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怀!江宁还有这样一个电影院,老师傅用半生时光守护着它!
王则友师傅今年68岁,和许多即将步入“知天命”的年纪的人比起来,他看起来硬生生要小上了一轮,无论是精神面貌,抑或身形体貌。这份“不老的传说”在我看来,大约和他矢志不渝地守住时光的变迁有些关系。
我们都笃信缘分,相信冥冥中的牵引。自1971年进入电影公司工作后,王师傅即如出撰本小说里“一入贵圈误终身”的桥段,任由热爱与执着,在这个剧院一守就是一辈子,再也没有离开过。
始建于1976年的陶吴电影院,位于陶吴小镇中心广场右侧。它的前生是人民大会堂,这一点从剧院内部老式的半月型舞台设计,与堆积着深重时代感的红丝绒幕布便能看出端倪。
倘是按年岁推算,这座剧院可说是王师傅的儿子辈。经我访来,王师傅该是比对待儿子更甚亲厚地照看着它。
但凡有一抹情怀尚温的人,必然免不了会为它的安然而感染!
搭砌细长的白水泥台阶,也曾迎来送往了几多人约黄昏的故事。
漆黄犹新的大门左侧仍保有空间局促的方格售票窗口。
挂着玻璃窗的海报栏,当总是张贴着惹眼的影讯。
王师傅说,不少海报都是自己一手一笔绘画裁剪得出,匠心如斯,早也不是今时今日的电脑调制可比了。
放映室内置着的两座大家伙,乍看外观,估计时下的年轻人不再会识得。这一部是16毫米的放映机,另一部是35毫米的放映机。80年代,花费40000多来购买,可说是对文化的一种豪掷。
王师傅用娴熟的手势,装片,播放。穿越放映室的小窗口,一缕悠白的光束苍劲有力地直指幕布,黑白影像逐渐聚焦呈现,旧时的光景轰然而来,留声机唱响的时候,我这才体味到,为什么留声机叫做留声机。
“七几年的时候,我背着一台轻便的15毫米的放映机,去5个大队每天轮流播放电影,当时的剧目是红极一时的《刘三姐》。
一夜播下来,天亮了,放映幕布上已经看不到影子,只能听见个声音,广场上还是满满的人,里头挤满了人,外头还有1000号人等着看。”王师傅说,“他们叫我放啊放啊,哪怕就听个声音也是好的!”
退休后,王师傅并没有生出没有颐养天年的意思。他着实不忍心让这里的一切在岁月中被渐渐抹煞,干脆自掏腰包一力承担了剧院的日常运作。
寒来暑往又数载,他们的处境因为遗忘,也越发的艰难。我问起他的坚持,王师傅摇摇头,他说没打算放弃,既然是互相选择的伙伴,谁也不能将谁就这么给丢了。
这些年,只要还有一个人记得,他就会坚持下去。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依旧傲春风!得亏王师傅的一腔热爱与坚持,才让这些珍贵的遗迹没有被淹没,能完好无缺地保存到如今。
剧院中的每一张翻凳木椅,每一展三叶风扇,乃至于每一取票根,都好似能投射出父亲仍然青年英姿焕发,母亲还是麻花辫儿姑娘的时代。他们老了,我也不小了,唯有它,静静地立在这里,一直没有变过。
剧院也罢,王师傅也罢,在这里,时间也忍不住疼惜,于是不再走动了,他们终归还是当年的模样。
爱有多难?难在坚持!
路有多远?一生相守!
王师傅一面儿轮着挑开窗帘,一面还跟我说着想当年。再也不会有当年的盛况了吧,或者,有人愿意帮他重现,算是对一个执着的匠人表示一份尊重,或者只是对过往的岁月进行一番缅怀,无论情由何起,都来这里看一场电影吧!
愿时光慢一些,再慢一些!你不要那么快老去好么,继续替我们看顾着这个记载回忆的匣子。每每打开,就会领我回到那个,时光不再能回到的地方。
具体路线:地铁1号线→ 机场线→ 江宁区65路→陶盛路站 就到啦。
推荐 有惊喜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