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家风征文 | 郑家荣 :崇孝悌以正人伦

2017-08-18 郑家荣 星辰文化传媒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 可以关注我们哦!


> >崇孝悌以正人伦< < 


 “崇孝悌以正人伦”这是(书带堂)郑氏家族《祖训八条》之首条,意思是说,崇尚孝敬父母,尊重老人,爱护幼小,这是立世做人最基本的伦理道德。


书带堂之郑氏是明洪武二年(1369)为避战乱,从江西抚州府临川县西门外千金堤郑家桥转徙荆楚的。据族谱记载,当时郑家桥的八弟兄在临别前,其父郑德公除将一口锅分为八块作为兄弟今后相聚的物证外,还要求每人带上一本族谱以示不忘其根,不忘其祖训。


我是在郑氏祖训的熏陶下长大的。我父亲读过几天古书,初通文墨,是那种闯荡江湖负重谋生的人;母亲是那种极其聪惠善良能干而又大字不识一个的家庭主妇。父亲常说,百事孝为先,“孝”字上为老,下为小,每个人都有老或小的时候,祖训所言“孝悌”,就是尊老爱幼,就是要你们兄弟姐妹之间团结友爱。




父母生育我们兄弟姐妹七人,我在兄弟五人中排行老三。十三四岁我初知世事之时已是“文革”晚期,虽然“家谱”、“家训”及“孝悌”文化等,都作为“封资修”的东西全部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但家训及孝悌文化已深深印刻到了我父母头脑中,他们在润物细无声中传递着家族的孝悌文化,我们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之中受到孝悌文化的熏陶,兄弟姐妹到老都手足情深,和睦相处。 


 “文革”的那个年代,家里的神龛拆了,祖宗的牌位砸了,但每到吃年饭,父母都要我们关上大门(怕别人说我们家在搞“封建迷信”)先祭祖,再吃年饭。他们说,你们的爷爷奶奶等先辈虽然都早已离开了人世,但我们不能忘了祖宗,忘了对他们的孝敬。团年饭前,大哥总会将早已写好先祖姓名的“佛包”堆放在堂屋神龛下,准备在开饭前焚烧,为祖先送上“过年钱物”。我们用碗添上饭、拣上菜放到桌上,母亲面对神龛,双手合并,很虔诚地微闭着眼,口中念念有词。母亲信佛一辈子,当时,我不知她是在念祖训,还是在诵经,曾悄悄地问过她。她说这是带你们孝敬祖先,请他们接受子孙的祭拜,祈求他们保家人平安,让祖先先“吃”团年饭。我一年难得见到一次有肉有鱼的年饭,馋得口水都快流出,但也很顺从而耐心地等待着近半小时的仪式结束。




我姐姐是兄弟姊妹中的老大,她出生时就随着靠水运谋生的父母漂泊在汉江、长江之上,8岁就开始操持家务,帮衬父母洗衣做饭照护我们这些后来出生的兄弟妹妹。姐姐对父母十分孝顺,为人做事给我们做出了榜样。她20岁远嫁洪湖后,在当“农业学大寨”标兵,忙生产队农活时,总是挤时间每年为我们兄弟姊妹每人做上几双鞋子,在没有公共交通工具的情况下,经常步行几十里回到娘家看望父母,帮我们换洗衣被等等。我的高中学业就是在姐姐的鼓励支持下完成的。

当时,我住宿的学校离她家十来里,她在其家庭并不十分富裕的情况下,时常给我送上几个咸鸭蛋、一瓶酱菜、几毛钱,这对我都是极大的鼓励和鞭策。因而,我参加工作后总是不忘姐姐之恩情,除了时常挤时间去看望她之外,对外甥子女们尽我所能,在生活、学业、工作等方面给予他们应有的关爱和帮助。




母亲对我们兄弟姊妹之间要相互关心,团结友爱要求十分严格。我记得我上初中二年级时,家里唯一的一把油布雨伞留给了我和上小学二年级弟弟上学共用。一个秋雨潇潇的早上,我因急于早点到校图老师表扬,没顾及起床迟缓的弟弟,也不听母亲要我等等弟弟一同上学的招呼,撑着雨伞就急勿勿跑到了学校。我进教室刚坐下十来分钟,母亲带着各披一块塑料纸被雨淋得像落汤鸡的弟弟来到了我教室门外,她大声呵斥着要我走到了教室走道上。不用母亲怒骂,我已知道我没有尽到照护幼小弟弟的责任,低头落耳任她训斥。从此,我再没有为此类事挨训受骂了。


2000年前后,我先后在乡镇书记、市政府秘书长等岗位上任职,工作的确十分繁忙,但因我父亲六十岁刚过,在我刚参加工作的第四年,丝毫没有享受到我们的反哺之福而猝然倒地离开了我们,给我留下了无限悲伤和“子欲孝而亲不在”的巨大遗憾,所以,后来无论工作多忙,我每月都会挤出时间(哪怕是晚上)回到乡下老家去看望母亲。




我母亲享受我孝敬之情的幸福美满感我仔细观察过,并非是我每月给她三五百元的零花钱,而是“儿有娘心”地去看她、去听她叨唠、去吃她亲手做的饭菜。她是知道我不会缺吃的,但每当我去看望她,哪怕我说不饿,她也要煮上几个荷包蛋硬要我吃下。有时,为了让母亲表达“娘有儿心”之情,我会饿着肚子回去“讨饭吃”,这时母亲的幸福之情真是难以言表。我在吃饭时,母亲总忘不了叨唠几句,当官不要贪色贪财,为人要温和一点,不要得罪太多人,要防范小人陷害等。


我在40岁生日时,73岁的母亲第一次向我提了个要求,要我陪她回到我出生地(汉阳龟山脚下的龙王嘴)去找放衣罐子(即装新生儿胎胞的罐子)的地方。那天,我带着妻子和儿子顺了母亲的心愿。后来我才弄清楚,母亲在前不久梦见我父亲托梦,说我们家家谱在龟山脚下,要我去将它取回来。当然家谱当时肯定是没找到的,但我想母亲可能是借此梦要我们不忘祖宗及祖训罢了。


现在,我父母生育的郑氏这一支已衍生出子孙三十多人,如果他们还健在的话已是五世同堂了。如今这些子孙继承发扬了“崇孝悌以正人伦”之祖训,个个都称得上是新时代的孝子贤孙了。



作者简介

郑家荣,男,大学文化,笔名,翰生。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

曾经种过地,当过老师,先后任过职工中专学校的副校长,市政府办公室、研究室副主任、主任;曾任市长助理、市政府秘书长,潜江市副市长,潜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旅游报》《中国国土资源报》《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莱茵通信(德国)》《中华作家》《楚天主人》《党史天地》《文艺新观察》《干部教育》《楚天声屏报》《潜江日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时评、散文、杂谈等50多万字。

著有《商业管理会计》(23万字,天津科技出版社);《商业责任会计》(20万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欧洲印象》(21万字,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发行);《憨墨集》(44万字,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悟道行者》(24万字,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发行);《潜江历史名人传》(50万字,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式发行)等。 



往期征文回顾

首届“星辰杯”家族家风故事征文大赛启事

家风征文 | 黄玲:笑破不笑补

家风征文 | 谭莉  :母亲的账单

家风征文 | 史忠和  :爷爷的拐杖

家风征文 | 王维新 :父亲与新闻的情缘

家风征文 | 郑家荣 :重耕读孝悌 辞官养母的知县




星辰文化


专注于策划与文化传播

图书出版| 文化策划 | 媒体推广


联系我们
 

电话:027-88770397

手机:15072470081

Q Q: 422103317    1157780380

地址:武汉市徐东大街福星惠誉国际城

   一期6栋2702


关注我们


          微信号:xingchenwenhua2016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编辑:周晨曦

主编:陈景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