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生命定格在16岁,文字却激励了亿万人
今天是安妮‧弗兰克(Anne Frank)的生日,她是二战犹太人大屠杀中最著名的受害者之一,一位了不起的犹太少女。
1999年她入选《时代杂志》"20世纪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个人",一颗编号为5535的小行星以她命名为"5535 Annefrank"。
她在躲藏纳粹的密室中写下的日记感动了无数人,成为全世界最著名的书籍之一。
这个来自星星的女孩,生命被定格在16岁的花季,在纳粹臭名昭著的奥斯维辛集中营里凋谢。
1942年6月20日 星期六
写日记这件事,对我这样的人来说的确很特别,因为一个十三岁的女孩子心里想什么,大概谁也不会想知道,包括我自己;另外,之前我从未写过日记。可是,这又有什么呢?我就是要记下自己心里的想法,就是想一直写下去。
日记本是父亲奥托‧弗兰克在6月12日这天送给她的13岁生日礼物。在所有收到的礼物中,它是安妮最心爱的。
和所有正值豆蔻年华的少女一样,安妮认为自己已经懂得很多事,而周围的大人却还当她是个小孩。
在恶劣的环境中,她又不能像正常的少女那样结交闺蜜,甚至谈个恋爱。
她内心孤独,又对未来充满好奇。
她记录了极端状态下的生活和在这种环境里产生的想法,都在那本格子日记里。
记录下这一切的时候,她不知道,这些文字会被译成70多种语言,出版数千万册,传遍整个世界。
1942年7月8日,过完生日不到一个月, 安妮在日记里写道:
世界好像突然不一样了,从星期天到现在很多事接二连三地发生,时间变得非常难熬。当然,就像爸爸说的那样,他也看到了,我依然活着,这比什么都重要。
那时,德国已经全面占领了阿姆斯特丹,纳粹党对犹太人百般迫害,住在这里的弗兰克一家生活过得战战兢兢。
就在这天,安妮16岁的姐姐玛格特收到一份召集令,命她到劳动营报到。
劳动营就是后来的集中营,有去无回的地狱。
为免骨肉分离,弗兰克一家匆忙搬到了父亲安排好的密室躲藏起来。
这个密室就位于父亲的办公室楼上。由一条狭窄的楼道直通而上,密室入口就掩藏在一个书架后面。
与他们一起搬来的,还有父亲的雇员凡‧佩尔斯先生一家三口人,另外还有一名牙医杜塞尔先生。
八个人就挤在这个狭小简陋的密室里。虽然暗无天日,但比起外面那些无处躲藏的犹太人同胞,他们何其幸运。
八个人里面,安妮的年纪最小,刚是开始想探索这个世界的年纪。在大人们都为处境忧心忡忡的时候,安妮却感觉像是在度假。
1942年7月11日,星期六
至于现在的生活,你肯定想知道我有怎样的想法,而我能告诉你的是,到现在我也没弄明白到底怎么了。这里在我看来更像在度假,只是住的旅馆很奇怪罢了,完全没有觉得这里就是我的家。
然而新鲜感过去之后,便是日复一日的烦躁。
密室的楼下是办公室,白天职员上班的时候,他们不能发出任何声音,还须拉紧窗帘,不许外面张望。
安妮是个性格活泼、好动又多话的女孩。但是为了保证大家的安全,她必须死死扼杀自己的天性。
忍无可忍的时候,她就写日记。
她把日记本假想成一位知心朋友,还给它取了个名字——吉迪。安妮毫无保留地向吉迪倾吐自己的苦闷。
八个人朝夕相对,在这种压抑的环境下,磨擦不断。
凡‧佩尔斯夫妇终日争吵不休,他们的儿子彼得胆小懦弱,事事不关心。
杜塞尔先生吝啬古板又固执。
母亲总挑安妮的毛病教训她,姐姐与她关系时好时坏。
只有谦虚随和的父亲是唯一懂她的人,但女孩子家家的,也不能事事都跟父亲诉说。
日记里渗透着安妮内心深深的恐惧和孤独。
1943年11月8日,她写道:
吉迪,亲爱的:
夜幕降临,我躺在床上开始想象:一会儿父母不见了,只剩下我一个人,正孤立无援地待在牢房里;一会儿又在大街上,我正逛来逛去;一会儿密室起火了;一会儿又有人来抓我们,而我躲在床下,绝望极了。简直就是真的!也许一切都会变成真的,在未来的某一天!
压抑、恐惧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但这里的人每天都在努力地生活着。
现实禁锢了他们的身体,却禁锢不了他们的思想,他们不曾丢弃犹太人的优良传统。
父亲的合伙人和雇员不断给他们提供食物和日用品,精心为他们挑选书籍。
如此绝望的环境下,父母仍然重视孩子的教育。
两家人的三个孩子在密室里读书学习。
节日或有人生日的时候他们互赠礼物,衷心祝福。
他们关心外面的世界,读旧报纸听广播。
1943年7月19日,星期一
吉迪,亲爱的:
北阿姆斯特丹星期天遭到轰炸,炮火非常猛烈。整整一条街不复存在,尸体都很难往外运,破碎得太厉害。受伤的人数都数不清,死去的人,光是目前统计出来的,就有两百多。
安妮的日记,是黑暗时期一段真实的生命记录,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灭绝犹太人的铁一般的见证。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两年多。安妮在密室里度过了两次生日,面对自己生理和心理的成长,安妮困惑又兴奋。
随着心智的成熟,安妮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她渴望活着,做个有用的人。
1944年4月5日,星期三
我希望自己是个有用的人,即使面对不认识的人,也能给他带去欢乐。希望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
可谁也不知道何时可以重见天日,精神也时刻处于战战兢兢的高度紧张之中,因为一旦被人告发,他们必死无疑。
近在咫尽的战火,挥之不去的阴影,他们不得不躲在角落里偷生,带着绝望与恐惧。
但安妮从来不曾失去希望。
1944年7月15日,她写道:
尽管我们的心里还残存着希望和梦想,但最终都会被现实打碎。不可思议的是,到目前为止,我并没有完全放弃希望和理想。我仍然坚信,人们的内心是善良而美好的。
她的日记里没有对不正常的生活的抱怨,有的是对战争、种族歧视、男女平等关系的思考及对性的好奇。
她甚至爱上了室友彼得,决心要过不同于其他女孩子的人生。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
就在安妮写完这篇日记的半个月后,8月4日,德国警察闯入了他们的隐密之家。
八人全部被捕,随后辗转被关到奥斯维辛集中营。
是的,地狱般的奥斯维辛集中营。
波叔认为每个人都应该知道地球上曾经出现过这样一个地方,以提醒我们:人类可以变得多么可怕。
1945年2月至3月,安妮和姐姐、母亲相继死去。
八个人当中,安妮的父亲奥托‧弗兰克是唯一的幸存者。二战结束,走出集中营后,他收到被一名公司女职员保留下来的安妮日记。
虽然经历了一波三折,奥托最终在1947年整理出版了女儿的日记。
全世界被震惊、也被感动了。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安妮日记》被改编成多个版本的戏剧和电影,在全世界流传。
记得安妮说过的吗?——“希望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
她的愿望实现了。她仍然活在无数人的心里。
战争可以摧毁一切,却摧毁不了对自由的渴望,对生命的热爱。
每一颗有激情、有梦想、向往自由的心灵,在这个世界上都能寻找到自己的共鸣。
<更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