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4年6月2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她的故事惊得我目瞪口呆,然而她像是在讲别人的故事

点蓝字关注不失联 曹教授 2024-05-27



没有哪一种体验是不可以磨灭的,没有哪一种经历是不可以逾越的,它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境遇的变化而改变,并修改着所谓客观的记忆,你会随时为自己的变化而找出合理的解释,原谅自己纵容自己以至浑然不觉。



▌难以言述的老黄
  
老黄当时也就不到四十岁。说起来我们曾经还是邻居,她的女儿是我的校友或学长。

她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画家,据说1949年前他的漫画在某市还有点名气,母亲也出身于书香门第,但是——我简直难以说出口——她的女儿的父亲同时也是她自己的父亲,或者说,她女儿既是父亲的女儿又是父亲的孙女。而这一乱伦悲剧的始作俑者不是别人,正是她的母亲。

她母亲爱上了她的叔叔,为了使丈夫能容忍这一关系,母亲设下了圈套,让丈夫与十五岁的女儿同床共枕,然后亲手带大了由丈夫和女儿生下的孩子。

文革初,上中学的女儿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后精神彻底崩溃,成了一个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精神病人。

天啊!按我当年的阅历,她的故事惊得我目瞪口呆,然而她的语气很平淡,像是在讲别人的故事。说到她坐牢的理由也简单得让人不能相信:教邻居的孩子们学唱苏联歌曲,罪行是教唆犯。

1978年,徐晓在颐和园



▌与四个杀人犯同监
 
我先后换过三个号,曾经与四个杀人犯同监,不知是不是巧合,她们一律都是三十多岁的农村妇女,像是商量好了似的一律都杀死了自己的公公。

那是我进去后第二个年头的冬天,号里来了一个瘦高个儿的农村妇女,她把毒药拌在豆腐渣里毒死了因为财产纠纷而结了怨的公公,而且她成功地让村里所有人相信了公公属于正常死亡。

她万万没有想到,在尸体下葬三个月后,一个远房亲戚要求开棺验尸,她再没有能力阻止。

一个号一般住三个人,偶尔也会住四个,这种时候我们都会心烦,好像睡觉太挤带来的烦恼远远超出了坐牢本身的烦恼。那天正是四个人挤着,刚好够铺下四条被子,我的位置靠墙,新来的杀人犯紧挨我睡。

半夜牢门突然哗啦啦地开了,睡眼惺忪地转过脸,发现杀人犯正用一条红布腰带勒紧了自己的脖子,满脸憋得通红,她的眼睛长得本来就凸,这下更显得像是要暴出来。


队长走进来用剪子把裤带剪断,然后就把她带走了。我们三人被吓得不敢再睡,为人能不能自己把自己勒死而争论不休。

自杀在狱中是要受惩罚的,她回来时戴上了背铐,我们看着她爬上床铺然后用脚一点一点把被子勾起来再用牙齿咬着盖在身上。队长一直站在旁边看着,我们谁也不敢帮她一个手指头。

从那天起大家都不得安生了,她白天黑夜地嚷疼,然后喊队长再被队长训,我们虽然烦她,但看着她提不上裤子吃不上饭还是得帮她。说来也奇,她的胳膊长,弄来弄去的从屁股下面钻到了前边,背铐成了前铐。

到了打饭、放茅、放风的时候,她从下面一钻又成了背铐,队长一点看不出来。更离奇的是,这样一来二去的,铐子不知怎么竟然坏了,全然成了摆设。

就这样像捉迷藏似的过了一个多月才被发现。很快她就走了,不会是释放,很可能是去服刑,但她带铐子的故事成了狱中的黑色幽默,应该说是一个荒诞派作品的好题材。



▌拒不认罪的中学生

过了没多久,监狱里通过广播开了一个宽严大会,宣布了几个因为认罪态度好当场释放和因为拒不认罪而从重判处的典型。

会开到一半,筒道里就传来大喊大叫的声音,老人告诉我,叫喊的是一个中学生,会上宣布认罪态度好当场释放的是她的母亲,她骂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母亲,她骂母亲是叛徒,骂她不得好死。

接着传来开牢门的声音,她被强行拖了出去。我们都竖起耳朵听着她回来的动静,直到熄灯的铃声响了她仍然没有回来。

深夜,哗啦哗啦的脚镣声把我惊醒,我相信,在这样静的夜里,每一个人都被那声音惊醒了,但是整座牢房静得没有一点声息,除了那刺耳的脚镣声,哗啦哗啦地由远而近,在我隔壁对面的房门口停止,然后是队长的开门声,她走进去了。一个女中学生,然而,她拖着脚镣走进了牢房。肯定还有手铐,背铐。

牢门关上了。牢房还是那么静,静得没有一点声息。我相信,那天晚上,牢房里每一个生命都像我一样,屏住呼吸睁着不眠的眼睛。

这是我第一次那么逼真地感受到脚镣这种刑具的存在,而且它戴在一个女孩子的脚腕上。你尽可以想象,她以怎样的激情,激怒了试图让她像她母亲那样就范的干警;你也尽可以想象,她以怎样的执着守卫着她那也许是幼稚的信念。

但是,你很难想象,一个年龄还没到可以成为公民的小姑娘,怎么会来到这座监狱,来到这间牢房,并且亲耳听到母亲对女儿的背叛——没有母亲的影响,她也许不会走上这条不知是通往天堂还是通往地狱的道路吧?


以上节选自徐晓《半生为人》。书里记录的好些人和事,令人印象深刻,小编不敢过多展示。如果你想知道真实的中国七八十年代,可以读读这本徐晓老师代表作《半生为人》。

高尔泰读罢此书感慨万端:

“没有凄厉的绝叫,没有剧烈的抗议,没有深长的悲叹。万千心事,凝成了这么一本,如此忧伤又如此美丽的意义之书。如同天问,如同长歌当哭。”

“在那个强迫信仰的时代,不信仰就是犯罪,何况怀疑!她因此祸从口出,可谓性格就是命运。”

刘瑜说,此书是徐晓表达她对青春漫长的告别,那不仅仅是一个人,甚至是一代人的青春:

“宴席已经散尽,残羹冷炙旁,作为最后一个离席的人,徐晓独自守护着那个时代最后的、熄灭着的光。……到今天,徐晓的命运依然坎坷,依然遭遇各种无妄之灾,但她依然敏感、强大,仿佛这两种品质对她来说是同一回事。”

 
徐晓老师真不愧是散文大家,她知道怎样写得真实,写得动人,甚至写得日常。
 
时间是1970年代末叶,残酷荒谬压抑匮乏还在继续;

地点是北京;

人物是作者徐晓、以及难友兄长,包括被病痛折磨的史铁生、自认是在写“失败者之书”的北岛、永远不会也不愿拿他的艺术换金钱的高尔泰等等;

故事是蒙冤入狱、和诗饮酒、恋爱、争吵、患病、死亡、别离……

如果一个人想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就不应该忘记先辈所经受的苦难。这本书,是对失忆的抗拒。
 
《半生为人》首版于2005年,一问世就被评为当年《南方周末》《亚洲周刊》十大好书之首,一举拿下了当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散文家奖,颁奖词写道:

“她的写作,来自命运的私语、人心的呢喃、灵魂的召唤……作为一种个人史的表达,关乎的却是整整一代人的往事。她所描写的那些庄严的人生,不求活得最好,只求活得更多……”
 
何怀宏:徐晓的《半生为人》告诉我们,作为一个人,在病痛和失败中如何保有尊严地活着;在贫困和寂寞中如何富有滋味和情谊地活着;在物质欲望的热浪中如何淡泊地活着;以及在平凡的日子里如何富有理想和激情地活着。我们再也不容易见到这样的人了。但也许正是因此,我愿意推荐这样一本书。
 
高尔泰:陀思妥耶夫斯基说,他只怕配不上所受的困难,徐晓可以免于这种恐惧了,因为她已经有了这么一本,永远的《半生为人》。

本书绝版了很长时间。很多书友都找过,网上二手书最高溢价到300多元。书友说,“每觉得有什么难捱的时候,我会读上一会儿《半生为人》。于是真的便会被那种温暖、坚毅、平和的氛围所裹挟,哪怕片刻。”


先知书店有幸和出版社联合复活本书,又有幸,徐晓老师愿为其亲笔签名。签名版数量不多,所剩无几,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END-


最近微信公众号改版了
为了您更容易看到推送的文章
也更好地为您提供服务
请您将此号设置成星标




揭破伪史,还琦善、林则徐等人真面目

易中天:劝君莫谈陈寅恪

蒋介石的一生,为什么充满矛盾和纠结?

一个敢讲真话的人,一本敢讲真话的书

与高华并称“南高北杨”的杨奎松,揭开了哪些历史真相?

现实的温情或残酷,都是政治塑造的

清华教授:今天,中国人最应该读的一本书!

从晚清到共和国,时代变动大潮中,没有属于个人的避风港

他一点一滴地把“历史上最大的骗局”给我们解开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