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结缘非常有趣,第一眼看到它的时候就深深的被书名所吸引,当时还把书的封面拍照片给朋友,告诉他说,这就是自己要在人生40岁修炼的第一个功课。因为前39年,自己总在工作和生活中扮演老好人的角色,为了满足别人的需求常常委屈了自己。事实上这种感受并不舒服,自己也非常的困扰,但又不知道如何解决。
直到遇到这本书,单单看到书名就点醒了我,原来我缺少的是做自己,是敢于被别人讨厌的勇气。能有一个人因此而写了一本书,也让我觉得自己不再是孤立的,孤独的,有了种找到组织的感觉。看完之后我才知道,《被讨厌的勇气》准确的说,是自由的勇气。一个人内心真正的自由是不被人际关系所困扰。书中告诉我们要解决人际关系困扰,可以从“课题分离”入手到达“共同体感觉”的终点。我最近正在为和青春期的儿子相处而苦恼,撒谎、玩游戏、冷战、成绩下滑等等一系列问题,我竟然不知道如何入手,从哪一个方面开始解决?当看完书中“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这个章节,脑子里的一堆乱麻突然一下子就消失了。学习是孩子的“人生课题”,我强制性的管理他的学习,在他小的时候会有一点作用,可是他现在已经14岁了,长大了,他有自己的思维,我强行解决他的“人生课题”,不仅不能帮助他,还使我俩产生了更大的矛盾。回忆自己从前的做法,对比“人生课题分离”概念,有以下几处不妥之处:学习时间、流程、方法都按照我说的来,儿子没有任何可以发挥主动思考的空间,遇到困难就甩锅给我,就会退缩。正如书中阿德勒所说“没有学会直面困难的孩子,最终会想要逃避一切困难”。
强迫性的学习,只会让儿子觉得学习就是在完成我的任务,在完成老师的任务。这种只是应付学习的态度,怎么会真正的喜欢上学习?到了高年级的阶段,怎么会有理想的学习成绩。
强制性的学习,让儿子产生了严重的逆反心理。不但学习的事情我俩说不到一起,任何的沟通都会出现分歧。
也看到很多孩子把不学习,当做给父母“长期强制性学习”的报复,他们会用一切的手段逃避学习、阻碍学习。撒谎、打游戏、甚至早恋,都只是用来反抗家长对于他的强制管理的一种手段。
在没有看过《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认为儿子学习不好,是因为我对他要求不够严格、不够强硬,这种就是书中指出的,错误的“原因论”的想法。而从阿德勒的“目的论”来反推,学习是孩子的“人生课题”,我过多的干涉儿子的课题,而儿子的目的,就是要摆脱我的干涉,不好好学习就是他摆脱我控制的一种手段。
当了解清楚了这些之后我突然发现,我从来没有认真体会过和儿子之间关系的流淌,是碰撞,是湍急,是平静,我在乎的只是成绩。我不得不承认,成绩不好我会没有面子;成绩不好以后没有好工作,会成为我的负担。我是用在控制儿子的人生,来完成自己养育孩子的“人生课题”。而到头来呢?看看我跟儿子紧张的亲子关系,看看现在社会上太多关于孩子自杀抑郁的新闻,我是应该醒醒了。把儿子的“人生课题”还给他,让他承担由自己选择所带来的结果,让他逐渐成为有担当、有勇气的人。当然了,“课题分离”只是人际关系的起点,那人际关系的终点“共同体的感觉”对于亲子关系来讲又是什么呢?首选,从学习来讲,并不是说学习是孩子的“人生课题”,那我们做家长的就放之不管了,家长的“人生课题”是“如何让孩子学习”。在我们的各自的“人生课题”中,我们只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在课题进展的过程中,当亲子双方,体会到了平等的关系,像朋友一样的关系,并且在这种关系中每一方都能感受到自己的位置和作用,这样我们就有了“共同体的感觉”,这才是和谐的亲子关系。其次,在“共同体的感觉”关系中,我们能够体会到双方各自的价值。比如说儿子体会到他自己对于学习的掌控,如何安排时间,使用何种学习方法,如何向父母老师求助;而我呢,可以感受到当孩子每一次求助时,自己给予帮助的价值。这种价值远远胜过于强压控制时的价值。这种和谐的关系,就如同从一个点向左右两边画出的曲线,起初我们是分开的,但是我们互不干涉,却又目标一致、步伐相当,那我们终会画成一个圆在终点相遇。希望更多的父母能看到《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能早日想通,把学习这个“人生课题”还给孩子,带着平等、鼓励、勇气的心,在“共同体感觉”的彼岸等着孩子。
关注“安晓辉生涯”,遇见更多好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