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IDT】实践系列二: 外交人员如何运用国际发展技能?

IDT 2020-09-17

这是第 333 篇文章



IDT-“小而实”的海外民心项目系列

    新型国际发展合作实践系列:一带一路建设从大写意到工笔画,从“走出去”到“走进去”,从国之交到民相亲,我们不仅需要“大手笔”,也需要“小创新”。而这些“小而实”的创新在基层已探索多年,他们可能来自海外企业,驻外使馆、大学教授、海外媒体人、海外年轻人、海外华侨等等,许多点子最早源于他们面对海外工作中的日常挑战。我们发布这些硬核创新,希望借此沟通彼此,互相启发,为更好的新型关系的构建铺垫“心相通”的基础。欢迎大家关注,投稿。

    我们推出的第二个“小而实”民心工程来自中国驻加蓬使馆的一系列探索。发起人曾在国际发展行业长期工作,具有成熟的发展项目管理知识、方法与技能,团队对当地社区发展问题具有敏感度,且能使用恰当的方式开发出小型发展项目,并通过项目的开发和运作,以较小的资金发挥较大的民心沟通作用,推动良好的海外中国影响。不仅如此,通过当地小型项目库的建立,一方面使双边发展合作更有的放矢;另一方面,通过发展项目的运转,推动了非洲当地人所引导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介绍

杨宝珍 丨 1995-2009年在加拿大国际发展署任高级项目官员,了解运用发展项目的管理方法、工具和技巧,参与执行多个加拿大对华援助项目。从事外交工作后,2012-2015年在中国驻加蓬使馆工作期间将发展项目管理方法等运用到对非民间友好项目中,为带动当地妇女就业,增进中国与加蓬两国人民的友谊发挥了积极作用。


案例1:妇女蔬菜种植创收项目产品展销会

(图为杨宝珍向加蓬妇女组织主席赠送培训教材)

    背景  加蓬新鲜蔬菜大多依赖进口,价格昂贵。当地有许多由于离婚或因丈夫失业而生活陷入窘困的家庭妇女,她们渴望种植蔬菜改变生存状况,但苦于没有基本的技能和启动资金。当地妇女组织“妇女心声”主席找到使馆,希望得到资助。在使馆民间友好项目下,我走进了项目村。

    可行调研和动员  核查了该组织有无发展项目经验,主席管理能力、群众威望及沟通能力。然后查看要开荒的土地、水源,农具、种子、化肥、运输、市场行情,培训教材、师资等,与妇女们面对面交流,了解哪些是种植方便且经济价值高的蔬菜品种,听取妇女具体实施项目步骤,同时让她们明白,种菜项目是她们改变生存的金娃娃,如同自己的孩子,每位妈妈都要把种菜当成养育孩子那样全力以赴,一定要把菜种出来,留出种子不断扩大种植面积,让更多的妇女加入种菜项目。

    实施管理  首先进行了技能培训,协调中资公司拓荒开地,使其行使社会企业责任,组织当地男劳力平整土地,邀请妇女到使馆菜地参观,项目提供种子、化肥和农具,当地妇女组织“妇女心声”负责组织每项活动,从农具保管、劳力分配、到播种、育苗、间苗、除草、施肥、采摘、销售等。我代表使馆全程跟踪,最终成功变荒地为农田、喜获蔬果大丰收。

    项目收获  蔬菜展销会在利伯维尔农贸市场举办。十多种产品一字排开,有白菜、油菜、西红柿、玉米、丝瓜、青椒、茄子等中国蔬菜,也有当地人民熟悉的胡萝卜、辣椒、洋葱、薄荷等,展销会上顾客络绎不绝,妇女们喜笑颜开。第一次依靠自己的双手改变了生活,提高了地位。中资公司也在帮助妇女拓荒中,彰显了社会企业责任,赢得了村民的赞誉。

① 妇女销售自种的蔬菜


② 加蓬妇女心声主席介绍菜的品种



    后记和心厉转变  2019年4月,该项目实施五年后, 加蓬“团结报”记者在访谈“妇女心声”协会主席获悉,蔬菜种植项目一直在不断发展扩大, 目前正在推进“一个妇女, 一块菜地”项目。通过种菜项目,妇女们收获的,不仅学会了种菜,卖出了好价格,更重要是,学会了创业,增强了自信, 走上了经济独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种菜项目实施过程中,我多次下现场,没有路,在崎岖的土路上颠簸前行,地里蚊虫的叮咬,头上烈日暴晒,几乎隔几天就要开会或电话追踪进展情况,我曾经问过自己,把给这帮妇女投入精力和生产资料加起来的钱,我能买多少菜呀?但是,当第一次我吃上妇女种出来的菜,我发自内心地笑了。而五年后,当我获悉我曾经付出心血的妇女种菜项目不仅扩大持续了下来,还衍生出新的“一个妇女,一块菜地”项目时,我激动地哭了,因为我们的孩子(项目)长大了,还有了小家伙,用亲身经历读懂了“授之以渔”。


案例2:儿童出生证项目
一个孩子 + 出生证 = 一位公民

儿童是每个家庭的宝贵财富,更是每个国家未来的希望。长期以来,加蓬一些妇女因家境贫困或遭抛弃,无力支付新生儿接生费用或不到正规医院分娩,导致儿童无法获得出生证明,进而影响他们入学和享受社会保障权利,成年后还会影响他们获得合法身份证件,无法就业。驻加蓬使馆在中非民间友好行动项目下资助200名利伯维尔儿童补办医学检查及司法、行政等手续,助其获得出生证和合法公民身份。

该项目周期长,先要深入社区入户调查, 找出符合条件的帮扶对象, 到指定医院进行骨龄测试、然后聘请专门律师到司法部进行立案登记、获得批准后再到市政府的民政部门申请补办相关证件手续。使馆积极与各方面沟通协调,深入现场参与工作,克服有关行政部门办事拖拉等诸多困难,经过长达近一年的努力,终于赶在当年新学期开学前为符合条件的孩子们颁发了出生证。

出生证颁发仪式在加蓬国家电视台演播大厅举行,现场气氛热烈。部分受资助儿童还现场表演了精心编排的情景剧,生动表现出其因受出生证困扰而无法上学的痛苦经历,衷心感谢友好、善良的中国人民给予的帮助,并立志努力学习知识,争做加中友好的传承人。 

加蓬卫生和社会保障部、司法部部长代表、加中友好协会主席、首都利伯维尔市市长,联合国人口基金驻加代表,加蓬国家电视台台长,人权部、教育部等高级官员、儿童家长等出席。他们感谢中国政府和人民提供的宝贵支持,盛赞中方倡导的中非民间友好行动是暖民心、惠民生的善举,赞赏中国驻加使馆长期开展民生项目,为当地外交使团树立了好榜样,期待两国继续增进妇女、儿童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案例3:编印发行《加蓬留华学胜通讯录》项目

    中国驻加蓬使馆在中非民间友好行动项目下编纂、印制《加蓬留华学生通讯录》,旨在支持加蓬留华学生联谊会发展,加深中方在加机构、人员与加留华学生的友好交往,为推动两国务实合作和民间友好增添正能量。

    非洲是外交基础中的基础,“筑心”工程要从非洲青年做起,从去中国学习、访问过的人士抓起,使之心向中国,并发展成为重要的友华力量。

留学生手册发行

    近四十年来,中国已经资助了数百名加蓬青年来华学习,他们学成回国后成长为当地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有的任职政府部长,还有的担任参议院加中友好协会主席等要职。但是许多留学生分散在不同部门和地区工作。其中也有人面临失业或工作不如意的情况,想寻找一份与中国有关的工作, 但苦于没有门路。另一方面,远赴非洲投资兴业的中资企业则需要懂中文、有技术的当地人才参与工程项目建设。

    如何发挥中国培养的非洲留学生的作用,使中国的教育投入产生效果,同时也使留华学生保持对中国的情怀,当好民间使者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后续工作。编印发行《加蓬留华学生通讯录》面临的挑战是,收集30余年分散在全国的留学生信息绝非易事。中国驻加蓬使馆依托加蓬留华学生联谊会,发动群众将留学生的信息一点一滴地收集、核实,内容包括:曾在中国哪所大学读书、专业和所获学位、现在工作单位、职务及联系方式等信息,编辑成册,犹如将散落的珍珠通过通讯录的形式串联起来,汇集人脉资源。通讯录中还登载中资企业名录等相关信息,方便留学生与中资企业双向联系。经过反复核对整理,于2014年庆祝中国和加蓬建交40周年以及加留华学生联谊会成立20周年之际,印制发行了《加蓬留华学生通讯录》。

    发行仪式上,加蓬参议院副议长,外交部、高等教育部、促进投资部、人权事务部、卫生部等官员,前驻华大使,历届留华学生代表,在加中资企业负责人等出席,称赞该手册整合建立的人脉平台,为中加双方开展各项活动提供有价值的人力资源宝库。

大使为留学生主席曾留学生手册

    孙继文大使充分肯定了加蓬留学生在传承、发扬中加友好传统中发挥的作用,期待两国人民继续携手努力,共圆发展梦想。

    加蓬留华学生联谊会主席称赞《加蓬留华学生通讯录》是给他们最好的礼物和纪念,表示愿意用其在华所学,借鉴中方经验,推动加蓬经社会发展和加中互利合作,不断造福两国人民。

    项目效果和影响:找到归属感的留华学生,发挥专业特长,积极参加儿童义诊、走进使馆、翻译、汉语教学、中国文化传播等活动,焕发了集体积极性。中国教育部高度称赞使馆通过印制《加蓬留华学生通讯录》调动留学生积极性的举措,赞助加蓬使馆举办了“加蓬汉语桥分赛区比赛”等活动。将中国热推向高潮。


系列阅读


相关阅读

【IDT】30年:我如何从发展掮客到新发展知识的倡导者?

【IDT】实践系列一:剑麻农场在中坦农业交流合作中的作用

【IDT】第八届东盟+3村官交流项目马上开始!

【IDT】观点发布:一带一路沿线的社会发展现状

【IDT】我们去联合国南南合作高级别会议做什么?

【IDT】BAPA+40 :倡导南南团结还是南北融合?

【IDT】一张图看懂印度尼西亚的减贫历程

【IDT】看完流浪地球,再来了解全球事务与发展

【IDT】坦桑归来话坦桑(一):央地关系

【IDT】对于一带一路,西方国际发展界关心什么?

【IDT】中国对非洲的影响力超过美国了吗?


在国家相关部委和国际发展机构的支持下,学院作为高校国际化业务平台,旨在利用其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各种资源和学科优势,基于其在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长期工作基础之上,在农业领域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和新型南南合作的落实。新学院四大业务板块为:新型发展知识生产、政策对话、人才培养和海外示范。该学院是开放性平台,希望汇聚该专业领域的优秀人才,为一带一路农业合作、南南农业合作的研究、政策和实践提供智识支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