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俄乌战争启示录(九)乌克兰的大军哪去了?

扁舟听雨 泪痕春雨记不住的那天 2022-10-15
一个月来,很多自媒体军事爱好者都在发出一个疑问,乌克兰的20万大军哪去了?
也不出来组织战役,也不出来机动,甚至连个营级的战斗都没打起来过。
也难怪开始很多自媒体军事“砖家”都认为乌军实在太垃圾了,连仗都打不起来。
其实别说自媒体砖家了,俄军自己多半也在焦急的到处寻找,乌克兰主力集团部队哪去了?
 
相比俄罗斯,乌克兰是个经济落后的弱国,小国,武器装备落后太多。
乌克兰只有几百枚“圆点-U”导弹,还是上世纪7、80年代前苏联的存货,只能打几十公里,还不能制导,和俄罗斯的导弹比起来就算轻型的。
乌克兰空军被俄罗斯第一轮空袭后能飞的战斗机只有不到百架,多是苏24,苏25,米格29等老旧机型,平均每天能飞个十来架次就不错了。
乌克兰的可战坦克数量大约只有八百辆,大约俄罗斯的五分之一,而且先进坦克很少,主力居然还是前苏联1960年代的T-64。
乌军的重炮也少得可怜,基本没有大口径榴弹炮,火箭炮也以上世纪60年代“冰雹”系列和其改进版为主。
 
总之一句话,纸面上算起来乌克兰的装备水平和战斗力恐怕连俄军十分之一都不到。
只要乌军和俄军主力来一场轰轰烈烈的大会战,俄军就可以准备胜利稿件了,顺便也可以夸奖几句乌克兰人非常顽强勇敢,是个值得尊敬的对手。
你说这样打你好我好大家好,多完美的事情?可是乌克兰几十万大军却连仗都不好好给打一个,真是气人啊。
 
那乌克兰的大军哪去了呢?别急,我们来看一场来自乌克兰小镇沃兹涅斯克的战斗,观察和体会下俄乌双方不同的作战模式。(战例来自鱼眼观察介绍)
沃兹涅斯克是由赫尔松通往扎波罗热核电站的必经之道,而扎波罗热核电站是一个非常大的核电站,供应全乌克兰约25%的核电。
3月1日乌军弃守赫尔松之后南线俄军就立即着手进攻扎波罗热核电站,试图打击和控制乌克兰的电力供应。
 
3月2日上午,俄军向沃兹涅斯克市中心发射了导弹,随后俄军驻克里米亚的126海军陆战旅一部向沃兹涅斯克挺进。
这支部队装备强大,虽然路上受到一定阻击,仍有坦克、装甲运兵车、多管火箭发射器和运送弹药物资的卡车等共43辆军车约400名战士顺利挺进到市郊。
此外这支俄军分队还有至少1架米24攻击直升机承担运输和警戒乃至必要的攻击任务。
 
整体来说,进攻的俄军既有空军支援,又有步炮协同、步坦协同,实力强大。
而沃兹涅斯克市只有3.5万人口,驻扎在这里的乌守军很少,防守主要依靠当地的民兵预备役。
如果加上民兵部队数量上乌军更多,但是正规部队远少于俄军,更困难的是乌军缺乏重武器和装甲设备,火力上远逊于俄军。
 
正常来看俄军可以轻松消灭乌守军,占领沃兹涅斯克市。
不过当地乌军也做了充分准备,通往小镇的道路有一条河流,守军已经把桥梁炸断并准备好了各种防御工事阻挡俄军。
俄军不打算在桥梁被毁的正面和守军死拼,他们在当地一个妇女的带路下,绕道山后一条小道逼近市郊。
战斗一开始的进程也很顺利,俄军抵达市郊后占领了一个加油站并建好了前沿阵地。
俄军坦克和装甲车分散进入麦田,向乌军防御基地发动进攻。
 
乌军布防在最外侧的一支当地民兵小队率先发现了俄军装甲运兵车并开火拦截。
但是这支民兵分队手里只有手持冲锋枪,根本无力阻挡运兵车上的大口径机枪,被打死几人后就不得不撤退。
俄军炮兵部队开始组装120毫米迫击炮,一旦重炮组装完毕,战斗将毫无悬念,对守军来说现在战况危急。
 
民兵和当地市民行动起来,他们立即向乌军拨打电话,通报情况。
原来战争开始后,乌军就向当地民众公开了热线电话,而且由于这两年来乌克兰“智能手机化国家”战略的实施,这个热线电话可不仅仅是电话。
这个热线良好的支持viberAPP,viber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个简易版的微信,虽然功能远远不如,但优点是可以在信号很差的时候仍然比较好的及时通信。
于是当地民兵、民众纷纷通过“山寨微信”的位置功能上传位置坐标,在附近驻防的乌军第80旅总部很快收到大量敌情通报和位置信息。
 
民用的位置系统一般来说会有一定误差,但是大量坐标传过来后,附近的乌军总部比较容易确定精准的坐标。
同时,乌军的火炮部队已经完成了数字化转型,他们通过位置坐标信息很快就能识别出俄军基地和自己的相对方位。
于是乌军火炮部队最快速度校准并向俄军开炮,俄军炮兵才刚刚卸下弹药,乌军炮火就到了。
应该说乌军缺乏重炮,炮击并不能摧毁俄军的装甲车辆,但是脆弱的后勤车辆就遭殃了。
 
而且在猛烈炮击下俄军也没法完成接下来的一系列准备工作,无奈之下,俄军第一波攻击只能暂停。
此时俄军为了躲避炮火已经分散开不成队列。
有的部队在坦克和装甲的带领下继续进攻,有的部队向两侧躲避,炮兵部队则到处找地方重新准备组装。
总之,数百俄军已经逐渐分散开来,为乌军作战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接下来更多乌民众和民兵纷纷用“乌版微信”上传位置坐标通报乌军。
乌军的小型侦察无人机,民间的监控摄像头也都成为收集敌情的工具。
当地乌军总部收到消息后会分析计算俄军大致的各个小分队情况和位置,然后拆解为一个个任务通知当地部队和民兵。
当地部队和民兵没什么重武器,但是有大量欧美援助的肩扛式反坦克武器和防空武器。
利用这些简易的单兵武器,乌军和民兵早就组成了一个个小分队,由具备作战经验和勇气的老兵带队,一个小分队一般不超过10人。
 
得到总部传来的任务消息后,各个小分队立即通过类似微信群的即时通信系统交流。
据说乌军还有美国人帮忙搞的一个专门的类似滴滴和uber的任务管理系统。
不过这个传言的真实性不好判断,毕竟这样强大的系统对无线网速要求会比较高。
言归正传,众多小分队自行根据自己状态是不是好,弹药是不是充足,离得是不是近等因素判断清楚后自发请战,当然多半会2-3个小队组成临时的配合队伍。
最后多个小队在充分交流后纷纷领取了任务,战斗逐渐打响。
 
正常来说,有直升机支援观察,有数十辆装甲车和数百士兵,有重机枪和大量重武器,小队很难靠近伏击。
但是俄军抄的小路,路边都是密林,给乌军的隐蔽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俄军此时又已经分散成多股,很多都已进入密林,警戒和侦察能力大幅下降。
 
激战进行了整整一天,3月3日清晨俄军撤退,只有不到一半的军车成功撤离,此外乌军还击落俄军一架直升机。
乌军宣称打死俄军100多人,有30多辆军车被留下来了,其中有15辆可用或者稍作修复后可用,还得到了大量弹药,收获丰厚。
这个战报是否可信我们不得而知,而且这只是一个小规模的遭遇战,俄军大部队随后还是在3月9日控制了乌核电站,这个方向的俄军此后还向前挺进了一段距离。
我们只是希望通过这个战例来观察俄乌双方截然不同的作战模式。
 
乌军俘虏了十多名俄军俘虏,战后对他们进行了详细的审讯。
审讯发现俄军士兵只知道要占领乌军这个小镇,对于占领后该怎么做他们毫无头绪,只能等待进一步命令。
他们装备很齐全,但是和乌军交火以后就只能自己打,和上级只会有简单的汇报和获取指令的沟通。
遇到敌人强烈攻击后,到底是继续进攻还是原地待援还是撤退?变化后当前首要目的到底是优先保留有生力量,优先保留先进装备,还是不惜一切代价攻取小镇?
都不知道,都只能向上级简单汇报并等待命令。
 
俄军的作战组织模式是一种传统的作战模式。
每个大的战役方向会有一个指挥总部,总部领导根据侦察部队收集到的敌情和上级要求的战略要求,彻夜开会部署部队、制定战术。
接下来就是将任务拆解后层层落实到人。这个过程中具体基层执行单元的可操作范围必然是受限的。
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有过大型项目实施经验的朋友都知道,大型团队大型项目最大的难点在于边界。
 
一个大项目可以多层拆分到成千上万的任务点,还会遇到很多动态变化的事件,具体到一个细节事件往往落到多个团队的责任边界上。
如果各团队、个人之间的责任边界不清晰,出了突发事件往往你说你不管,我说我不管,又或者明明A管的,B以为自己能负责擅自决定了结果A还不知道等等。
所以大型任务上层制定任务、计划和管理框架的时候,对于责任边界需要定的很死,不然上面就会管不住。
而且通常出于军事机密保密的需要,基层作战单元只会被告知从A到B的任务,下一步到C只有B任务快完成时才会告知,这样才能防备作战任务被截获后敌军推测判断出指挥部的整体作战计划。
因此俄军分队只管接受任务并在指定时间指定范围完成任务,具体后续怎么办,遇到阻拦是否撤退这些是没有权限随意决定的。
 
乌军的模式相比俄军一个明显的不同点在于,他是一种交互式的少中心化的模式。
乌军的作战方式强调实时性,中央指挥系统针对突发任务实时直接和基层作战单元组成一个个临时的分散的作战小组。
这样的分散的事件驱动型指挥模式和控制结构,中央指挥系统和基层单元有大量的直接互动。
 
基层作战单元通过便携通信设备能最快速度和中央指挥系统分享彼此在本事件中的所有信息。
基层作战单元能通过中央指挥系统知道最新敌情和自己周边大致情形,中央指挥系统能实时掌握基层作战单元的实际情况。
由于事件驱动,各个独立事件组成独立临时作战小组,彼此之间既能有效区隔,又能被整体协调。
这样的作战模式在速度和灵活度上比层层下达任务的敌军强,往往可以先发制人。
 
这也就是俄军始终找不到乌军大部队的重要原因,乌军已经分片化,临时化,事件驱动化。
你要想找到人主力,只能往大城市里扑,万分艰难。可你不去找他吧,他又似乎到处都在,天天都来找你。
 
这种模式是乌克兰前总统波罗申科和前防长波托拉克开始启动的。
14年秋到15年初的乌东战役,乌军可战力量基本被全歼,地方守御只能交给类似亚速营这样的民团。
俄军皇俄派天天喊着要趁机直冲基辅,就此结束乌克兰这个名字,直到现在还在为当年错失良机惋惜不已。
 
当时的乌克兰经济落后,每年军费只有几十亿美元,不到俄军的零头,可以说几乎看不到任何希望。
也就美欧组成的北约和俄罗斯不对付,愿意给乌克兰提供有限的支援。
当时的乌克兰高层仔细研究后决定干脆按照北约尤其是美英全新的一些作战理论彻底重构部队。
这些思路很多还处于理论阶段,并没有太多大型战争的实战经验,到底能有多大效果谁也不知道。
不过乌军当时已经被俄军打得近乎一无所有,也就豁出去了,反正一张白纸好作画嘛。
 
经历了数年的乌东轮战,乌军也逐渐有了一些自己的新模式下的战斗经验。
这次全面战争无疑是按照新理论指导出来的新军的一次大考。
 
不过现在就说这两种作战模式分出高下也许还为之过早。
乌军暂时取得的成果似乎还可以,但这可能是因为当前的作战态势更适合乌军。
乌军主场作战,拥有地利和人和,而且我们也介绍了俄军的冒进战略和乌克兰的战场地形适合乌军环形防御,据城死守,分散伏击(见链接:《乌克兰的防守战略)。
但乌军要想获胜,迟早要进入反攻阶段,需要组织大范围大集团的运动攻击,到时候乌军指挥系统需要处理的作战任务会大大增加,强度远非现在死守反击时可比。
到时候乌克兰和乌军的技术水平能否支撑起这样规模的进攻,还需要继续观察。
 
目前乌军在北线战场的基辅、苏梅和哈尔科夫三个方向以及南线战场的赫尔松方向都发起过中等规模的反击。
从俄军宣布第一阶段目标实现,下阶段以乌东为主以及基于宣布谈判进展的情况来看,可以大致看出俄方高层的判断:
乌克兰战局尤其是乌东肯定还要接着打很久,但是俄罗斯需要宣称全面战争已经结束,因为目前的全面战争模式对俄不利。
如果能够让其他国家的人们感觉俄乌战争已经结束,对俄罗斯来说会更从容点。
毕竟乌东已经打了七八年了,没有这次俄乌全面战争,没多少人注意这里早已经是流血多年的现代战场。
 
不过要达成一个协议宣布俄乌全面战争已结束需要乌克兰的配合,乌克兰会不会配合?那就得看乌军自认为自己手里还有几斤几两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