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有个小愿,便是小院

文人空间 案上雲煙 2020-02-17



对于中国人来说,
有了一个自己的院落,
精神才算真正有了着落。

——梁思成



小院,大概是我们最向往的生活空间了。中国人「有天,有地,有院」的执念古已有之,这种执念在草、木、竹、石的清雅里,也在诗、文、器、物的静雅里。独处时护花、课字、听雨;佳客来时生炉、喝茶、赏器……一年四季,无论如何变化,院居的幽趣,总在无声中嵌入日常的缝隙,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也让我们的精神变得更丰盈。有个小愿,便是小院。


中国人的故事里,永远缺不了院子。小时候住在院子里,总能感受到一份家的温馨。错落的花木,袅袅的炊烟,邻家传来的饭菜香,院子里嬉闹的孩童不知日落。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中说出了自己对院子的感情:「那里是我的家,我生在那里,长在那里,那里的一草一砖都是我的生活标记。」而今当我们远离院子,住进城市的高楼,便逐渐疏离最接近泥土的踏实,逐渐淡忘与自然无违的旧梦。


江南的院子,总是给人以无数的遐想。沧浪亭、艺圃、环秀山庄……那些温润的字眼,仿佛积攒了累世的年光,凝固在苏州的粉墙黛瓦之中。朝有「深巷卖花声」的诗情,夜是「姑苏台上月」的画意。旧日的文人,于晨光中洗砚,于月色里赏器。院外是繁华的市井烟火,院内是安静的一方天地。一方院落,是流转的时序与颜色,它记录了自然之美;一方院落,是不变的诗意与烟火,它留下了精神之养。


小院之中,是中国人与自然为亲的生活方式。精神的充实,往往在于对自然的感悟。院落四季,花序如常。春有牡丹繁华;夏有风荷初秀;秋有霜菊东篱;冬有寒梅疏影。生活于此的人,与院子互相滋养,与万物彼此温润,小小院落,修竹生虚心,湖石生朴雅,池水生和善。自然点滴,融入到居者的气质里,久而久之,变成自身的修养,于「片花有致」中,慢煮光阴;于「寸石生情」中,细味流年。


小院之内,是中国人与艺文相近的审美性情。与艺文相亲,是精神层面的另一种充实。知书读史,卷册之中无俗情;博古汲今,器物之间有雅致。看一本书,赏一幅画,把玩一件古物,小院幽居,绝胜人间幽旷之趣。明人陆绍珩便记下了院居生活:「以苦茗代肉食,以松石代珍奇,以琴书代益友,以著述代功业,此亦乐事。」院居之乐,皆在艺文,它不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是精神上的丰盈,小小的院落,让无数人完成了对生命的观照。


院落小筑,万物皆可为友。清风入户,穿堂,卷起一席茶香;明月斜照,临窗,洗尽一室尘氛。翠衣苔痕,雨有雨的妙;影过低墙,晴有晴的好。至于书画珍玩,案头清赏,更添一份静雅的情致,院中草木虽不能言,却过滤了生活中的繁杂事物,让居于小院之中的人,心更清凉,眼更明净。素秋之日,起一炉烟,烧一壶茶,约上三五好友,喝茶闲话,静坐半晌,只闻花香,不问悲喜。


不见春花深,但觉秋月凉。一方院落之地,几许毕生之梦。愿你也有属于自己的小院,院落之中,让身心悟自然之美。院落之内,让精神得艺文之养,让身心与精神不再漂泊。
 
| 本期空间:苏州 宁斋 |
| 摄影:文人空间 梁诏贮 乔思远 |
| 撰文:文人空间 梁诏贮 |


往期回顾:


画要留白,人生也要留白明代文人的生活态度中式庭院,我们未来的奢侈生活方式人有净气,风雅自来。不要活在别人的眼里至雅生活美学中国窗:窗外岁月,窗里人生中式门头,真是美到骨子里了!宽容,原来那么美!古人谈读书“厚德载物“究竟是哪几德?1年1张,100年北京一砖、一墙、一桌、一椅、一壶、一画我愿有一所小院,繁花爬过篱笆石盆:拙器大雅书房 | 净化心灵的地方無石不秀,無蒲不雅我想有个庭院,做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杯干净,一个人最好的底牌

书房 | 净化心灵的地方我问海山何时老,清风问我几时闲情于中式庭院新中式,有挂画才够美!老门老窗,真是美到骨子里了!如果,我有一个院子中国符号!竹院,有余闲。世上有一种房子, 只有中国人最是喜欢。中国式的雅致生活不可居无竹审美,是一种自觉

温馨提示:本号推广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投稿/咨询/交流/合作 请后台留言

最后,推荐您读本书: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微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