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东西问 | 文明根性系列评论之二:中国何以开创出人民至上的政治文明?

中国新闻社 中国侨网 2022-03-19

中新社记者:安英昭
全文字数:993
预计阅读时间:4分钟

《礼记·哀公问》录有孔子名言:“古之为政,爱人为大。”两千多年后,这一为政金律在当代中国照进现实。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其政治维度,集中体现在“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之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何以开创出人民至上的政治文明?

资料图:天安门广场。中新社记者 贾天勇 摄

理论上,在于将以民为本的中国传统理念与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相结合,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最早见于《尚书·五子之歌》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先秦时期,孔孟主张“仁者爱人”“民贵君轻”,老子强调“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管仲认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诸子虽在认识论、方法论层面百家争鸣,在人民观上却殊途同归。及至宋明,从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到朱熹“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再到王阳明“亲民之学不明,而天下无善治矣”,以民为本思想在中国社会源远流长并不断发展完善。正如学者谢扶雅所言,中国五千年来之政治思想,一个“民”字贯穿其中,故全部得成为“民学”。

这一思想同强调人民性的马克思主义具有天然的亲和性。马克思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中共正是将马克思主义人民史观、群众史观与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充分结合,创造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立党宗旨、“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及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

实践中,在于将“民之所好好之”的施政标准与人民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相结合,完成了一系列成果惠及民众的重大改革与探索。

资料图: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新社记者 蒋启明 摄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创造者又构成实践的主体。百年来,中共和中国人民探索实践的丰硕成果,不仅令福山的“历史终结论”失色,更让世界看到西方资本主义自由民主体制以外的全新道路选择。

从新冠疫情来袭时,“不遗漏一个感染者,不放弃每一位病患者”;到脱贫致富道路上,“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再到“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共和中国人民将“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的善治智慧具化为上下求索的实践。

正是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下,当代中国开创出以“人民至上”为核心理念的政治文明,更让世界看到了一个古老文明实现现代化转型的愿景。


编辑:韩辉
责编:李明阳


东西问 | 文明根性系列评论之一:“实事求是”何以跨越近2000年历久弥新?


东西问·亲历者说 | 谢飞:东方人类从哪里来?


东西问 | 于钱宁娜:如何看待美国华人社区的次生文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