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红色印记丨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全中南最青春、最洋气、最活泼的微信公众号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学林知世夜灯风物群聊热点

“几十年前,一位老人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用深邃的目光注视着这片他深爱的土地。他或许还记得,自己曾经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当年送他的十里长安街,如今已是十里繁荣。这盛世,如您所愿,山河犹在,国泰民安。”


阅兵期间,这张周总理的图,戳中了众多网友的泪点。


五十年的革命生涯,

二十六年的总理任期。

十二岁离乡,从此未曾回乡。

七十八离世,从此千古流芳。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两袖清风严于律己


说的,都是你。


时值周总理诞辰120周年,让我们用老照片重新感悟伟人的一生。



少年


一百二十年前,一个平凡的男婴出生在江苏省的一个小县城,乳名:“大鸾”。

启蒙时,先生为其取字曰:“翔宇”。

十多年后的一个春天,已经长成少年的婴孩上了中学,课堂上,他站起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时年,十二岁。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原籍浙江绍兴。

1912年(十四岁),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读书时的周恩来。



1912年,周恩来在东关模范学校成立两周年时和师生合影。前排中为周恩来。



青年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周恩来



1915年(十五岁)南开求学。

1917年6月,周恩来以优异的成绩从南开学校毕业。周恩来以优良的成绩从南开学校毕业,同时以“国文最佳者”获得特别奖。大家推举周恩来担当总编辑,主持编纂同学录,在同学录中对全班28位同学一一作全面的评介。周恩来在为该同学录所作的序中,感慨“吾侪居校,春秋四易,锻炼切磋,晨昏无间,出入与偕,声气相求之雅,瞬将自奋前途,扬镳分道”,且代言同学心声:“此后天各一方,卓立社会,有所建树,发扬母校精神,齐心一德,不负初志。”



南开读书时的周恩来



周恩来(前排左一)在上生理课



1917年9月,周恩来赴日本求学(后排右一为周恩来)



在法国勤工俭学时的周恩来



五四运动时期的周恩来



1921年春,周恩来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是他和入党介绍人张申府(右一)、刘清扬在柏林万赛湖。左一为赵光宸。



1924年,周恩来奉命从欧洲回国。这是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时的周恩来。



后来的故事


“把我的骨灰撒到江河大地去做肥料,

  这也是为人民服务。

  活着为人民服务,

  死后也要为人民服务。”

——周恩来



1954年,周恩来总理出席日内瓦会议其非凡的领袖风范令在场者折服。



1955年4月,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这是由二十九个亚非国家组织的,没有西方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周恩来在会上大力提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求同存异”方针,促使会议获得圆满成功。



图为万隆会议休息时他为各国朋友签名留念。


联合国前秘书长哈马啥尔德于1955年在北京会见周总理后,说过一句广为流传的话:“与周恩来相比,我们简直就是野蛮人。”

肯尼迪夫人杰奎琳:“全世界我只崇拜一个人,那就是周恩来。”

西哈努克夫人莫尼克公主:“周恩来是我唯一的偶像!”

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对西方记者说:“你们认为我是难以对付的话,那你们就等着与周恩来打交道吧。”


1971年的周总理



文革时期的周总理



1975年1月,周恩来在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抱病作《政府工作报告》。也是最后一次。


阅兵仪式上的周恩来



1975年,周恩来会见朝鲜领导人金日成,邓小平陪同。



1975年9月,周恩来在医院会见罗马尼亚党政代表团团长伊利耶·维尔德茨,这是他最后一次会见外宾。



1976年1月8日,周总理在京逝世,享年78岁。

1976年1月11日,周恩来的灵车行驶在长安街上。

这一天,设在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总部门前的联合国旗降了半旗。

这一天,以百万计的民众自发涌上长安街头,不顾“四人帮”的阻挠和镇压,在凛冽的寒风中痛哭失声。

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



春天已至,繁花已开,清风已来

——都不如你。


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
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


周恩来同志青年时代曾经给同学写下这样的寄语:

“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


曾经的阅兵仪式上,您说飞机数目不够就飞两遍

如今,山河犹在,国泰民安。

这盛世,如您所愿。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小团子互动 

今日推送结尾这张“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题词纪念碑在中南的哪个地方,来辨认一下吧~


文案:梅玉亭

编辑:梅玉亭

图片:高丽婕

责编:宁成明

主审:刘正宗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