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家风征文 | 王维新 :父亲与新闻的情缘

2017-08-16 王维新 星辰文化传媒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 可以关注我们哦!


> >父亲与新闻的情缘< < 


丙戌年农历十月一日那天,天空阴沉沉的,淅淅沥沥下着小雨,寒风在呼呼作响。我回到故乡余家头,为已经去世15年的父亲上坟。 


父亲坟茔所在地是一块台田,它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小地方,靠天台山,南望曹家塬,朱家河居东,桃堤沟居西,叫椿树底下。坟地在逐步扩大,长满了荒草,还有一些荆棘,人工栽植的树木也不多么茂盛,新添的坟堆歪歪斜斜地排在那里,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动静。我踩着湿漉漉的草滩,来到父亲的坟前。望着这堆已经凝固的黄土,心里有一种说不上来的酸楚。


听老人讲,上坟是有许多讲究的,有约定俗成的时间,不能太迟,不能敷衍,且阴间也受冷暖问题的困扰,因此,在尘世活人穿上棉衣的季节,给亡灵也要准备过冬的衣物。我除了为父亲准备冥币、红香、所谓缝制棉衣的彩纸外,还准备了许多报纸。我知道,他是最喜爱读报纸的人。



父亲只上过三年私塾,勉强算得上初小程度。但是,他的钢笔字、墨笔字比我写得好,文章也是纲举目张,条理性很强。他依靠实践的锻炼,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成了村上他们那个年龄段的农民当中为数不多的文化人。七一、北坡、景家寨、刘巴沟、孟家庄共为一个大队时,他担任文书,后来当了将近30年的村干部,伴随着历史的风风雨雨,他与新闻和报纸经常打交道,读报、讲报、用报成了他生活当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1988年,千阳发展烤烟生产,鼓励大户种植,父亲承包了组上14亩机动地栽植烤烟,他通过报纸学习借鉴其他地方烟农的作务经验,严格按照技术要点操作,农忙的时候便没有时间看报纸,就晚上在睡觉前看,并且把他认为有用的剪下来,贴在一本旧的《红旗》杂志里面,积攒起来放在他的炕头。那一年我家的烟叶卖了13000多元,还清了欠账,还翻修了北房,而父亲的《红旗》杂志也成了厚厚的一本。


早年的许多事情,我原先并不知道。我记得我当报务员时,业余学习写作新闻稿件,父亲看到报纸上发表了我的文章,就非常高兴,说他年轻时也是新闻爱好者,而且是《陕西农民报》通讯员,有一年还到西安参加了表彰会和国庆观礼。他说着打开了我家那个已经脱了漆的老式木柜子,从里面拿出一个铁盒子,打开盒子,取出来一个红本本,他用粗糙的手掌抚摩着那个显然已经非常陈旧的通讯员证,就像抚慰自己过去的心灵,他说:“现在条件好了,你有闲时间不要浪费,写点东西,对自己的文化知识是个巩固和提高,也宣传了好人好事,有益于社会。”我想,父亲虽然是一位普通的农民,他没有什么文凭,也没有什么级别,但是他的话对于我来说,句句是真经,字里行间透露着对儿子的无限希冀。



还记得有一天,深秋时节,我去千河河滩劳动。回来时,门卫老李拦住我说:“你父亲来看你,带着一个麦草笆子,正在值班室看报纸呢。”我撂下工具,跑进值班室,只见父亲坐在桌前的一把木椅上,桌边放着他翻过的一叠报纸,他正在低头读报,用手指指着一行一行的字,那么专心致志,心无旁骛,以至于我进来了半天,他也没有察觉。


我将父亲带到宿舍。刚一进屋,他便走进门便揭起我的床铺,把从家里带来的草笆子铺在床板和褥子之间,一边收拾着床铺一边对我说:“你娘说你的褥子薄,秋凉了,让我结个草笆子给你送来。你先凑合着用,等往后咱家情况好一点,我称几斤棉花,让你娘给你缝一个厚褥子。你一个人在外面,要学会照顾自己,不要着凉生病。”


望着父亲瘦削的身材和弯曲的背影,听着他温暖心窝的话语,我心里顿时涌上一种难以言状的感受,我几乎是哽咽着对他说:“爸爸,你放心,我不冷。晚上睡觉时,我用葡萄糖瓶子罐上热水塞在被窝里暖脚,挺好的。”父亲微微地笑着,扫视了我的房子一周,他坐在桌子前,从中山装的口袋里掏出大雁塔烟准备抽,他的手在烟盒上摸索,目光却定格在我桌子上一篇还没有写完的新闻稿上。他轻轻地诵读着,琢磨着说:“写新闻不要用形容词,不要用套话和官话,要给人以新鲜感,人才爱看。报纸上有的文章写得非常好,你要好好看,好好学。”我答应着父亲,给他沏了茶,留他吃饭。他说队上忙,要赶快回去。他喝了两口茶就急匆匆地走了。




父亲的离世非常突然。那是1991年6月18日,我正在县招待所参加一个座谈会,堂哥急匆匆地跑来找我,催我赶快回家,他说父亲病重。我请了假慌忙随堂哥上路。父亲身体一向强壮,前天他还到城里来购买三夏用具,怎么会突然病重呢?看到堂哥支支吾吾的样子,我的心里更是忐忑不安。当我走到我家院子的土门口时,窑里传来弟妹们撕肝裂肺的恸哭声,我眼前顿时发黑,脑子一片空白,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走进家门的。我拉住父亲冰凉的手,呆若木鸡,这突如其来的打击,让我的精神彻底崩溃了。家族的老人一边劝慰我们,一边叙说父亲去世前后的情景。其实,家里差遣堂哥来县城叫我时,父亲已经过世。据村卫生所的医生说,他是因患脑溢血而亡故的。


多年来,父子之间的深情,是滋润我灵魂升华的营养,我一直倍加珍惜。我要用父亲给我们的爱,去温暖我的孩子,让她在亲情的呵护中健康成长。


离开坟地,我望着那片坟茔,我想明年的春天,总会有新的芳草在那里生长出来的,新闻是一种生生不息的事业,这种情缘是一种高尚的选择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父亲离我们而去了,他留给了我对新闻和写作的爱好,留给了我许多值得继承和发扬的品德,我要沿着他的足迹,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作者简介

王维新,笔名春光、楚微、碧野、晓文、秦千文、蒙泰奇、北山人等。 原籍陕西,现居北京。 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延河》《北京文学》《陕西日报》《世界华人周刊》等刊物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600多篇,获奖110次。主编书籍10部,参与编纂丛书12种,创作拍摄《根植沃土》等电视艺术片脚本18部。

作品,长篇小说:《奔向天堂》《西楼惊梦》《虎啸天下》;中篇小说集:《欲望归零》;小小说集:《红尘如烟》《除夕之夜》手机连载小说:《红樱桃》《野鹤谷》、《金麒麟》。诗集:《守望天台》《梦回故园》;散文集:《梅竹楼随笔》《飘落的红叶》; 报告文学集:《红尘倩影》《悠悠鱼水情》;电影文学剧本:《魂断桃花岭》。电视连续剧多部。

搜狐网、凤凰网、上海文艺网签约作家;中国电视剧编剧工作委员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国作家联谊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小小说沙龙成员;首届中国文艺金爵奖获得者;曾任《西楚文艺》副主编、执行主编,《知否文学》散文二三审编审。



往期征文回顾

首届“星辰杯”家族家风故事征文大赛启事

家风征文 | 黄玲:笑破不笑补

家风征文 | 谭莉  :母亲的账单

家风征文 | 史忠和  :爷爷的拐杖

家风征文 | 丁利 :印在毛毛道上的家风

家风征文 | 郑家荣 :重耕读孝悌 辞官养母的知县




星辰文化


专注于策划与文化传播

图书出版| 文化策划 | 媒体推广


联系我们
 

电话:027-88770397

手机:15072470081

Q Q: 422103317    1157780380

地址:武汉市徐东大街福星惠誉国际城

   一期6栋2702


关注我们


          微信号:xingchenwenhua2016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编辑:周晨曦

主编:陈景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