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乐今鸣|二胡,沙哑嗓音里的灵魂
全中南最青春、最洋气、最活泼的微信公众号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学林 | 知世 | 夜灯 | 风物 | 群聊 | 热点 |
马尾胡琴随汉东,曲声犹自怨单于
弯弓莫射去中雁,归雁如今不寄出
一句胡琴琵琶与羌笛
是远驻边疆的愁思
一曲《二泉映月》
似一生颠沛流离的轻叹
二胡,它在历史长河中默默前进着
用它沙哑的嗓音诉说着那些
喜悲由人、一曲动古今背后的故事.....
既见君子 云胡不喜
二胡,即二弦胡琴,又名“南胡”“嗡子”,是中华民族乐器家族中主要的弓弦乐器(擦弦乐器)之一。说到二胡,大家可能会联想起胡琴,其实,胡琴便是二胡的前身。
胡琴始于唐朝,称“奚琴”。而到了宋代,胡琴又被称作“嵇琴”。宋代学者沈括在《补笔谈·乐律》中记载:“熙宁中,宫宴,教坊伶人徐衍奏嵇琴,方进酒而一弦绝,衍更不易琴,只用一弦终其曲。”
制胡之路
胡琴用它特有的“声线”,与驻边将士的愁思交织在一起,化作眼泪便成了诗。从古至今,胡琴所传达出的情感,往往能使异乡人产生共鸣。而胡琴又是如何制作的呢?
元朝《元史·礼乐志》所载“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顾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进一步阐述了胡琴的制作原理。
二胡由琴筒、琴皮、琴杆、琴轴等部件组成。乐器的每个部件都是演奏者和乐器交流的媒介,而当乐器本身与地方文化结合在一起时,它就不再只是乐器,而是灵魂与灵魂对话的桥梁。应地方戏唱腔需要,二胡又逐渐分化为京剧、汉剧所需要的京胡,河南越调的四弦,配合湖南花鼓的大筒等。
“胡”为惆怅不得已
《二泉映月》中“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想必大家都听过《二泉映月》这首曲子,阿炳用他手中的二胡,诉说着自己饱尝人间心酸和却不甘屈服的一生,声声入耳,却声声刻骨铭心……
黎松寿先生回忆:“一部伟大的作品是一部心灵史,它折射了人之所以要站立的原因。我在阿炳音乐里常常感觉到的,在那一瞬间,就是能分清许多是非”。即使年幼丧母,年轻时父亲因病去世,自己患上眼疾,双目失明,阿炳依旧对自己的人生满怀着憧憬。他用《二泉映月》向世人讲述着他的悲惨,他的不屈,以及他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一首音乐能百年不朽的原因,并非时时刻刻“胡为惆怅不得已”的呻吟,而是拥有从悲怆中走出的勇敢。
果敢大师于巴黎卢浮宫演奏《二泉映月》
一脉相承 琴声依旧
在中南,二胡其实也与我们近在咫尺!
中南大学学生艺术团民乐队于2019年6月2日的演出
《礼记》:“乐者,德之华也。”可见,音乐对于人的熏陶和塑造。在反复拨弄的过程中,时时试图与乐器交流,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中,我们也渐渐从乐器里找寻到另一个自己。一场场音乐会,一次次登台表演,中南人也正用自己的行动印证着校训“唯美”所表达的内涵。
二胡乐曲推荐
《听松》:又名《听宋》,是中国民间音乐家阿炳创作的描写宋代伟大爱国将领岳飞的二胡独奏曲。
《空山鸟语》:由中国近代音乐家刘天华创作,描绘了深山幽谷,百鸟嘤啼的优美意境的二胡独奏曲。
走过千千万万个岁月,二胡的外观随着时代审美的改变而变化,可是它依旧如初见般,保留着它那颗炽热的心,用沙哑的嗓音向世人呐喊着、诉说着它的不凡。
在这个时代的洪流中,我们需要时刻保持对文化的清醒认知,做好文化继承者和传承者的角色。这样,文化的弘扬才能如二胡般,无论身处哪个时代,还能依旧保持自己最原始最优雅的姿态。
❖ 中南大学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心
❖ 编辑丨吴士磊 马子莫
❖ 文案丨赵飞燕 马子莫
❖ 责编丨李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