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曾经一起蹦迪,如今一起养生

俺就是波叔 bookface 2018-08-28

一到热情奔放的盛夏,年轻人就按捺不住一颗想蹦迪的心,周末不去蹦两小时都觉得自己人生无趣。

别看现在夜店、迪厅在中国遍地开花,但是中国的蹦迪历史大概只有三十年。

蹦迪,也就是迪斯科舞蹈(Disco dancing),一种即兴的自由舞动,只需要跟着音乐的节奏,随意扭动自己的身体就可以了。

迪斯科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是黑人音乐的结果,1974年开始在美国流行起来。

比较开放的香港,成为迪斯科登陆中国的第一站。

1984年,张国荣一曲《Monica》风靡整个香港,成为当年的十大中文金曲。截然不同的的动感曲风,打破了当时流行歌曲的抒情风格,节奏明快,歌词简单。

“Thanks、Thanks、Thanks,Monica~谁能代替你地位……”

阳光帅气的张国荣,伴着一群女郎,在台上一边唱歌,一边跳劲舞,帅气逼人,成为当时全港少男少女的男神。

当时的港产片中,蹦迪几乎是必备场景。

由周润发、曾志伟、陈百祥主演的《精装追女仔》里,周润发和张曼玉参加舞会,就是跳迪斯科舞蹈。

《百变星君》里面,星爷也模仿《低俗小说》来了一段。

等到迪斯科进入中国内陆,已经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了。

在沉闷而迷茫的日子里,迪斯科如同一剂猛药,一下子抓住年轻人那颗蠢蠢欲动的心。

标新立异的衣着,简单、动感又激情的音乐,随意而狂躁的舞步,让年轻人如痴如醉。

中国第一批蹦迪的主力军,也就是60后和70后那群年满18岁的年轻人。

离不开的双卡录音机、骑着二八大杠自行车、顶着一个爆炸头、穿着呐叭裤,张蔷就是属于那个年代的女王。

如果你还认得这个女人,说明你老了。

这个曾在1986年被美国《时代》杂志誉为“中国迪斯科女王”的一代歌后,烫着改良版的爆炸头、露着细细的双腿,用她尖尖的“电音嗓”在台上蹦蹦跳跳地唱着。

其实在迪斯科到来之前,中国人就开始以舞蹈这种形式来张扬个性了,只是那时候大多数跳的是交谊舞。

迪斯科入侵,交谊舞者当然是反感抵触的,他们管蹦迪的那些奇装异服的年轻人叫“二流子”,认为蹦迪就是不务正业。

但新事物是无所畏惧的。对于当时的中国青年来说,吸引他们的不仅是节奏刺激的音乐形式,还有可以自由发挥、放飞自我的舞蹈形式,不像交谊舞需要点舞蹈功底。

迪斯科让年轻人拥有了一套神秘的共同语言的聚会形式。

60后和70后对广场的钟情,从80年代就开始显现了。

30年前,他们在广场上扛着双卡录音机蹦迪,如今他们在广场上挥着折扇跳广场舞。

那时候录音卡带不便宜,一盘盗版的翻录磁带都要8块钱,正版的卡带更贵,要知道当时猪肉才卖7毛钱一斤!

卡带也是五花八门,有中文的,也有外文的。不过受美国的迪斯科文化的影响,卡带的封面大多数比较激情,一水的美女。

名字比较土,像是“狂野的士高”、“野味的士高”、“坏女孩的士高”之类。(当时disco的翻译是“的士高”)

广场蹦迪是属于比较平民经济的,但一场合格的蹦迪,除了个性的舞姿,还需要一个氛围。

歌舞厅是最佳的选择,动感的音乐,五光十色的灯光,忽明忽暗的闪烁,还有舞者一波又一波的尖叫呐喊……

舞厅门票挺贵,价格在5到10块钱不等,只能跳一个半小时。而且舞厅也不是你想进就能进,舞厅的场地小,买票都要提前抢。

虽然说迪斯科的舞蹈形式是完全自由发挥的,但同一时代的人,多多少少会受到当时明星或影视剧的影响,所以每一代人,他们的蹦迪姿热都有点套路相似。

如1987年引进的美国电影《霹雳舞》,是引发我国霹雳舞热潮的重要导火索。

霹雳舞不好跳,要跳得好看,柔韧性得要强,肌肉得要有力。

不同时代的人蹦迪,虽然各不相同,但是“形散神不散”。

总的来说,70后蹦迪,身体的扭动还是比较有规律的。

网传的70后蹦迪

到了90年代,60后和70后慢慢退出舞厅进入养生圈,蹦迪的主力军就变成了80后。

90年代,一张叫“野人的士高”(Savege Disco)的磁带横空出世,一举拿下了蹦迪的天下,火遍大陆。

这张磁带的风靡反映出,80后蹦迪的音乐形式变了,取而代之的是电音的另一分支——Techno。简而言之就是听起来“现代感”强多了。

同时期流形的蹦迪乐曲有陈慧琳的《不如跳舞》,郑秀文的《眉飞色舞》等。

80后的舞姿,比前辈们要奔放,最重要的是,头一定要甩起来。可能跟这个时候,歌舞厅里鱼龙混杂,摇头丸大行其道有送。

网传的80后蹦迪

对于70后、80后来说,蹦迪是青春里的一段躁动的回忆,就像迪斯科音乐一样,让人兴奋无比,过后又怅然若失。

到了90后这一代人,他们的生活中物质并不馈乏,科技日新月异,这是从小就视野开阔、引领潮流的一代人。他们蹦迪不再是为了时髦、好玩,而是想发泄压力。

90后见证了中国的成长,也经历了中国发展的阵痛,他们正经历着无形的巨大压力。

由于国家的计划生育,9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负担大。工作压力大,感情又没着落。

根据调查统计,60%的90后觉得压力很大,首要顾虑问题是工作压力,其次是健康问题。

何以解压,唯有蹦迪。

然而每天加班熬夜身体负担已经很重了,所以,90后的蹦迪很养生。

太阳穴抹上风油精,腿上贴着暖宝宝,啤酒配枸杞……

在鱼龙混杂的舞池里蹦迪,90后只是想找一个没有拘束的地方。而他们的蹦迪风格,既放纵又养生,动作看起来既扬又抑。

网传的90后蹦迪

蹦迪其实也是90后的一种社交活动,在满是人的舞池里群魔乱舞,既不用刻意找话题,也不怕尴尬。

既然生活压力这么大了,何必在意他人的目光,喝自己的枸杞酒,贴自己的暖宝宝,蹦自己的迪。加油吧,90后!

至于00后,最大也就刚满18岁,酒吧舞厅还不是他们的天下,想蹦迪得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

于是他们开发不少神奇的蹦迪地点。

在学校里,课间休息时大家一起来蹦十分钟。

宿舍里,把灯关掉,打开各种小电筒和手机屏,一群兄弟一起high。

无论是在广场上跳着老年迪斯科的大妈大爷,还是在酒吧里贴着暖宝宝的90后,亦或者是在忙碌的课余时间,玩耍一把的00后,其实大家都是只是在努力生活,用蹦迪对抗生活的压力。

蹦迪不是洪水猛兽,它不拒绝任何人。

音乐响起的一刻,摇个头晃个脑,抖个屁股扭个腰,合上每一个beat……

在没有最骚只有更骚的舞台上,人人都是最闪亮的dancing queen/king.

<更多故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