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博士论文简介】宋代货币比价研究

作者:李金闯



        两宋在我国货币史尤其纸币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整体上看,宋代货币种类繁杂、制度多变。

        北宋主要使用铜钱,四川等地区使用铁钱,铁钱催生了交子,之后铁钱和交子并行使用;出于多种原因,陕西等西北地区也逐渐使用铁钱,之后又有加锡钱,这类低值钱币不断贬值。北宋铸造不同种类的大钱,大钱和小钱之间的比价多次调整。北宋曾经尝试扩大交子的使用范围,徽宗朝把交子更名为钱引,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钱引流通不畅,迅速贬值,进而拖垮了四川交子系统,最后不得不收缩使用范围,退回到四川地区。

        南宋大量使用纸币,形成铸币和纸币并行的货币体系。铜钱铸造成本上升,即便铸造折二钱,币面值也低于成本价。由于军事和财政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南宋形成了多个货币区,流通不同纸币,使用不一样的铸币。四川地区延续使用钱引和铁钱,出现了关外银会子和小铁钱会子等纸币;长江以南使用铜钱和东南会子,长江以北淮河以南地区使用铁钱,其中两淮地区使用铁钱和淮交,京湖地区使用铜钱和湖北会子。各种纸币与其对应铸币之间的兑换价格不断变化,纸币总体上呈现贬值趋势。出于财政需要,政府设法称提纸币,努力提高兑换价格。南宋后期因为会子贬值严重,不得不废止会子使用现钱关子,但是现钱关子也没有避免迅速贬值的命运。南宋时期铜钱和铁钱之间呈现铁钱贬值的趋势。

        不同货币之间的比价,既有官定比价也有市场比价。官定比价会根据财政需要、政治经济形势变化等因素进行调整,带有强制性,在财政收支以及政府主导的经济活动中被执行,有时被市场接受,有时则不被市场接受。官价也会随着市价做出调整,官价和市价之间互相影响,联系密切。调整货币比价对财政收支有重要影响,政府铸造大钱、铁钱以及发行纸币,强制规定大钱拥有更高币值等举措都有增加财政收入的考虑。货币比价变动影响到宋代经济社会运行的诸多方面。

        论文试图构建相对完整的宋代货币比价序列,尝试用同一价值尺度去衡量铜钱、铁钱、纸币以及具有部分货币职能的金、银、绢帛等,并从以下方面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一是两宋铜钱和铁钱的比价变动,即在梳理两宋铜钱和铁钱铸造品种类别、各类钱币铸造料例变化的基础上,汇总梳理铸币之间的比价变动。二是两宋各类纸币的价值变动,包括交子和钱引与铁钱的比价关系,东南会子、湖北会子、两淮交子及其他几种纸币的币值变动情况,并构建了相对完整的纸币价值序列,呈现其价值变动态势。三是两宋金、银、绢帛和度牒的价格变动趋势,它们在宋代虽然不属于货币范畴,但在某些特定场景中发挥着货币的某些功能,文中汇总梳理了金银价格的长时段变动、以绢定赃折价、绢帛市价变动和折帛钱数额变动以及两宋官卖度牒价格变动情况。四是考察了宋代货币运行的几个具体问题,包括北宋徽宗朝推广纸币及其失败的过程,南宋称提官会的地方执行情况以及两宋民间的货币使用习惯等。

        论文强调的是,政府有使用虚值货币的强烈愿望,通过获利解决财政问题,有利于增强财政弹性,大钱和铁钱基本都属于虚值货币。遏制大钱流通的是私铸,两宋政府都不能有效控制,铜铁钱防伪技术不足使其无法脱离由足值货币走向虚值货币,铜铁钱比价也只能从官定比价逐渐趋向基于自身价值量的比价。使用纸币需要构建信用体系,控制纸币的总体数量。两宋使用纸币在货币发展史上是重大制度创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货币供应不足等问题,但在制度设计上还存在诸多缺陷,未能有效控制纸币数量和建立有效的信用体系,最终走向崩溃。两宋时期金银价值和铜钱价值都缓慢上升,这与整体物价水平上涨一致,而用铁钱和纸币标识的金银价格前后波动比较多,主要是由铁钱和纸币自身价值的变动决定的。金银价格有区域差异,金银产地价格较低,南宋时有相当数量的海外白银输入,输入地白银价格也明显低于内地,战争和社会动乱时金银价格高于平时数倍。


本文为博士学位论文简介,20216月于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通过答辩,指导教师为姜锡东教授联系方式:lijinchuang2000@163.com


(博士论文简介投稿请直接发送到我刊编辑部邮箱 jjsbjb@126.com,投稿将在《中国经济史研究》择期刊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