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评论】稳字当头开新局 奋楫扬帆向未来

航运评论 2024-01-09

航运评论

HangYunPingLun

“过去一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越是困难越要坚定信心、越要真抓实干。”

“中国经济一定能顶住下行压力,必将行稳致远。”

……

3月5日上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开幕,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金句”频出、令人振奋。

报告回顾了过去一年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艰辛历程,部署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上新一年的目标任务,通篇洋溢着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底气与信心,在交通运输行业代表委员中引起强烈共鸣。


全国政协委员、交通运输部原安全总监成平:政策取向和预期目标令人鼓舞


听了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可谓是取得了殊为不易的成绩,对于2022年,我们的任务还是非常艰巨的。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政策取向和预期目标方面,令人鼓舞,并且非常有温度。报告非常关注民生,其中很多政策措施都是向基层和民生倾斜的。

最令我触动的是,李克强总理说到政府要过紧日子。这几年政府一直在过紧日子,今年依然提政府过紧日子,目的就是让老百姓过好日子。报告中谈到一定要把宝贵的资金用在发展紧要处、民生急需上,令人感觉非常温暖。

今年我的提案是关于适老化问题,报告中也多处提及。除了适老化,报告中还有多处涉及养老服务、应对老龄化等等,还有就业问题,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期望和需求,我觉得这些政策都是实实在在的。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厅长、省铁路办主任陆永泉:不负重托 争当先锋 加速推进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建设


政府工作报告虽然篇幅不长,但内容丰富、重点突出。我有三点感受:一是体现了系统性,围绕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详细部署了今年各项工作;二是体现了针对性,针对疫情防控形势下的发展实际,科学合理设定各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三是体现了政策的延续性,积极的财政政策提升效能,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就业优先政策提质加力,促进了政策的延续有效。作为来自交通运输行业的代表,听了政府工作报告之后,我倍感振奋,也深感责任重大。

在部署2022年工作任务时,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到交通运输工作,特别是强调要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建设重点水利工程、综合立体交通网、重要能源基地和设施。我们既备受鼓舞,又感到重任在肩。结合江苏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今年省两会等要求,我们将在继续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加快交通强国试点和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建设,重点从以下4个方面落实好政府工作报告对交通运输工作的部署。一是全面发挥“稳投资、稳增长”压舱石作用,更大力度落实扩大内需战略,确保完成投资1809亿元。开工建设北沿江高铁、盐泰锡常宜铁路、通苏嘉甬铁路、沪苏通铁路二期、连云港港40万吨矿石码头改扩建工程等工程,建成高淳至宣城高速公路江苏段等项目,新改建农村公路1500公里;建成投运南京禄口国际机场T1航站楼南指廊工程,推进苏州规划建设民用运输机场。二是系统推进物流提质降本增效,更高水平支撑构建现代流通体系。推进国际海运发展,增强国际航空货运能力,全年中欧班列开行量继续保持在1900列以上;打造精品多式联运线路,新增10条以上稳定运行示范线路。加快推进铁路专支线建设;打造“苏式农村物流服务品牌”,实现农村物流达标县覆盖率达到60%。三是全面提升交通运输智慧绿色水平,进一步加快发展智慧交通和智慧物流,推动交通运输领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让交通更加环保、出行更加低碳。四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更高质量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深化城乡公交发展,新辟省际毗邻公交6条,省内毗邻公交19条;夯实行业安全发展基础,全年道路运输事故起数、死亡人数保持下降态势;加快推进信用交通、法治交通与行业治理的深度融合,推动交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再上新台阶。

我们将坚决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加速推进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努力当好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的开路先锋,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福建省委会常委、厦门海事法院院长夏先鹏: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更加重视海湾生态治理


政府工作报告基调上“稳”、措施上“实”、为民上“暖”,是一份提振信心、为民务实、催人奋进的好报告!报告在稳增长、助企业等领域不仅有实招,还大力出新招,不仅善于制定政策科学决策,还乐于听取意见广开言路,让我充分地感受到,政府工作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

我注意到,报告提出加大重要河湖、海湾污染整治力度,更加重视海湾的生态治理,我认为很必要、很迫切。海湾污染治理,是涉及发展理念、政策措施、执法司法、科技研发、教育引导等多领域的系统性工作,期盼中央出台具体方案。我也要找准方向积极参政履职,立足岗位贡献海事司法力量,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船级社理事会副理事长、河北远洋集团董事长高彦明:保障海上通道安全意义重大


政府工作报告站位高远、内涵丰富,总结成绩全面客观、实事求是,谋划部署今年工作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报告亮点很多,是一个统一思想、凝聚人心、提振信心、开拓创新、催人奋进的好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到“安全生产”“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我国货物海运出口量和原油、天然气、铁矿石等物资进口量不断增加。海上通道的运输和环境安全牵动着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我国对外贸易和能源进口的命脉,是我国战略利益之所在。

然而,从我国海运运输规模和自身实力看,中国维护海上通道安全的能力与海洋强国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随着海盗、恐怖主义和生态环境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因素也对海上通道安全形成威胁与挑战。为了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保护海外利益的需要,我们要高度重视保障海上通道安全能力建设。

要继续加强海上通道安全保障基地布局和建设。在企业“走出去”战略背景下,依托企业全球布局的港口资源,逐步建立海外安全保障基地,以满足海上通道安全、海上搜救、反恐、反海盗等保障需要;积极提升海上救援能力,重视对大型船舶的海上应急救援能力建设。随着船舶大型化,海上运输的集装箱船、油船、散货船的吨位不断增大,船舶结构、设施、功能日益复杂化,这些大型船舶一旦发生险情事故,处置救援难度大,风险高,处置不当很可能会堵塞航道、污染环境,因此要积极推动船舶远程识别与跟踪系统,提高对船舶的跟踪、识别、监控能力,逐步实现全球海上船舶监控,为海上船舶和通道安全提供保障。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船舶集团公司首席专家、七一九研究所党委委员张锦岚:为创新“松绑” 为科研人员赋能


听了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我觉得特别贴近民生,作为人大代表,我也感到非常振奋。过去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诸多风险挑战,我们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GDP增长8.1%的喜人成绩,殊为不易,充满希望。在部署2022年重点工作时,报告提到了完善减负纾困等政策,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将减税与退税并举,精准度更高,符合我国既要做好疫情防控又要加快恢复生产的社会实际,将释放多重政策红利。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我从这份报告中看到了党中央对科研发展的重视和对科研工作者的殷切关怀,也感受到了对创新发展的大力支持。报告提到,2021年我国加强国家实验室建设,推进重大科技项目实施,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扩大了科研自主权。这一桩桩一件件我都深有体会。此外,基础研究十年规划、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都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将给基础研究工作注入强大动力。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摇篮,是未来的国家竞争力,必须用“十年磨一剑”的精神踏踏实实去做,这些举措有利于鼓励科研人员潜心钻研,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此外,报告继续提出“改进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管理方式”,这是我一直关注的问题。党的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时刻关心科研人员的工作环境,多次在不同重要场合对科研人员松绑减负提出要求,这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都作出相关部署安排。2021年8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从7方面提出25条举措,旨在为创新“松绑”,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经费管理自主权。

《意见》出台后,广大科研人员备受鼓舞、倍感振奋,也希望政策尽快落实到位并制定实施细则。结合长期从事的军品船舶研发制作工作,我今年带来了相关建议。目前《意见》中未明确规定适用的科研项目范围,而军品科研项目技术要求高、研制周期紧、涉及渠道多,“松绑”减负需求更加迫切,建议加快制定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实施细则,“松绑”减负适用军品科研项目,进一步简化预算编制程序,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经费使用自主权,为提高科技自立自强水平破除体制机制束缚。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徐珏慧:持续提升枢纽港韧性 保障物流供应链稳定


“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总基调贯穿政府工作报告全文,一个“稳”字出现了70多次。稳外贸、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是“六稳”“六保”的重要范畴。作为来自港航业的代表,我也特别关注到报告指出进出口要保稳提质,要加强铁路、公路、航空、海运、港口等运输保障,要深化通关便利化改革,要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疫情影响下,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面临巨大挑战,尤其是美国西部港口滞港问题严重并出现蔓延趋势,最终导致全球供应链危机。美西滞港问题原因有很多,除了疫情导致的劳动力短缺,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港口整体集疏运体系应急能力不足,面对峰值需求无法尽快处理并回到常态,体现出“韧性”不足,导致联运周转不及时,从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运力黑洞。相反,中国港口的韧性为世界物流供应链的稳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如上海港作为世界级集装箱枢纽港口,2021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4700万标准箱,连续12年位居全球第一,值得我们欣慰和自豪。

但展望未来,持续增长的集装箱吞吐量、较高的国际中转箱量年增速,以及有待优化的集疏运结构,都对上海港的岸线通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枢纽港的韧性将面临较大的挑战。如何持续提升枢纽港韧性,确保物流供应链稳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要从软硬件两方面着手,系统性、前瞻性地考虑解决方案。硬件方面,要持续升级港口综合物流集疏运体系,实现枢纽港口功能不断向经济腹地的延伸。软件方面,要依托管理协同和数字赋能,全面提升综合物流效率。

对此,我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加快推进内河出海通道建设,突破关键瓶颈,加快研究建设更具社会综合经济效益的长三角河海直达出海通道。二是加强管理协同,持续提升长三角通关一体化,将港区功能向长三角腹地延伸,比如在长三角区域建立ICT海关监管场所,推动海关全业务领域一体化,通过关港合作,打造“宜水则水、宜铁则铁、宜公则公”的长三角高效联运新体系。三是建立标准和规范,打造健康有序的港航数字生态圈,全面提升综合物流效率和便利化水平,助力提升港口韧性和供应链稳定。

2022年,新冠肺炎疫情还在持续,美西港口还在拥堵,俄乌冲突又带来新的不确定性,集装箱船舶运力周转效率难以提升,物流供应链瓶颈难以破解。中国港口要继续为国内外供应链稳定作出贡献,压力还很大。枢纽港的韧性需要各方一起合力锻造,不断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不断提升综合物流效率是我们共同的目标。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嘉陵江航道管理处北碚航道站站长王小万:为重庆构建综合立体交通网贡献水运力量


“过去一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过去一年,中国面临着疫情的不断冲击和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等诸多挑战,但政府工作报告中这段开宗明义的讲话让我感到提气又暖心,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制度的优越性。身在其中,我与有荣焉!

“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十四五’规划,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建设重点水利工程、综合立体交通网、重要能源基地和设施。”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句话也让我深有感触。

《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定位为全国交通四极之一,明确重庆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中又将重庆定位为西部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国际门户枢纽。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建设综合立体交通网,这无疑给重庆交通高质量发展提振了信心,鼓足了干劲。

重庆水运是重庆市交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一年,重庆全年完成水运投资31.43亿元,货运量、货运周转量、港口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客运量等水运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恢复性增长,全市水运发展稳中加固、稳中向好的局面得到进一步巩固。

今年,重庆水运也将全力服务重庆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进一步发挥水运连接内外、低碳绿色等比较优势,强化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重要骨架、重要通道和重要枢纽作用,围绕航道、港口、船舶等航运要素,紧扣运输、环保、安全、服务等各项工作,加快构建干支航道更通畅、港口功能更完善、船舶结构更合理、运输组织更高效、生态环保更优先、安全保障更有力、航运服务更便捷的综合水运体系,全力争取实现水运“通江达海、联通全球”。

作为重庆水运行业的一名基层工作者,我也将立足岗位,发挥所长,全力维护好嘉陵江航道的安全、畅通,为重庆在建设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中贡献水运力量。


本文采自 中国水运网本文头图来源:航运评论“航运光影摄影大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凡本平台注明“本文采自:XXX”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只为更广泛的传递航运市场相关信息,并不构成任何导向及应用建议。本平台是一个提供航运咨询、市场报告、免费论坛讲座和深度好文分析等的非盈利平台,平台上部分文章为转载,但绝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我们已经尽可能的对作者和来源进行了通告,但是能力有限或疏忽,造成漏登,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平台联系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往期阅读

【评论】俄乌冲突升级,海运业影响几何?

【新闻】宁波力争2022年完成集装箱海铁联运140万标箱

【评论】汽车运输船市场:航运市场上的又一道光

【新闻】坚持绿色智慧高效发展 辽宁积极建设世界一流港口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