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猩猩比专家高明》拆书笔记
这是一本心理学畅销书,书名就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让人不禁好奇,专家怎么会还不如一只猩猩呢?其实这是中文译者跟书友开的小玩笑,她在暗示你:想得太多可能还不如啥也不想更高明呢。其实,这本书的副标题才是核心,副标题叫做“如何让大脑帮你做出正确的选择。”
一谈到做决定,我们都会下意识地认为需要理性,越理性越客观,做出来的决定就越准确。但是这本书的作者乔纳.莱勒却不这么认为。他说从柏拉图到弗洛伊德都把我们给带偏了,让我们认为理性是比感性更高级,更准确的。他有一大堆例证证明人类可不是什么绝对理性的动物,相反,人类的很多重要的决定,或者是在生死攸关的情况下所作出的决定,都是感性的,甚至是冲动的,根本没经过什么理智、缜密的思考的。
比如说,去年很火的一部电影《萨利机长》,萨利机长在紧急情况下做出迫降哈尔逊河的决定,并不是遵循了严密理性地计算,而是听从了他多年经验的直觉。
棒球运动员要在投球手投球后的一毫秒里做出决定,这绝不可能依靠理性的逻辑分析,而是依靠那一瞬间的自动反应。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实际上,人类的冲动比其他任何低级动物都多得多。”他认为,冲动和直觉不一定都是坏的,它们都是大脑对于习惯、本能和情绪的反应,也不可能像柏拉图说的那样,被最大程度地压制住。
说到这里,作者的意图就很明显了,要想做出更好的选择,我们就得懂得大脑里理性系统和感性系统的工作方式,得让大脑的感性和理性协同作战,学会在什么时候依靠什么系统。这就好像我们的大脑里有两个小人儿,一个管理性,一个管感性,这两个小人都各有优点和缺点。要想让我们的大脑拿出最好的状态,做出最好的决定,那就不能专宠哪一个小人儿,而是要学会让这两个小人儿握手言和,兼听则明。
这本书的作者乔纳.莱勒多年来一直从事神经科学的研究,他对大量的大脑决策过程做出过分析,他的很多观点颠覆了以往我们对大脑的认识,颠覆了理性高于感性的观点。在这本书里,作者也使用了大量有趣的例子来介绍大脑的运作机制。
刚才介绍了这本书的基本情况,下面介绍一下这本书的四个重点
01
没有情绪,我们做不出任何决定
02
情绪脑很强大,但是缺点也不少
03
思考越多,选择越糟糕
04
怎样管好大脑,做出最好的决定?
这就是本书的四个重点,下面我们来说说第一个重点:
千万不要小看我们的大脑,我们大脑进化已经超过了上百万年。假设大脑是一个数据库,人们的每一个遭遇、经验都是一条数据,那么人类的大脑数据存储量是大得惊人的。要从这么大的数据库里用最快的速度,取得最准确的数据,依靠的就是我们大脑中负责情绪、感受的部分,作者叫它“情绪脑”。
情绪脑就好像是世界最高效的数据搜索员,它能够用最短的时间帮助我们分析现在的处境,周围的各种信息,然后提取出来一条经验数据,把它加工成“情绪”,来给我们打信号,帮忙我们做决定。
如果没有情绪的话,我们就需要“手动”收集信息,然后计算和分析这些的信息,再到回忆里去线索,最后才能作出决定。这种“手动”模式比起情绪脑的自动化模式,效率可是低得太多啦。
作者举了一个例子:一个生活正常、智商和认知能力都正常的中年男人,因为负责情绪的脑组织受到了创伤,所以无法体验到任何的情绪。他的身体是健康的,但是他的生活却发生了一系列的困难,他无法再与伴侣亲朋建立好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他对任何事情都无法作出决定。一个只需要十分钟就能决定的事情,他需要用几个小时。他的时间大量地耗费在一些无关痛痒的小细节上,如果他要选择一家餐厅就餐,他需要亲临每一家餐厅,对餐厅的菜单、价格、灯光、位置等等问题都逐一做出分析。即使是这样,分析之后他还是无法做出决定。
因为他的情绪脑受损,他无法体验到喜欢、高兴,讨厌等等的情绪,所以在做决策的时候就失去了倾向性,只能依靠理性脑对大量的数据来进行收集和判断。可是因为没有倾向性,所以即使分析出来了信息,还是很难做出选择,最终掉进了无穷无尽的信息收集的沼泽里,无法自拔。
这就是作者对“理性论者”的质疑:人们推崇理性,认为理性的力量很强大。甚至从柏拉图到今天的经济学家都在传递“理性至上”的观念——“理性是检验一切的唯一真理”、“理性的世界是完美的天堂”的。但是这种对理性的盲目崇拜,在当今的神经科学和行为研究中是站不住脚的。
因为人在群体中生存,他每时每刻要处理的信息浩如烟海,要逐一把所有的信息都拿来分析、比对之后再做所谓的理性的决定,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这么复杂的事情,幸好我们拥有情绪脑,几毫秒间就解决了。所以说,没有情绪,我们就只能分析,却做不出决定。
好,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第一个重点。没有情绪,我们什么决定也做不了,主要包括这么两点:情绪脑非常强大;理性高于感性是站不住脚的。
下面我们进入这本书的第二个重点:
情绪脑这么厉害,可是它也有致命的缺点,它的缺点主要包括:无法应对未知和不确定性,趋利避害的潜意识会对决定带来误导。
刚才我们说了,情绪脑可以用惊人的速度从数据库里检索到经验。但是如果数据库里没有对应的经验,情绪脑这个数据搜索员又没有办法根据现有的情况,对未来做出个预判,这个时候可就糟糕了。
情绪脑会自动进入随机模式,然后收集每一次随机决定的后果,再把这些随机决定和后果的经验记录在我们的大脑数据库里,用来给我们后续的决定做参考依据。
听上去还不错是吗?当然不是!情绪脑在收集经验数据的时候,有个偏好,就是“趋利避害”。简单说,就好像你在赌大小,投了一次“大”,赢到了钱,这次意外的赢钱就会激励我们的情绪脑,让我们觉得开心快乐幸福感爆棚,然后情绪脑就会把这个经验跟这次决定建立一个关系,下次就会让你继续出“大”。
另外,我们的大脑为了帮助我们躲避危险,所以总是对坏更敏感。如果我们买了一只股票,赔了钱,这次意外的赔钱会比意外的赢钱给我们带来的经验更深刻。
这就是用信用卡用成卡奴的原因,情绪脑在看到好东西的时候发送出的喜欢的信号,跟钱包受到损失的痛苦的信号不同步,导致我们的消费高于理性的水平。
总的来说,我们的情绪脑是有用的,高效的,尤其是在紧急关头,或者是危险时刻,我们的情绪脑可以迸发出强烈的情绪,并且用最快的速度调配我们的整个身体和行动。但是,情绪也是很可能犯错的,当情绪脑受到情绪的误导时,理性的价值就会凸显出来。
本书里有一个精彩的案例:十几位美国消防员被空降到一片山林救火,但是火灾险情超出了他们的预期,当这些消防员面临被大火围困的险情时,所有人都在恐惧的驱使下向背对大火的山上跑去,甚至不顾队长阻止的命令。只有队长一个人在恐惧中冷静下来,布置了火焰隔离区,趴在地上等待火焰绕过他。最后,只有队长幸免于难。
这位消防队长当时所做的,正是理性价值的体现,在危难时刻的恐慌情绪让人只能关注本能,只有用理性管理住自己的情绪,刻意地保持冷静,才有可能顿悟,作出更好的决定。
这就是本书的第二个重点,情绪脑也会有致命的缺点。
接下来我们说说,人真的越理性越好吗?
像之前所说的,理性虽然可以让大脑从情绪中冷静下来,但是理性并不是感性的主人。因为理性的工作能力比感性的工作能力可小多啦。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我们的理性脑在任何时刻最多只能容纳七个数据。如果数据处理量超过七个,理性脑就没有能力再控制情绪脑了,我们就会发现自己自控力下降了。
并且,因为理性脑运行时特别消耗血糖,所以当理性脑处理的数据量越多,就会越容易产生疲倦、烦躁等情绪。
当我们开动脑力学习的时候,往往控制不住自己吃高热量食物的欲望,就是这个原因,因为我们的理性脑累坏了。
因为理性脑的处理空间有限,可是每时每刻需要我们处理的信息又太多太多了,当它处理不了这么多信息的时候,它常常合并归类一些信息,或者忽视一些信息, 这样就很容易因为对信息的筛选不当而犯错了。
减过肥的人都知道,换一个小碗可以让我们少吃多少东西。我们的理性脑就是更精于计数,却不在乎容量的家伙。本书里也有一个实验,给志愿者两个长得一样,但是容量不同的碗,里面都装上巧克力豆,要求吃一样多,但是志愿者无法区分两者的容量,所以总会把两个碗的都吃完。志愿者看见两个一样的碗,就会默认为两个碗是一样大的。
这就是理性脑自动化归类信息的问题:一样花纹的碗、装着一样的东西,理性脑就会自动做出这两个是一模一样的判断。
上面我们说的都是理性脑处理不足,会导致的一些错误判断。
可是惊人的是,有时候想得太多,思考过度,也一样会让大脑做出低于常规的决定。
作者在书里呈现了一个实验:是把一群老鼠和另一群耶鲁的学生作为对照组来做测试。分别给他们在一个仪器的左右两侧随机投放食物,让他们猜哪一端会有食物。结果,耶鲁大学的学生们经过认真的概率计算,取得了成功率低于老鼠的成绩。
好啦,刚才大家听到的就是本书的第三个重点,理性也不是越多越好,有时思考越多,选择越糟糕。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本书的第四个要点:
为了帮助情绪脑和理性脑达成共识,情绪脑生产出一种情绪叫“同情心”,而理性脑用道德把这种情绪合理化。大脑用这样的一种方式,来让我们在处理与他人有关的事情时做出更好的决策。
心理学家做过无数的实验,证明人类天生就需要爱。
因为对爱的渴望,人类有一种有别于其他动物的情绪反应,叫“同情心”,同情心就是大脑对他人的痛苦和困境感同身受的情绪。
可是,同情心并不想看起来那么简单。首先,在你能够同情别人的感受之前,你要清楚别人是什么感受。这意味着你需要揣测别人脑子里在想什么,你的情绪脑才能模仿他们情绪脑的活动。
同情心让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人的感受,可以把他人的痛苦经验也记录在我们的大脑数据库里,同时把帮助他人的满足的感受也记录在案。这样的一系列行为,在一群人里达成了共识,就逐渐形成了道德。
道德,这种很神奇的东西,它介于情绪和理性之间,它从同情心出发,最后却形成了对行为的理性约束。
道德决定是一种特殊的决定。当你在超市选商品时,这种决定只跟你自己有关,这种情况下,自私是最理想的策略,你只要满足自己的需要就好。但是当你要做出与他人有关的决定时,就要抑制理性脑以自己为中心的策略,而要运用情绪脑去体会他人的感受,最后在理性脑和情绪脑之间找到一个平衡。这就是道德决定。
科学家们发现,当行善者给他人捐赠时,他们的大脑奖赏中心被激活,让他们感受到无私的快乐,这种快乐的体验远远高于他们自己接受到捐赠。把钱付出去是不符合以自己为中心的理性脑机制的,但是捐款的行为让生产同情心的情绪脑得到了很大的奖励。当情绪脑感受到的快乐高过理性脑对于不划算的不愉快时,捐款的行为就产生了。事实上,科学家们监测测试者的大脑反应,当测试者选择把钱捐出去的时候,他们的情绪脑得到奖励的程度比他们收到现金的时候还要强烈。
要管理好自己的大脑,就像要玩好手里的扑克牌一样,既要懂得技术,也要懂得感受人的心理。要允许我们的情绪脑呈现所有的情绪线索,让理性脑对这些情绪线索来统合分析一下,再做出判断。而不是像我们习惯中做的那样,让情绪闭嘴,让理性去分析外部信息。
道理很简单,因为越是日常生活中要做的小的决定,比如买哪个牌子的洗衣粉,去哪家餐厅吃饭,这些我们往往都是用情绪脑去处理的事情,正因为简单、需要处理的信息少,所以更应该让理性脑来思考一下。
相反,越是复杂的决定,越是信息量大、越是重要和危急的情况,越要相信我们的情绪脑。因为情绪脑强大的计算能力,能够让百万计的信息在瞬间被处理,变成一种情绪感受呈现出来。
说到这,今天的内容就差不多了。我们简单总结一下要点。
刚才,首先我们讲了情绪脑的强大,情绪并不是要被理性制服的。
其次,我们讲到情绪脑的盲区,以及它在什么时候需要理性来帮忙。
三,我们讲到了理性分析的局限性,以及过度思考反而会让选择变糟。
第四,我们说到怎样让情绪脑和理性脑通力协作,帮助我们做出更好的决定。
在这本书的最后,作者还特别提出了一个建议,有必要分享给大家。
作者建议,我们要学习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决定中,去思考我们的思考过程。只有多多观察我们大脑在决策中的反应,才能越来越了解自己感性和理性的误区。只有发现了自己大脑的误区后,才能让自己警惕,避免那些可以避免的错误。
即使我们总是会百密一疏,但是很幸运的是,我们人类有着最了不起的大脑,因为它能不断地完善自己,帮助我们做出更好的决定。
特别说明
头图用了罗宾威廉斯和大猩猩KOKO的照片
纪念这一对可爱的生命
更多同类文章,请点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