前后细故,我无法详述,但因为这一层关系,日后,蒋先生长期被视为有历史问题的人。
1953年,《流民图》神奇地被找到了,回到蒋兆和手里,但整个长卷已经残缺不全。1957年,《流民图》赴苏联展览。1959年,中国革命博物馆借取《流民图》展览,康生指此画“调子太低”,未能展示。“文革”中,《流民图》被定性为“反共卖国的大毒草”,险些销毁。“文革”后,这幅残破的画在仓库角落被发现,我初次见到真迹,就在人民美术出版社的昏暗走廊。1979年,中央美术学院做出结论报请文化部党组批准,始获评定,称其为“现实主义的爱国主义作品”。

这时,距《流民图》诞生已过去36年,期间,蒋先生备受煎熬,心力交瘁。暮年,他将这幅画捐献政府,现在,《流民图》是中国美术馆的收藏。
从“反G卖国的大毒草”到“现实主义的爱国主义作品”——还须报批,还须乞获恩准而定性——大家想想看,一个受难的民族,一个战胜国,就是这样对待《流民图》。这幅问世于沦陷时代的创作,敌国如何憎惧,不去说了,胜利后,《流民图》在本国还是遭到憎恶,权力的意志,让这幅画辗转于高层的毒语、封尘的库房。当初,《流民图》中的流民就像鬼魂,进入蒋先生这幅画,结果这幅画也像鬼魂一样,在胜利后的岁月,背负罪名,差点被销毁。
这才是真的灾难,而且是难以战胜的灾难。我们牢记对日的仇恨,但我们记得《流民图》吗?记得画中的流民吗?我很想知道,至少,今天全国各大学的千千万万爱国大学生,有几个人知道这幅画?又有几人知道蒋先生?
我在美院读书时,蒋先生健在。我从小就爱看这幅画,敬佩蒋先生,很惭愧,直到读了有关他的传记,才知道他是被组织上长期视为有历史问题的人,直到今天,还有上一代画家认定他是汉奸。
什么叫作历史问题?我看,是我们的历史,大有问题。

现在来看看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这幅巨作的诞生,同样为了同胞的受难,同样画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它也一度离开毕加索,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珍藏。佛朗哥政权倒台后,西班牙政府与国王一再交涉,要美国归还此画。1980年,美国特意在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盛大的毕加索回顾展——顺便一说,那年,我们的陈逸飞同志刚到纽约,看到毕加索大展门口排长队,就说:“我从中国来。”当时很少有大陆画家去美国,门卫立刻放他进去了——那次大展结束后,《格尔尼卡》荣归西班牙,犹如国器,被隆重挂在单独的展厅,有一阵,政府甚至安排士兵,守卫这幅画。

是的,毕加索名气太盛,知道吗,毕加索还是光荣的共产党员——蒋先生哪里能和毕加索比?他是个有历史问题的人。可是这两幅关于战争灾难的画,我更爱《流民图》,并不因为我是中国人,而是,这幅画的血泪,这幅画的真挚,这幅画的力量,我以为,胜过《格尔尼卡》。
请诸位看看蒋兆和先生的照片,一脸的慈悲、老实,一脸的苦难、郁结。抗战胜利后,他在自己的祖国当了几十年精神的流民,后半辈子一直低着头过日子。原因无他,就因为他画了《流民图》。
晚年蒋兆和
以上选自陈丹青《局部》。《局部》没有学院派的正襟危坐、没有庸俗解读的轻佻逢迎,陈丹青老师性格上的“不装”“不说教”,都恳切地和盘托出。哪怕是像“惊呆了”“像个傻子”“眼泪下来了”这样的随性闲谈,都恰到好处地够真、够深,散发出别开生面的奇妙魅力。难怪有读者说:看这本书全程鸡皮疙瘩,陈丹青老师的娓娓道来具有强大的力量。
在《局部》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活出真我的陈丹青,他仍旧是一副老派文人范儿,面对人类文明留下的辉煌艺术遗产,抛弃艺术史正统、流行的定势和结论,用与众不同的个人观念和审美重新解读,别开生面,引人入胜。
即使是艺术史上被说烂了的名胜、名著,跟随他的目光、语言与审美,我们也能看到与正统艺术史截然不同的局部艺术。不懂艺术的能看懂,对艺术不感兴趣的会感兴趣,有艺术审美的也有了审美新视角。
他不仅仅谈画,他也讲政治对艺术的戕害。他讲蒋兆和“人在苦难中更像一个人”。蒋兆和为自己的祖国画了《流民图》,当了几十年精神流民,后半辈子一直低着头过日子。评论家李静写到,“我坐在笑语声喧里痛哭,冲动地写了一条短信:为知道并记住了蒋先生,永远感激你。
在主流绘画史中,蒋兆和先生这样有“历史问题”的人,大概永远不会入选。而陈丹青却在《局部》中,为这些被命运戏弄、被时代浪潮打翻在地的天才画家,留下了高贵的笔墨。
史航:丹青这本书,就是从局部下手,挖着少有人挖的墙脚,我从中收获了太多的次要信息,而次要信息的获得,就是审美的主动,就是一种解放。
陈丹青:几乎每一个不是艺术圈的人都会说,“我是门外汉”,我其实蛮沮丧的。艺术被打扮成高不可测的门墙,什么东西都称为“专业”,什么人都称为“专家”。所以我才会做《局部》,而且用这样一种方式做。
看完《局部》,我们才会明白,“陈丹青何以是陈丹青”,更能懂得梁文道的那句话:“人人都喜欢陈丹青”。
为此,诚挚推荐陈丹青《局部》(3卷),收藏本书至少有以下2个理由:
独特的阅读体验读书与影像不同,尤其是艺术书,真正读这本书的时候,想象力被充分打开——这套书既是随笔,又是艺术画册。一会跟着文字游览全世界的艺术长廊,一时又穿越时空,回到历史现场,直面灵感与思想碰撞的艺术瞬间。摆脱了传统的美术史框架,没有术语和理论,没有教条、远离陈词滥调,跟随陈丹青的艺术直觉,把程式化的教科书里学不到的审美补回来。
◎高级工艺,再现博物馆级质感:采用超感艺术纸印刷,高级涂布纸,区别于普通铜版纸,更贴近原作质感,更贴近画作原色,充满东方雅韵,将《局部》作为一本书,郑重交付读者。
◎珍稀签章版本,最佳的馈赠礼物:要了解任何一个艺术家,除了他的作品,他的生平,还需要了解他对艺术的见解,三者结合起来才最有意义。为了更好的阅读体验,特为书友搜集了陈丹青老师《局部》的签章版本,数量非常有限。因此这套书不仅是了解艺术、读懂艺术的佳品,更是可以赠送给喜爱艺术与追求生活品质的亲友的礼品。
在这套书中,可以看到陈丹青的创作心得。陈丹青曾说:“美术馆是我的大学,我至今尚未毕业”。而他的这部《局部》,也称得上是一座家中必不可少的“纸上美术馆”。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多次断货,所剩无几):


-END-


最近微信公众号改版了
为了您更容易看到推送的文章
也更好地为您提供服务
请您将此号设置成星标




陈文茜:多么痛的历史领悟——向100岁的齐邦媛老师致敬

周其仁:停止改革,我们将面临三大麻烦

今天,怀念邓小平

认识更真实的中国,从1966写到1982(基本无删节)

张宏杰:刘邦的胜利,宣告了中国人精神上的第一次劣化

任正非力荐:提升宏观战略思维的三本必读书

弗里德曼:一个日渐强大的政府,迟早会毁掉人类自由与繁荣

阅读的五个层次

让人欲罢不能的神作,豆瓣9.3(无删版)

美国底层为何不去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陈丹青:人民的胜利

点蓝字关注不失联 曹教授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