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海底捞暴跌2600亿,张勇:我对持续增长不抱希望

唐伯虎 伯虎财经 2021-10-24

重磅消息:伯虎财经粉丝群来啦!
文末扫码秋香姐姐拉你入群!

伯虎点睛:“做空自己”的张勇,可能遇到了餐饮业百年难解的题。 | 唐伯虎

 

“海底捞未来是否会维持业绩的持续增长?”

 

“我作为海底捞最大的股东,是不抱有希望的。”“你们要理性,投资要谨慎。”近日媒体沟通会上,耿直Boy张勇的一系列金句,赢得了人品诚实的加分,却因“做空自己”,让他的公关团队“血压陡升”。

 

舆论哗然之下,伯虎财经倒是很想认真来探讨一下:

 

1、海底捞真实的底子究竟如何?

2、餐饮业的什么难题,是海底捞也解不开的?

3、除了扩张,海底捞寻寻觅觅的第二曲线为何仍难以增长?


 

从被骗被吐唾沫到新加坡首富

 

1971年,张勇出生于四川简阳,父亲是农机厂的厨师,母亲是小学教员。

 

初中辍学,张勇在父母要求下进入技校,后被分配到拖拉机厂,工资每月仅90元。1980年代,一个邻居做简单的熏鹅生意就可以成为少有的万元户,少年张勇很受刺激。

 

创业之路坎坷开启,有受骗也有屈辱。

 

张勇和同学拿着准备创业的钱上省城成都采购产品,长途汽车上,一个人手腕上金灿灿的手表,吸引力了他们的注意,张勇花1200元买下,下车之后才反应过来上当了。

 

出师不利,张勇又琢磨着倒卖油票。那时计划经济,加汽油要有油票,公家票多,但私人加油难。张勇去公路旁举着“收油”的牌子,想要做汽油生意。结果油票没收到,却被路过的司机吐了唾沫。于是第二个项目也无疾而终。

 

没学历没资源,想走捷径却总是踩坑,那不如踏实做餐饮吧。

 

1994年,张勇和3个死党凑了8000元开火锅店,于是有了海底捞。但据说当时张勇并没有出一分钱,就占了四分之一的股份,还拥有最大话事权。

 

虽然是老牌餐饮了,但在海底捞的经营管理中,口味并不受重视,位置也一般,张勇自己也承认,一开始“连毛肚是什么”都不知道,一边翻教材一边学炒底料。

 

做餐饮的,没有好味道,还能靠什么生存?

 

“想要生存下去,只能态度好点,客人要什么,赶紧点好,有什么不满意,多陪笑脸。”张勇回顾自己从0到1的过程,其实经常犯错,为了让人家满意,送的比卖的还多,结果客人嘴上说不好吃,但又愿意再来。

 

给人带孩子、拎包,甚至擦鞋,张勇这个店小二,对客人的需要都几乎满足。

 

第一家店经营了5年。张勇的商业敏感与管理水平在这个过程中展露出来。一般的火锅店是夫妻经营模式,缺乏管理意识。一开始,海底捞的几个合伙人也是闲了就在店里搓麻将,但是张勇坚持制定标准和规则,从家庭作坊模式中走出来,算是给后来的规模化复制打了一个基础。

 

如何扩张,张勇应该也是纠结过的。

 

一个西安的顾客撺掇着张勇去开分店,海底捞才开始从四川简阳走出来。西安人合资,张勇派人管理,这是一个“半合伙半加盟”的模式。几个月之后,经理打电话哭诉,经营不好,又没有权力,难搞。为避免血亏关门,张勇决定请合资者退出,由自己一手培养的经理管理,几个月后就有了起色。

 

这几乎奠定了海底捞后续的扩张模式,不搞加盟,而大力培养和激励店长——这被总结为“拔高式”用人。而在选址上,一开始海底捞其实奔着企业家与领导这些消费人群走,喜欢开在一些企事业单位附近。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海底捞“变态式服务”闻名遐迩,以每年5-8家新店的速度缓慢积累。2009年,一位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访问教授派两个学生去观察海底捞,写成了文章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被认为是8年中最好的案例。有人建议教授将此案例写成书,于是有了《海底捞你学不会》,书销60万册,海底捞成为“当红炸子鸡”,张勇没花一分钱。

 

2018年,海底捞港交所上市,张勇公开资料显示已经入籍新加坡,以138亿美元身价一举成为新加坡首富。


 

海底捞的2大命门

 

所有餐饮企业面临的难题,海底捞同样面临,所有餐饮企业不能解决的问题,海底捞依然没有解决。张勇试图将海底捞从神坛上拉下来。

 

海底捞的第一大命门,是翻台率,这是餐饮运营效率的核心指标。

 

2018年,海底捞的整体翻台率曾经达到5.2次/天,远高于行业水准,但是到2019年,降到了4.8,2020年退至3.5。疫情过后仍然没有恢复,2021年4月的翻台率甚至跌破3。

 

这背后某种程度上有管理策略的摇摆。

 

海底捞曾经尝试把KPI细化。有人带眼镜,就给眼镜布,杯子里水喝了一点立马加满,不达标就扣分。结果客人很反感,没必要。过细了不行,那就抓核心翻台率吧。好家伙,翻台率超过5,人多得不行,排队时间变得无比长,客人等两三个小时可能还吃不上,这谈何体验。

 

张勇纠结于这个平衡点,但是资本市场只看数据。翻台率降低释放的信号,是规模扩大管理跟不上,今年以来,海底捞的市值蒸发2000多亿港币。

 

人才匮乏,正是海底捞的第二大命门。

 

这个问题十年前就存在,直到现在依然难解,门店的扩张效率也难免受影响。张勇一直认为人才是最核心的因素。海底捞每年开多少新店,并非取决于手里有多少钱,而在于培养了多少合格的干部。

 

真相是,不仅管理人才稀缺,连员工都短缺的很。

 

截至2020年12月31日,海底捞共有131084名员工,平均员工成本(包括薪金、工资、津贴和福利)为7.38万元。

 

但海底捞在其财报中承认,净利大幅下滑,“暴露了我们的管理短板和应对能力不足的缺陷,这种短板和缺陷,无关疫情,而是管理层自身的问题”。

 

“下半年出现员工人手短缺的情况,董事会、管理层和有关雇员举行了20余次会议,都未能找到有效解决方案,严重影响了到店顾客的消费体验。”

 

在年轻人的就业选择中,餐饮业确实不太受待见。这个问题的答案,还在路上。


 

第二曲线在哪里?

 

“我对趋势的判断错了,去年6月我进一步作出扩店的计划,现在看确实是盲目自信。当我意识到问题的时候已经是今年1月份,等我做出反应的时候已经是3月份了。”2020年,海底捞新增店铺544家,张勇反省自己过于激进的扩张策略。

 

扩张与否,这依然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一个餐厅经营稳定之后,利润空间始终是有限的,必须要要靠复制规模化来提高增幅,开新店扩张无疑是必需的。可这其中的节奏和尺度很难控制。张勇现在不得不面对的就是步子太大,老店养新店,疫情都收缩了,盈利跟不上。

 

据海底捞2020年年报显示,营收增长仅7.75%,净利润大跌86%。

 

高速扩张下,管理的问题也屡次爆发——筷子检出大肠菌群,乌鸡卷中吃出硬质塑料片,火锅汤底发现烟头,这系列问题导致口碑逐渐崩坏。

 

可即便如此,张勇依然坚持,目前是历练团队的好时候,生意不好的时候也会锻炼出一批店长。“盲目扩张的事情肯定会发生。一旦我整合好现在的门店,我还会扩张。因为这是我的使命。稳定了我就冲锋,不稳定了我就稳定。稳定下来就再冲锋,直到海底捞倒下来为止。”

 

规模化受挫之外,海底捞的多元化也未见成效。

 

2019年开始,海底捞就在试图丰富旗下产品线。2019年初,海底捞以2.04亿价格收购了优鼎优餐饮的全部股份,进而获得优鼎优旗下“U鼎冒菜”品牌,其在全国拥有45家餐厅。2020年9月,海底捞又宣布收购中高端餐饮品牌“汉舍中国菜”及纽约面食品牌“HanNoodles”。海底捞内部也推出多个快餐餐饮品牌进行试水,包括“十八汆”、“捞派有面儿”、“佰麸私房面”等诸多主打低价的快餐餐饮品牌。

 

在伯虎财经看来,海底捞的多元化布局仍然处于启动的初步阶段,能否孵化下一个“海底捞”还待解。

 

新的对手不断冒出,竞争加剧,海底捞在扩张之余,还应加强内部管理,确保食品安全,才能守住消费者。


参考消息:

1、财视传媒:2600亿蒸发,海底捞走下“神坛”,张勇能否再度“闯关”?

2、iFeng科技:海底捞负面缠身年净利下滑86% 重塑品牌困难重重


        今日话题


Topic:你怎么看海底捞的扩张策略?
挑选1位评论用心且点赞数较高的用户
送出一本《轻创业:低成本打造小而美公司 》
截止时间7月1日18点
上次中奖名单

重磅消息!
伯虎财经粉丝群来啦!
扫码即可入群哦!



往期推荐阅读



让我知道你“在看”哟~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